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探索学习5的组成分解,知道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的方法。
活动准备:卡通人物图片3张、雪花片玩具数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1、今天我要和小朋友来玩一个游戏,小朋友看过米奇妙妙屋吗?(看过)
2、里面都有哪些人物啊?(米奇、米妮、黛西、高飞、布鲁托、唐老鸭)
3、小朋友们都看过,今天我们就来扮演一下里面的人物好吗?(好)
4、老师扮演米奇,1组小朋友扮演米妮,2组小朋友扮演高飞,3组小朋友扮演唐老鸭.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喽!(准备好了)
二、开始游戏
1、嗨!大家好!我是米老鼠,哎对了!小朋友要不要跟我进我的妙妙屋啊?(要)2、太好了,我们走吧,哦!差点忘了,要进入妙妙屋,我们必须要念奇妙的咒语 ,米是噶,莫是噶,米老鼠。跟我说一次( 米是噶,莫是噶,米老鼠)
3、M-I-C-K-E-Y,M-O-U-S-E ,米奇妙妙屋开启,快进来,非常好玩,点名唐老鸭、米妮、高飞。(有、有、到)
4、今天米奇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我的好朋友唐老鸭、米妮、高飞和我一起来,解开它好吗?(好)
5、我这里有5个小雪花片玩具,需要分别放在2个筐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分,你们来帮我好吗?(好)
6、可是我的东西忘带了,怎么办呢?(看看妙妙工具箱有没有)
7、好的,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一起来说:“呕,土豆”(呕,土豆)
8、下面我请几个小帮手来帮我给每个小朋友发5个玩具,谁愿意来帮助我?(我)
9、现在小朋友都拿到了5个雪花片玩具,那就开始来帮我一起解决我的问题好吗?(好)
10、小朋友们想一想5个玩具怎样分成2份,都有哪些分法,那么我们开始吧,找到答案的小朋友请举手好吗?(好,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11、小朋友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不知道哪一队的小朋友最厉害,最聪明,你们比一比好吗?(好)
三、讲述比赛规则。
1、如果我说5可以分成1和4开始时,那么小朋友就迅速把5个玩具分成1和2、先说的`数字1放左边,后说的数字4放右边,我说结束,所有的小朋友一起把手背背后。如果没有把手背背后的小朋友,就是违反了游戏规则,那么就不计分哦,小朋友们都明白了吗?(明白了)
3、Are you ready?(yes ,I’m ready)
4、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四、游戏结束。
1、我们来看一看今天哪一队获得了胜利,恭喜某某对获得了胜利,没有获得胜利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你们已经很棒了,掌声送给获胜队也送给自己。
2、大家跟我一起读一次5的分成。
3、游戏结束,大家站起来跟着音乐一起跳米奇妙妙舞,游戏随着音乐自然结束。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生动的记述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巧用计谋 战败齐威王的故事,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了解田忌赛马的经过,懂得做事要多动脑筋才能成功的道理。
2.学会生字,理解“垂头丧气”“挖苦”“夸耀”“讥讽”“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再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不同,体会孙膑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懂得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课时安排 二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揭题。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板)读准“忌(j )”,他特别喜欢赛马。(板: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6 田忌赛马
二、初 读课文,了解课文层次。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书,检查阅读情况,师生共同正音。
3.检查生字读音,出示生字词。
丧、讽、蔑、赢、序 指点笔顺
扫兴 肩膀 挖苦 疑惑 垂头丧气 胸有成竹
夸耀 讥讽 轻蔑 顺序 得意洋洋 目瞪口呆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了几次赛马?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课文写了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四段。
一段(1~2)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三场都输了。
二段(3~12)孙膑看了这次赛马,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田忌决定和齐威王再赛一次。
三段(13~17)田忌照孙膑的话去做,第二次赛马,果然赢了齐威王。
四段(18)总结了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
三、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第一次赛马是怎样比赛的?指名学生到黑板前面用齐威王和田忌的三组不同等级的“马”分别演示比赛情况。
3.田忌失败 原因是什么?出示“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指导读,注意“每个等级”“都比”。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3
【设计说明】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有三: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二是让学习抓住故事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讲故事的方法,尝试着简要讲述故事。三是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特点,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这篇课文在教材安排中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将充分利用课文前面提示语组织安排教学,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充分享受读故事的乐趣并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为学生以后读懂这类故事打下扎实基础。
教学目标
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民间故事曲折的情节概括主要内容,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抓住外貌、语言、心理描写,通过自读自悟,反复品读等方式,体会魔鬼的狡猾和渔夫的智慧,进而明白真正的强大靠的是智慧,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尝试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引出课题,学生齐读。
创设情境:“‘故事大王’闯关”
出示情境题:“故事大王”第一关:读故事,请各位同学默读这个故事,读完后说一说这个故事大概讲了什么一件事?”
