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时间:2023-03-31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九年义务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册教材注意了与九册教材的衔接,进一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这组单元是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为主的单元。本组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课文的条理,就是把握作者的思路,遵循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既是一种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一种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理清课文条理的训练,要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主要意思的。在本组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应这样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上扎实地下功夫,使学生具体体会到每篇课文清晰的思路,然后再通过读写例话的学习对这一训练项目作简单小结。

  《田忌赛马》这篇讲读课文是历史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比赛,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对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训练的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在单元的关于“理清课文的条理”的已有的知识基础,我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扫兴、挖苦、夸耀、讥讽、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越。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但对于孙膑是如何仔细观察比赛,并认真分析双方的情况,想出战胜齐威王的策略,学生思路不是十分清楚。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理解孙膑的聪明才智:在赛马场上,孙膑不仅能仔细观察比赛双方马的情况,而且观察到了齐王骄傲的神态,经过思考,马上想出对策,帮助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

  教学的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的重点词句上,通过精读课文,品词品句,体会到这个关键之处:孙膑观察到齐王被第一次胜利冲昏了头脑,推测出第二次比赛,齐王对田忌采用的计策不会做出反应,所以孙膑对第二次赛马取胜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五、教学研究目标:

  1、初步探索网络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探索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中,如何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将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2)在自主探究的网络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关于《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渔夫的故事》(板书课题),讲述课后“资料袋”内容。课前阅读提示。

  二、学生充分自学,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⑴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理清脉络

  1.小组交流:

  故事较长,但过程很清晰,主要分三个部分:

  无意中救魔鬼、魔鬼要杀渔夫、渔夫战胜魔鬼

  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相应段落。

  四、投影提示阅读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说说魔鬼和渔夫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

  2.小组交流:

  魔鬼:凶恶,狡猾,愚蠢

  渔夫:从容,镇定,聪明

  3.练习读一读划出来的句子。

  五、全班交流

  1.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以要杀了他呢?

  你们相信魔鬼的话吗 联系前后文,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

  2.读一读魔鬼的话,感受魔鬼的凶残本性。

  3.渔夫又是怎样战胜魔鬼的呢?

  指名说说渔夫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再读一读,从中感悟渔无偿援助机智,聪明。

  六、读一读

  出示挂图投影,学生多种形式练习读书,培养语感。

  1.分角色读。

  2.表演读。

  七、讲一讲

  指导学生讲故事,重点讲好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部分。可以展开想象,有所创造。

  八、总结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九、课外拓展

  课后阅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它故事。和《东郭先生和狼》

  板书:

  无意中救魔鬼

  魔鬼要杀渔夫

  渔夫战胜魔鬼

  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是一课阅读课,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并不难。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读懂,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抓重点词句体会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由于学生喜欢神话故事,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特别是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谈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时,学生的发言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凶恶、狡猾、愚蠢的特点。也能从句子中体会到渔夫的善良、冷静和聪明的特点。

  总结文章所能告诉我们的道理时,我抓住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的那句话来分析,“这时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住他的妖气。”让学生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从而得出“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的主题。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3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教案’计算机教案。

  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

  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二、新课教学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

  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

  "3、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

  电子计算机是信息处理机。

  "三、信息社会"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生产为中心,促进政治和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

  信息社会将会给每个人带来机遇和挑战。

  "四、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也叫光缆)为干线,集电脑、电视、电话为一体,以各种图、文、声、像等信息为'货物',覆盖面广(遍布全球)的高速传输的信息网。"

  [利用电脑展示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全课总结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技术包括哪些重要的技术?

  3、为什么有人称现代社会为信息社会呢?

  4、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写于1844——1847年的笔记中,恩格斯于1888年发表,并评价道:“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教学课件 ,欢迎阅读。

  《提纲》写在马克思遗留下来的一本《1844-1847年笔记》里。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单行本中第一次发表出来,并指出它的写作时间是1845年春天,地点是布鲁塞尔。由于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特殊关系,以后论者对恩格斯的说法几乎没有疑义,由此延伸开来,大多数人认为,《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准备性文献或理论大纲,《提纲》中的11条内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旨趣、特征和体系架构。然而,如果仔细研究马克思的原初手稿,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在这里,弄清《提纲》的写作时间和目的,对客观解释《提纲》的思想至为关键。

  马克思的这册笔记本里的内容虽然写于1844-1847年之间的不同时期,但《提纲》第一条前面紧靠着的四行文字却与《提纲》是同时写成的。关于这一点,上世纪60年代较早研究了马克思手稿的格·亚·巴加图利亚与90年代又试图从手稿入手寻找对《提纲》的新解释的陶贝特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这四行文字是:

