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好日子教学课件ppt

好日子教学课件ppt

时间:2023-04-09

  导语:春天撒种夏天开花秋天结出果实过上好日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

好日子教学课件ppt 篇1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蜘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3.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了解更多的事物,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研度,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研度,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蜘蛛”图片,指一名同学介绍蜘蛛

  2.再出示生物课本上对蜘蛛的介绍,提问:你认为作为一篇说明文,还应该

  补充什么内容?

  二、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

  重点关注一下词语:甲胄妨碍 防御捕获陷阱抛弃挣扎俘虏

  似乎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读后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些字形、字音及意思需要重点突出、注意的。

  3.课文围绕说明对象,作者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四、学习课文开头部分

  1.齐读。

  2.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3.如果让你介绍蜘蛛的话,你将怎样开头?

  五、作业

  把课文读流利,把自己读后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第二、三段,体会蜘蛛的聪明之处

  1.自读。

  2.讨论:写蛛蛛捉几种飞虫?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为什么要分两段?蜘蛛分别用什么方法捉这些飞虫的?

  3.出示动画:蜘蛛捕捉昆虫的画面。

  4.学生边复述,老师边板书。

  5.这两段在语言文字上的特点是什么?

  6.如果改成下面一段文字,效果如何?

  修改之后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哪一种写法好,为什么?

  7.再齐读第三段,体会生动说明的作用。

  二、再一次体会生动说明的作用

  1.读下面一段话: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刻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况传给大脑,然后大脑作出反映。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

  2.你能否将上面的这段文字介绍,再介绍得生动一些?

  3.请同学介绍修改后的文字。

  是不是所有的说明都用生动说明好呢?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早餐关系着一天人体可以产生多少能量,而能量产生的多少,则决定着精力的是否充沛和自我感觉的是否良好。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是靠糖产生的,其次靠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产生的。

  4.这一段文字要不要改成生动说明,为什么?

  三、总结生动说明的方法

  从上的几段文字看,进行生动说明可采用哪些方法?

  (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进行描写等。)

  四、总结本课内容

  要求学生谈谈本课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生动介绍它的外貌或某一生活习性。下节课交流。

  

  以上为好日子教学课件ppt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好日子教学课件ppt 篇2

  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回忆性纪实散文,具有很多美点。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背影的教学课件,供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

  【教学重难点】

  1、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3、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从父子的表现来比较。

  【教学方法】

  1、导入法。2、解读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讲作者及写作背景,讲字词,课文讲解,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0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背影》。

  板书:背影 朱自清

  二、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设计: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年冬。

  三、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四、课文解读

  按段落顺序讲解这篇课文。

  1、第1自然段

  这两句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原因,用一个“最不能忘记”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是无比深刻的印象,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问: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

  明确:这里是作者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问:课文题目是背影,而这里第一段就提到了背影,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呢?

  明确: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这是难忘的背影。

  板书: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2、第2~3自然段

  问:“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作者这里指的是哪些事情,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问:第3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述了家境的惨淡。结合刚才所讲的祸不单行来看,这两段文字阐明了作者当时的家境是非常的困难。而这又在整篇课文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都是另人伤心的事情,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这两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板书:第2~3段: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3、第4~5自然段

  问:在第4自然段中,写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作者为何刻意写这个环节?

  明确:作者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强调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细心关照。通过两次“再三”和两次“踌躇”都可以表现出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儿子。

  问:这一段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原文。

  明确:共出现两次。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并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而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太不成熟了,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完全不能领会父亲的用意,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是作者对父亲的关怀的一种反省!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问:在第4、第5这两段中,作者几次提到我的年纪?请找出来。

  明确:作者两次提到我的年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这也正呼应了刚才所讲的两次聪明的悔恨自责心理,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父亲对我的关照是细致入微的。

  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细心关照。我们可以把这两段概括为“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板书: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四、本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讲了作者的相关情况,讲了写作缘由,还讲了课文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不少生字词语,要求同学们认真复习,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时所讲的主要内容

  设计:上一节课,我们讲到第5自然段,同学们应该还有所印象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昨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昨天,我们讲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记得板书是什么吗?(开篇点题 难忘背影)很好,那么第二第三自然段我们又是如何来概括其内容的呢?(描述家境 渲染气氛)第四第五自然段呢?(车站送行 细心关照)

  板书:第1段: 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第2~3段:描述家境,渲染气氛

  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讲,请大家翻开课本看到课文的第6自然段,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请大家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二、课文讲解

  1、第6自然段

  问:这一段主要写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我”在车站看到的父亲的两次背影。

  问:这一段,第一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明确: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问: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个背影的?