二、走近故事,把握主要内容
1.交流说主要内容的方法,
2.重点提醒抓住人物、情节,
3.把事情说简练。
4.全体学生练说。
5.抽生交流。
6.根据学生交流情况,
7.教师板书,
8.小结方法:像这样的民间故事,
9.我们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就能基本说好故事的大概内容。
10.情境小结:祝贺全体同
11.学顺利通过第一关。
三、走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尝试复述故事
(一)走进故事,抓住外貌、语言描写感受魔鬼形象
出示情境题:“故事大王”第二关:品故事,“请各位同学想一想: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
学习任务分步提示:我们先去看看这个“比渔夫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课文是怎么来写的?快速默读故事4—15自然段,找相关的语句,边读边划,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
出示第4自然段:隔一会儿,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高高地耸立在渔夫面前。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1)交流感受。
(2)读出感受。
(3)通过教师引读,感受表达方式:“堡垒、铁叉、山洞”,读着这些词,你感觉怎么样?
(4)看图齐读,随机渗透民间故事特点:用这样的东西来比喻魔鬼,那是因为像这样的民间故事往往融入了人们丰富的夸张的想像。
出示5-7自然段
(1)过渡:刚才我们从魔鬼的外形感受了魔鬼的形象,我们还可以从对魔鬼的语言中来感受。
(2)交流感受。
(3)师生合作读出魔鬼特点。
(4)男女生合作读。
(二)走进故事,抓住语言描写、想像心理活动,体会渔夫智慧
情境对话,交待任务:就在这非常的危急时刻,渔夫又是怎样做的?拿出表格,快速默读课文16到23自然段,想想渔夫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摘录关键词。
(表格内容)
默读课文16到23自然段,想想渔夫是怎样做的,请摘录关键词。
渔夫 想智慧定能战胜妖气
说决心要杀我吗
魔鬼态度坚决
抽生交流。随机填入。
师生合作读出渔夫引的过程。
同桌合作读,感受渔夫的智慧。
师生合作读,教师故意漏下:“凭着神的名字起誓,既,更,怎么,绝对不能相信”。
结合表格,想像渔夫心理,体会用词的精妙。
抓住关键词,师生合作读。
(三)学习方法,尝试复述故事
交待任务,提示方法:可以借助刚才自己填的表格来说好这部分故事。
学生练讲。
抽生讲故事,生生互评,提炼方法:引用原话、转述内容、展开想像
自由练讲
小结过关,鼓励激情。
教师小结:大家课外有兴趣的话可以再找这本书中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去欣赏一下这朵来自阿拉伯的民间艺术的奇葩。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遇到紧急情况该如何应对。
2、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心理。
教学重点: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心理。
教学难点:遇到紧急情况该如何应对。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的麻烦,比如:被狗猫咬伤、中暑、被扎伤、鼻出等等,我们一般都会怎么样?
生:会手忙脚乱
生:会不知所措
生:会哭.......