  神灵的利己主义者与利己主义的人对立。

  革命对古代国家秩序的错觉。

  “概念”与“实体”。

  革命=现代国家的形成史。

  抽象地看,这四行文字非常费解,与《提纲》下面的内容联系也不很清楚。然而了解《神圣家族》内容的人都知道,这些恰恰是《神圣家族》中评价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那几小节的议题。比如,马克思在《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那一小节中批判过布鲁诺·鲍威尔关于革命的观点。在鲍威尔看来,法国革命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人类秩序,但是,它所产生的思想并没有超出旧秩序的范围,革命不得不满足于民族的纯粹的利己主义,甚至煽起这种利己主义,同时革命又不得不“承认最高的存在物……确认那应该把单个的利己主义原子连接起来的普遍国家秩序”,靠这种办法来抑制这种利己主义。马克思对此评论说:“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因此,把市民社会的原子彼此连接起来的不是国家,而是如下的事实:他们只是在观念中、在自己的想象这个天堂中才是原子,而在实际上他们是和原子截然不同的存在物,他们不是神类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卷第153、154页)至于笔记中有关“‘概念’与‘实体’”的内容与《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这一小节有关。马克思指出,鲍威尔关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自黑格尔的《哲学史讲义》和《精神现象学》。黑格尔把法国唯物主义说成斯宾诺莎的实体的实现,并得出结论说,如果实体不想在浪漫主义中遭到毁灭,就得进一步过渡为“概念”和“自我意识”。鲍威尔则认为,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它向反动势力投降以后已经淹没在浪漫主义里了,“批判的批判”承认它有时以实体作为前提的矛盾之处。随后,马克思回顾了黑格尔关于实体与概念的关系,提出了他关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那个著名评价,即认为他们两个人都只是片面地发展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实体或自我意识。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以上这些议题的关联性表明,《提纲》的写作与《神圣家族》有关。我们知道,《神圣家族》试图从总体上评价法国的启蒙运动及其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反对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时从思想史上对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的德国思辨哲学作出评价。在马克思看来,通过揭示自爱尔维修以来的唯物主义同从巴贝夫直到欧文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联系,就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观念在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那里已经存在了。然而,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唯物主义批判是让德国哲学家学会理解法国唯物主义的必要前提。

  正是这样一种考虑使马克思产生了一个计划,就是要编纂“一套社会主义史的资料汇编,或者勿宁说是一部用史料编成的社会主义史”。(《恩格斯致马克思(1845年3月1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7卷第29页)很显然,《神圣家族》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一计划,因为它对作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唯物主义的清理,过多地叙述了法国唯物主义,而对同属于这一谱系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剖析非常不够,这是一个缺憾。此外,在当时德国的社会思潮里,同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别的鲍威尔思辨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也是需要甄别清楚的,《神圣家族》着眼于、用力在前者身上,对后者的论述就理应成为《神圣家族》的后续工作。而且上述缺憾从《神圣家族》出版以后人们对它所作出的反应和争论中更加凸现出来。

  这样说来,《提纲》写作的契机并不是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做准备,理论工作和研究计划的尚未完成,以及当时围绕《神圣家族》所展开的争论可能才是写作《提纲》的直接动因。而我们知道,这种争论是到1845年《维干德季刊》第2卷上才展开的;又由于这一卷出版于同年6月底,所以,《提纲》不可能写于1845年5月中旬以前,而很可能是在1845年7月初才写就的。

  关于《提纲》的这样一种解释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说明《提纲》与《神圣家族》在思想上同样有着密切联系,《提纲》的思想只能视为马克思进一步论证新世界观的前提,而不能把《提纲》解释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直接契机,也不能把它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提纲。第二,就《提纲》的内容而言,它们是针对当时德国特定的思想形态而进行阐述和评论的,他之所谓“哲学”云云,绝不是指总体上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一般哲学,而是特指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以观念解释和构建世界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因此恐怕不能把诸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等论断,解释为哲学、理论涉及普遍,而实践指向具体、个别,也不能像另外一些论者据此指出马克思鄙视“哲学”,进而主张消解“哲学”,排斥哲学在社会有机体系统和社会意识结构中可以有一席之地;认真分析马克思的原意,他这里所说的“哲学”只是当时德国独特的具体的思想形态。

  结构解读:

  文章分11段,先看段落大意。

  1、费尔巴哈不懂实践。

  2、思维的真理性只能用实践证明。

  3、英雄史观。

  4、宗教的问题在于实践,而实践是可以改造的。

  5、费尔巴哈停留在直观的唯物主义。

  6、费尔巴哈只看到单个的人,或者说类本质,而人应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再次强调人的社会性。

  8、社会的问题只能在实践中解决。

  9、直观唯物主义只能是对单个人的直观。

  10、以往的“市民社会”的观点是片面的。

  11、改变才是解释的目的。

  这个提纲可以分为三部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有这样一个结构:

