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如今信息化社会里,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文案写作需求,对于《《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不熟悉、不懂如何下手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是怎么写的吧。
《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辽阔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他们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已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十二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沿海、山区、平原、草原、城市的.图片。 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提问:你的家乡在那儿?说说你的家乡是什么样。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初读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中介绍了那几个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里?
三、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教师出示沿海图片,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⑴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⑵ 学生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⑶ 学生自由朗读,认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⑷ 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看图:
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那里?有什么景物?
读文:
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解说:
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四、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
⑴ 抢认生字:
原、奔、密、匹、市、楼。
⑵ 解说员解说图画。
⑶ 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⑷ 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质疑。
3、出示“读读说说”(P106),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五、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家乡。
以上为《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导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
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
的是有创新精神。
方法过程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价值观目标:
1. 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 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 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重点品析:
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以上为《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标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 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以上为《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配套问题的应用题。
2.难点:寻找相等关系以及方程组的.整数解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其中什么是关键?
二、新授
问题1.第35页实践与探索中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阅读教科书并与同伴讨论、交流,探索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只要学生的方法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进行质问和大胆创新。
学生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1.本题有哪些已知量?
(1)共有白卡纸20张。
(2)一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盒底盖3个。
(3)1个盒身与2个盒底盖配成一套。
2.求什么?
(1)用几张白卡纸做盒身?几张白卡纸做盒底盖?
3.若设用x张白卡纸做盒身,y张白卡纸做盒底盖。
那么可做盒身多少个?盒底盖多少个?
[2x个盒身,3y个盒底盖]
4.找出2个等量关系。
(1)用做盒身的白卡纸张数十用做盒底盖的自卡纸张数:20。
(2)已知(3)可知盒底盖的个数应该是盒身的2倍,才能使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
根据题意,得
x+y=20
3y=2×2x
解出这个方程组。
以上结果表明不允许剪开白卡纸,不能找到符合题意的分法。
如果允许剪开一张白卡纸,怎样才能既符合题意且能充分利用白卡纸呢?
用8张白卡纸做盒身,可做8×2二16(个)
用1l张白卡纸做盒底盖,可做3×11=33(个)
将余下的l张白卡纸剪成两半,一半做盒身,另一半做盒底,一共
可做17个包装盒,较充分地利用了材料。
三、巩固练习
某农场300名职工耕种5l公顷土地,计划种植水稻、棉花和蔬菜,已知种植各种植物每公顷所需劳动力人数及投入的设备资金如下表:
农作物品种 水稻 棉花 蔬菜
每公顷需劳动力 4人 8人 5人
每公顷需投入资金 1万元 1万元 2万元
已知该农场计划在设备上投入67万元,应该怎样安排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才能使所有职工都有工作,而且投入的设备资金正好够用?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与伙伴交流。
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加以引导。(提问式)
1.本题中有哪些已知量?
(1)安排种三种农作物的人数共300名;
(2)安排种三种农作物的土地共51公顷;
(3)每种农作物每公顷所需要的职工数;
(4)每种农作物每公顷需要投入的资金;
(5)三种农作物需要的资金和为67万元。
2.求什么?
分别安排多少公顷种水稻,多少公顷种棉花,多少公顷种蔬菜?
如果设安排x公顷种水稻,y公顷种棉花,那么由已知(2)可知,种蔬菜有(51-x-y)公顷。
这样根据已知,(3)可得种水稻4x人,棉花8y人,蔬菜5(51-x-y)人. 根据已知(4)可得,种三种农作物所需的资金分别为x万元、y万元2(51-x-y)万元已知量中的(1)、(5)就是两个等量关系
因此,列方程组
4x+8y+5(51-x-y)=300
x+y+2(51-x-y)=67
本题也可以列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若有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鼓励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探索、研究、体会,不要求统一规定。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7.3,第1题。
以上为《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美化校园
教学目标:
1、选定工具的使用;
2、剪裁工具的使用;
3、图形的选择与移动;
4、图形的缩放。
教学难点:图形的移动和缩放。
教学准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辅助网页。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师:出示上课的教学作业,提示,我们在上课的基础上如何来美化我们的校园。
生:提出各种方案。引出课题。
二、教学辅导。
1、提出自学的概念,今天的课要求自主学习。
2、怎么去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
3、教师引出自主学习的.方法。看书学习和网页浏览参考。
4、介绍网页的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
(1) 网页的设计思路:希望学生按按钮的顺序去逐步操作。
(2) 如何把网页上的图片复制到画图上。
(3) 操作过程中的网页和画图之间的任务切换。
(4) 频的操作。
5、学生操作。注意以下几点:
(1) 可以离开座位指导或请教同学。(规定班干部或电脑好的同学作为指导)
(2)在学生基本完成后全体离开座位看看别的同学可以给予你什么灵感或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然后加以改进。
(3)教师巡回指导。
6、 教学反馈。
选取学生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6、总结。
以上为《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5、雪儿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空白处的想象,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鸽子吗吗?(是怎么喜欢的)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受伤的.小朋友和一只白鸽的故事,故事中的小朋友可喜欢这只
鸽子了。课文的题目是:雪儿。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指名读,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读后学生评价,再指名读,齐
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2、采用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盼望--渴望--快慰"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想想每部分讲了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重点指导“剩、慰”
2、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以上为《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以上为《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全文内容,如《《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画家乡》导学案教学设计及反思》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