二、观看视频《生活中的意外》。
三、交流总结,谈做法。
1、预防破伤风的方法。
正确的处理伤口。对于一般的小伤口冲洗,有条件的可涂抹消毒药水,对于大一些的可用干净的布压住,并迅速去医院治疗。
2、被猫狗咬伤。
要用手压住伤口,挤出一小部分血,然后一定要到医院打狂犬疫苗。
3、鼻出血。
不要低头让血流出,应将头向后仰,用手捏住鼻头再用手帕或毛巾冷敷。如果血仍不能止住,往鼻孔里塞棉球,再去医务室就诊。
4、被钉子扎伤。
不要立刻把出来,可以用清水冲洗伤口,然后到医院就诊。
5、撞伤、碰伤。
不要服止痛药,不要用手肉揉肿起的部位,以免增加内出血的机会。
6、眼部受伤。
眯眼时不要用手揉,闭上眼睛让泪水自动分泌洗眼睛。如受到重击,采取冷敷。如果红肿、出血、持续疼痛,必须去医院就诊。
7、中暑。
当你的伙伴脸色煞白,紧闭上演倒下时,很可能是中暑了。对中暑者只需要放在凉快通风处,或抹清凉油,都会慢慢缓过来。如果情形严重,应呼叫大人,或送往医院救治。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的急救小常识,以后在生活中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需要帮助,我们都应该及时伸出友爱之手,看来这些小知识的确很重要,可能还有没有想到的,以后大家知道的.一定要及时与大家分享。
更多措施
为保证伤病者的安全,采取了上述紧急措施以后,应注意以下事项:
a.为了安全起见,如无必要,不得移动伤病员。应使其处在最适合于其身体状况或受伤情况的位置。不要让他起身或走动。
b.要避免对伤病员进行不必要的外科处理及干扰。
c.设法用毛毯或被子盖住伤病员,避免受冻。如果天气寒冷或潮湿,要在伤病员身下垫些衣物或毛毯,并多盖一些。
d.确定伤害或突然生病的原因。主要问题得到控制以后再作如下处理:
找出确切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问伤病员,也可以问伤病时周围看到的人;
寻找病员的医疗卡片,以便及时了解突发病因;
伤病很严重时,要设法尽早通知伤病者的家属。
e.只能根据事故或突发病的种类及当时情况的需要,按顺序检查伤病者。你要干什么应有根据。
松开紧身衣服。但如果脊骨受伤,则不得牵拉伤病者的腰带。
为了更确切地检查伤害情况,如有必要,可拆开或脱下衣物。衣物可剪开或从衣缝撕开,但必须极其小心,否则会加重伤情。如果没有用以保护的合适的遮盖物,不要过度暴露伤病者身体。
注意伤病者的外观情况,包括皮肤变色,并检查可以提供受伤或突然生病的所有症状。如果伤病者皮肤黑,就要根据粘膜或唇、嘴以及眼皮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
检查伤病者的脉搏。如果腕部不能检查到,那么检查在脖子旁边的颈部大动脉。
查看伤病者是否苏醒、昏睡或无知觉。他回答提问了吗?
如果伤病者无知觉,要寻找头部受伤的痕迹。对于有知觉的人,寻找其面部或身体一侧的麻痹情况。了解伤病者最近是否痉挛过(如果曾痉挛过,他就会咬自己的舌头)。
查看伤病者的眼睛并检查其瞳孔尺寸。
检查伤病者的躯干和四肢的受伤部位是否可以张开和收起来,或者检查其是否骨折。
检查伤病者脖子前部,了解其是否做过喉头切除手术。当进行其他方面的急救时,不要阻塞做过喉头切除手术患者的空气吸人口,否则就可能引起窒息而死亡。
如果怀疑是中毒,检查伤病者嘴是否有污迹及发黑,并检查周围的中毒源,如药丸、药瓶、家用化学剂或农药等。
f.执行指定的急救方案:
按规定使用急救药物;
根据受伤及突发病的性质、当时情况的需要及人员和材料是否便利,安排急救措施;
在患者可以转到能胜任的急救者(如一名外科医生、一个医疗队、一个卫生所)处以前,或者患者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以前,要对患者负责;
不要企图做出任何种类的诊断或与旁观者或报告者讨论患者情况。
所有上述内容,作为一名急救工人,你应该知道你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并且必须要尽一切努力,在你进行尽可能好的急救护理中,避免患者进一步受伤害。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5
教学课时:1课时
(一)目的要求对计算机的历史和计算机的基本设置有所了解
(二)教材分析
重点:计算机的历史、分类、系统组成
难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三)教学过程
一、电子计算机的概念: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高速而精确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具有内部存储能力,由程序来控制其操作过程的现代化电子装置,小学计算机教案(一)。
二、电子计算机的外形(提问)
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
三、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9××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态电子计算机,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的,称为"埃尼阿克"
四、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A、第一带电子计算机主要电子元件是电子管,体积庞大,耗电量大,运算速度低,昂贵,仅用于军事研究和科学计算。
B、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主要电子元件是晶体管,体积变小,成本降低运用范围逐步扩大。
C、第三代电子计算机主要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体积、消耗、价格迅速减少或降低,开始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教案《小学计算机教案(一)》。