  一、他缺少什么?实践的问题。

  (1-4)主题词:唯物主义、人的感性活动、实践、能动、客观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纯粹经院哲学、环境与教育、社会分为两部分、欧文、宗教、自我分裂、自我矛盾、排除矛盾、革命改造。如果把这些词串起来,那就是重写这个提纲了。不能这样,还是按照马克思的行文顺序看,既然是提纲,那就不一定是发表的顺序,允许跳跃。马克思上来直抒胸臆:费尔巴哈缺!!!缺什么?缺少实践?实践是什么东西?是个人的能动的感性活动,在哲学中贯彻实践观,就不能像经院哲学那样在“一个针尖上站几个天使”的问题上纠缠,因为无法在实践中检验。孟德斯鸠、欧文等人给社会开药方,但是他们开出的药方是英雄史观,是社会上一部分精英、英雄用雄韬伟略来管理社会,由于片面的人为人是僵死的、被动的受环境影响,所以只能有天才来创造好的环境以拯救愚人,这不是把人当人,简直是把人当牲畜。社会本身是一种有机体,它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但是这种个人从来没有“个人”的存在过,他必然被纳入一种结构:要么属于这个阶级,要么属于那个阶级,不在对抗中剥削,就在对抗中被剥削,所以研究人,要对他在社会中的关系进行精确定位:费尔巴哈:大学教授,小费尔巴哈的父亲,老费尔巴哈的儿子,费氏的老公,有住房一所,年薪1万马克,受唯物主义影响,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唯物主义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等等。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重80公斤,身高1,80,预计寿命70岁这样的一个生物人,单个人,一个“类”。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实践”,运用实践观点对人考察就是要看他所属的阶级,他在他所属的阶级社会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反过来也是如此,社会是人的总和,但这种总和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划分为阶级的人的由于利益问题(经济问题是主要的)而产生的矛盾斗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历史和现实证明,社会本身就是这样发展的。历史、环境在改变人,人也在改变环境,这种改变有时候是以革命的面貌出现,它的主体不是英雄,而且阶级通过斗争的方式推动的社会颠覆与革命,所以实践的话题,在社会政治领域,就是革命,就是阶级斗争。

  二、他有什么?所谓的“直观唯物主义”的缺陷。

  (5-9)何谓直观唯物主义?又称作机械唯物主义。机械,含义是力学。力学唯物主义,牛顿唯物主义。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物种起源》1859年发表,能量守恒定律也是19世纪中叶才发布出来。没有三大学说,唯物主义只能停留在“机械”阶段。所以对费尔巴哈也没有多少好抱怨的,但是也应该有所抱怨:为什么人家马克思就提出来了呢?那时候三大发现也没有公布呀!无怪乎恩格斯说:“天才,这就是天才!”所谓的直观唯物主义,就是持洛克的观点,笛卡尔的观点,拉美特利的观点,动武是机器,人是机器,人是白板。力学不仅统治物理界、自然界,而且统治人类社会,人对于社会环境来讲,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社会是怎样,就在人这块“白板”上留下怎样的痕迹。人对此无能为力,这就叫做环境决定论。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中浸淫已久,了解了黑格尔哲学中“物化”的革命含义:物化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途经不是认识,而是实践、改变。这样的唯物主义叫做能动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谓辩证,就是把人与世界(自然、社会)的关系看作一种互动的关系,环境改变人、人改变环境,螺旋式上升,正(思维)——反(环境、物质)——合(实践),黑格尔的哲学虽然是颠倒的(由主观到客观),但是却是能动的(主观必然要改造客观),人不仅对自然提问、命令,而且亲自动手改造。所以在经历了黑格尔哲学的洗礼之后,在洞悉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要害之后,马克思虽然没有接触英法政治经济学,他已经在社会历史领域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了。那就是唯物主义(解决问题要从底下开始)+辩证法(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这种相加虽然仍旧有些机械,但却是踏到了坚实的土地上。

  三、怎么办?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含义。

  (10、11)哲学的任务是发动群众进行革命。这里延续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面的观点:群众+革命。在上篇文章中,马克思仅仅道出了“德国”革命的名门——无产阶级。对法国资产阶级保留了适当的“尊敬”,在这篇文章中,则把革命的“个别”提升到了“一般”:“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之所以这样,是不是在上一篇种小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呢?不然。马克思在《导言》利用大篇幅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乃至无产阶级革命的要害,要害就在于发动群众,基于上篇文章主要解决德国问题,所以加强了德法革命的对比,突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诸阶段,而在这篇论述中,德国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马克思有信心把他的理论放之四海,而在这里的话题又是对新旧唯物主义的对照,所以他就是“一般”、“人类”这样的表述了。从一开始,马克思就没有把“实践”局限在实验室、实证领域,大踏步地进入了社会领域,毕竟,黑格尔的视野,从来就没有停留在小小的“德国”。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5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4、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进一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复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每一位学生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分别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各单元分别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

  (2)再看例题。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些例题解释同一个内容?这些内容你理解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各单元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

  师巡视: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各单元知识结构图分别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各单元所学知识。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113页第5~6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最后反馈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P117-118页第5-7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比例尺公开课课件》全文内容,如《比例尺公开课课件》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比例尺公开课课件》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比例尺公开课课件》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