  明确:先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接着再写父亲爬月台,这样就能把父亲的爬月台画面更好描绘出来。

  交待父亲是个胖子,是为了后面的爬月台做铺垫。

  父亲的衣着是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教师讲解(蹒跚)这个词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写完父亲的蹒跚,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来描写父亲爬月台?(“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板书:艰难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问:作者看到这样的背影,他的反应如何?

  明确:“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

  问:这一段的第二次背影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明确:在父亲慢慢远去的时候看到的。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背影,由清晰可见慢慢变成再找不着了。

  问: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正慢慢消失在视线之内,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作者流下了眼泪,内心非常感伤,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而悔恨。这是一种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就是父亲与我在车站离别时的情形,文章具体写到了父亲的两次背影,一次是买橘,一次是看着父亲离开的时候。那么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我们可以概括为“车站离别 刻画背影”。

  板书:第6段:车站惜别,刻画背影

  2、第7自然段

  让同学们齐读第七段。

  问: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小结:这一段写的就是从那次浦口车站分别以后,作者看到父亲来信,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我们把这一段概括为“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板书:第7段: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全文总结: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我们都已经一一解读过了,而这篇文章所要通过背影来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感呢?文章从背影的角度刻画了父爱子、子爱父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

  三、课后练习讲解

  课后练习答案:

  一、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二、1、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2、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三、四句话是: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四、1、第1题要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2、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说“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以上为好日子教学课件ppt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好日子教学课件ppt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难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提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l)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①,2,③,6,⑨,18

  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先写出27的因数,再看27的因数中哪些是18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

  27的因数:①,③,⑨,27

  方法四:先写出18的因数:1,2,3,6,9,18。从大到小依次看18的因数是不是27的因数,9是27的因数,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1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2×2×3=12。

  指出: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完成教材第81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1)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最大公因数(二)

  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方法一:先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共有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教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主要学习例2,学生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能独立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多角度思维,找到多种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首先在分层练习的时候题目较简单,没有体现由易到难,分层练习这个过程。其次本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更像一节纯粹的做练习课,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语言文字的修饰,更只是简单的习题罗列。

  以上为好日子教学课件ppt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好日子教学课件ppt 篇4

  课时目标:

  1. 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安全设施以及交通标志。

  2. 知道正确的交通法规,学会安全过马路。

  3. 在生活中感受到正确的交通行为,并落实到实践中。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设施以及交通标志,能根据交通标志的提示、遵守交通法规,学会按交通法规安全过马路。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并搜集一些有关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安全标志的信息与资料;

  教师:了解学生资料收集情况;媒体课件;小黄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小黄帽旅行社”要举办一次免费的“社会实践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邀请五位学生戴上漂亮的小黄帽利用教室场景开始进行活动;并请一些同学拿着标志牌,一生扮演司机,师扮演导游。

  (二)活动体验学习“安全标志”

  1、开展实践活动,生谈标志的含义,师引导。

  导游:大家好,我是导游姐姐。今天是我第一次自己带团出行,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待会如果有危险的、要小心的事,请同学们提醒我好吗?

  活动一:

  旅客走在路上准备过马路时,遇到“注意信号灯”和 “注意行人”的标志。 活动二:

  旅游车乘载着旅客经过加油站去加油,遇到“禁止烟火”标志。导游拿出手机想打电话。

  活动三:

  车在路上走着,导游简单介绍深圳的特色景点,经过十字路口时,出现“十字交叉”和“当心车辆”标志。

  活动四:

  车子拐弯后遇到“注意儿童”的标志。

  活动五:

  到达景点“欢乐谷”游客观光时,看到高压电箱上的“当心触电”标志,地上有些像“稻谷”样子的东西(“老鼠药”),旁边放了个“当心中毒”的标志。

  继续前行时遇到:“禁止行人通行”及“注意危险”的标志。

  2、知识点检测、巩固:

  安全标志与含义连线。

  (三)游戏拓展,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1、播放“小朋友放学回家”FLASH,边放映边引导学生谈路上该注意什么交通规则。

  2、在生活中寻找安全标志。(师课前在教室布置一些标志牌)

  3、交通安全歌谣,师生律动。

  (四)总结评奖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很多安全标志的含义与法规,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希望你们能自觉遵守安全标志的规定,维护各项秩序,让大家快快乐乐地外出,平平安安地回家。

  以上为好日子教学课件ppt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好日子教学课件ppt》全文内容,如《好日子教学课件ppt》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好日子教学课件ppt》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好日子教学课件ppt》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