D、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主要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普及到普通家庭。
五、计算机的应用
A、科学计算例如:气象预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导弹的监测
B、数据处理例如:高考招生中考生录取与统计工作,铁路、飞机客票的预定系统,银行系统的业务管理
C、过程检测与控制
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教学例如:用CAI演示化学反应
E、人工智能例如:代替人类到危险的环境中去工作
F、计算机通信例如:Internet发email G、多媒体的应用例如:计算机具备电视机、游戏机、传真机、电话机和VCD的综合功能。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写于1844——1847年的笔记中,恩格斯于1888年发表,并评价道:“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教学课件 ,欢迎阅读。
《提纲》写在马克思遗留下来的一本《1844-1847年笔记》里。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单行本中第一次发表出来,并指出它的写作时间是1845年春天,地点是布鲁塞尔。由于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特殊关系,以后论者对恩格斯的说法几乎没有疑义,由此延伸开来,大多数人认为,《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准备性文献或理论大纲,《提纲》中的11条内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旨趣、特征和体系架构。然而,如果仔细研究马克思的原初手稿,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在这里,弄清《提纲》的写作时间和目的,对客观解释《提纲》的思想至为关键。
马克思的这册笔记本里的内容虽然写于1844-1847年之间的不同时期,但《提纲》第一条前面紧靠着的四行文字却与《提纲》是同时写成的。关于这一点,上世纪60年代较早研究了马克思手稿的格·亚·巴加图利亚与90年代又试图从手稿入手寻找对《提纲》的新解释的陶贝特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这四行文字是:
神灵的利己主义者与利己主义的人对立。
革命对古代国家秩序的错觉。
“概念”与“实体”。
革命=现代国家的形成史。
抽象地看,这四行文字非常费解,与《提纲》下面的内容联系也不很清楚。然而了解《神圣家族》内容的人都知道,这些恰恰是《神圣家族》中评价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那几小节的议题。比如,马克思在《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那一小节中批判过布鲁诺·鲍威尔关于革命的观点。在鲍威尔看来,法国革命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人类秩序,但是,它所产生的思想并没有超出旧秩序的范围,革命不得不满足于民族的纯粹的利己主义,甚至煽起这种利己主义,同时革命又不得不“承认最高的存在物……确认那应该把单个的利己主义原子连接起来的普遍国家秩序”,靠这种办法来抑制这种利己主义。马克思对此评论说:“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因此,把市民社会的原子彼此连接起来的不是国家,而是如下的事实:他们只是在观念中、在自己的想象这个天堂中才是原子,而在实际上他们是和原子截然不同的存在物,他们不是神类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卷第153、154页)至于笔记中有关“‘概念’与‘实体’”的内容与《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这一小节有关。马克思指出,鲍威尔关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自黑格尔的《哲学史讲义》和《精神现象学》。黑格尔把法国唯物主义说成斯宾诺莎的实体的实现,并得出结论说,如果实体不想在浪漫主义中遭到毁灭,就得进一步过渡为“概念”和“自我意识”。鲍威尔则认为,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它向反动势力投降以后已经淹没在浪漫主义里了,“批判的批判”承认它有时以实体作为前提的矛盾之处。随后,马克思回顾了黑格尔关于实体与概念的关系,提出了他关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那个著名评价,即认为他们两个人都只是片面地发展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实体或自我意识。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以上这些议题的关联性表明,《提纲》的写作与《神圣家族》有关。我们知道,《神圣家族》试图从总体上评价法国的启蒙运动及其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反对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时从思想史上对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的德国思辨哲学作出评价。在马克思看来,通过揭示自爱尔维修以来的唯物主义同从巴贝夫直到欧文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联系,就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观念在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那里已经存在了。然而,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唯物主义批判是让德国哲学家学会理解法国唯物主义的必要前提。
正是这样一种考虑使马克思产生了一个计划,就是要编纂“一套社会主义史的资料汇编,或者勿宁说是一部用史料编成的社会主义史”。(《恩格斯致马克思(1845年3月1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7卷第29页)很显然,《神圣家族》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一计划,因为它对作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唯物主义的清理,过多地叙述了法国唯物主义,而对同属于这一谱系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剖析非常不够,这是一个缺憾。此外,在当时德国的社会思潮里,同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别的鲍威尔思辨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也是需要甄别清楚的,《神圣家族》着眼于、用力在前者身上,对后者的论述就理应成为《神圣家族》的后续工作。而且上述缺憾从《神圣家族》出版以后人们对它所作出的反应和争论中更加凸现出来。
这样说来,《提纲》写作的契机并不是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做准备,理论工作和研究计划的尚未完成,以及当时围绕《神圣家族》所展开的争论可能才是写作《提纲》的直接动因。而我们知道,这种争论是到1845年《维干德季刊》第2卷上才展开的;又由于这一卷出版于同年6月底,所以,《提纲》不可能写于1845年5月中旬以前,而很可能是在1845年7月初才写就的。
关于《提纲》的这样一种解释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说明《提纲》与《神圣家族》在思想上同样有着密切联系,《提纲》的思想只能视为马克思进一步论证新世界观的前提,而不能把《提纲》解释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直接契机,也不能把它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提纲。第二,就《提纲》的内容而言,它们是针对当时德国特定的思想形态而进行阐述和评论的,他之所谓“哲学”云云,绝不是指总体上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一般哲学,而是特指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以观念解释和构建世界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因此恐怕不能把诸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等论断,解释为哲学、理论涉及普遍,而实践指向具体、个别,也不能像另外一些论者据此指出马克思鄙视“哲学”,进而主张消解“哲学”,排斥哲学在社会有机体系统和社会意识结构中可以有一席之地;认真分析马克思的原意,他这里所说的“哲学”只是当时德国独特的具体的思想形态。
结构解读:
文章分11段,先看段落大意。
1、费尔巴哈不懂实践。
2、思维的真理性只能用实践证明。
3、英雄史观。
4、宗教的问题在于实践,而实践是可以改造的。
5、费尔巴哈停留在直观的唯物主义。
6、费尔巴哈只看到单个的人,或者说类本质,而人应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再次强调人的社会性。
8、社会的问题只能在实践中解决。
9、直观唯物主义只能是对单个人的直观。
10、以往的“市民社会”的观点是片面的。
11、改变才是解释的目的。
这个提纲可以分为三部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有这样一个结构:
一、他缺少什么?实践的问题。
(1-4)主题词:唯物主义、人的感性活动、实践、能动、客观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纯粹经院哲学、环境与教育、社会分为两部分、欧文、宗教、自我分裂、自我矛盾、排除矛盾、革命改造。如果把这些词串起来,那就是重写这个提纲了。不能这样,还是按照马克思的行文顺序看,既然是提纲,那就不一定是发表的顺序,允许跳跃。马克思上来直抒胸臆:费尔巴哈缺!!!缺什么?缺少实践?实践是什么东西?是个人的能动的感性活动,在哲学中贯彻实践观,就不能像经院哲学那样在“一个针尖上站几个天使”的问题上纠缠,因为无法在实践中检验。孟德斯鸠、欧文等人给社会开药方,但是他们开出的药方是英雄史观,是社会上一部分精英、英雄用雄韬伟略来管理社会,由于片面的人为人是僵死的、被动的受环境影响,所以只能有天才来创造好的环境以拯救愚人,这不是把人当人,简直是把人当牲畜。社会本身是一种有机体,它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但是这种个人从来没有“个人”的存在过,他必然被纳入一种结构:要么属于这个阶级,要么属于那个阶级,不在对抗中剥削,就在对抗中被剥削,所以研究人,要对他在社会中的关系进行精确定位:费尔巴哈:大学教授,小费尔巴哈的父亲,老费尔巴哈的儿子,费氏的老公,有住房一所,年薪1万马克,受唯物主义影响,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唯物主义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等等。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重80公斤,身高1,80,预计寿命70岁这样的一个生物人,单个人,一个“类”。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实践”,运用实践观点对人考察就是要看他所属的阶级,他在他所属的阶级社会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反过来也是如此,社会是人的总和,但这种总和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划分为阶级的人的由于利益问题(经济问题是主要的)而产生的矛盾斗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历史和现实证明,社会本身就是这样发展的。历史、环境在改变人,人也在改变环境,这种改变有时候是以革命的面貌出现,它的主体不是英雄,而且阶级通过斗争的方式推动的社会颠覆与革命,所以实践的话题,在社会政治领域,就是革命,就是阶级斗争。
二、他有什么?所谓的“直观唯物主义”的缺陷。
(5-9)何谓直观唯物主义?又称作机械唯物主义。机械,含义是力学。力学唯物主义,牛顿唯物主义。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物种起源》1859年发表,能量守恒定律也是19世纪中叶才发布出来。没有三大学说,唯物主义只能停留在“机械”阶段。所以对费尔巴哈也没有多少好抱怨的,但是也应该有所抱怨:为什么人家马克思就提出来了呢?那时候三大发现也没有公布呀!无怪乎恩格斯说:“天才,这就是天才!”所谓的直观唯物主义,就是持洛克的观点,笛卡尔的观点,拉美特利的观点,动武是机器,人是机器,人是白板。力学不仅统治物理界、自然界,而且统治人类社会,人对于社会环境来讲,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社会是怎样,就在人这块“白板”上留下怎样的痕迹。人对此无能为力,这就叫做环境决定论。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中浸淫已久,了解了黑格尔哲学中“物化”的革命含义:物化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途经不是认识,而是实践、改变。这样的唯物主义叫做能动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谓辩证,就是把人与世界(自然、社会)的关系看作一种互动的关系,环境改变人、人改变环境,螺旋式上升,正(思维)——反(环境、物质)——合(实践),黑格尔的哲学虽然是颠倒的(由主观到客观),但是却是能动的(主观必然要改造客观),人不仅对自然提问、命令,而且亲自动手改造。所以在经历了黑格尔哲学的洗礼之后,在洞悉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要害之后,马克思虽然没有接触英法政治经济学,他已经在社会历史领域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了。那就是唯物主义(解决问题要从底下开始)+辩证法(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这种相加虽然仍旧有些机械,但却是踏到了坚实的土地上。
三、怎么办?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含义。
(10、11)哲学的任务是发动群众进行革命。这里延续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面的观点:群众+革命。在上篇文章中,马克思仅仅道出了“德国”革命的名门——无产阶级。对法国资产阶级保留了适当的“尊敬”,在这篇文章中,则把革命的“个别”提升到了“一般”:“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之所以这样,是不是在上一篇种小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呢?不然。马克思在《导言》利用大篇幅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乃至无产阶级革命的要害,要害就在于发动群众,基于上篇文章主要解决德国问题,所以加强了德法革命的对比,突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诸阶段,而在这篇论述中,德国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马克思有信心把他的理论放之四海,而在这里的话题又是对新旧唯物主义的对照,所以他就是“一般”、“人类”这样的表述了。从一开始,马克思就没有把“实践”局限在实验室、实证领域,大踏步地进入了社会领域,毕竟,黑格尔的视野,从来就没有停留在小小的“德国”。
以上为比例尺公开课课件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比例尺公开课课件》全文内容,如《比例尺公开课课件》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比例尺公开课课件》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比例尺公开课课件》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