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
关于
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 篇1
四年级下册美术《走进春天》教案,动,利用各种方法表现春天。一起来看看走进春天的教学课件吧!
一、教学目标
(1)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感受春天,理解春天,加深对第一单元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观赏,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进行大胆的想象,构思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学习有关造型与色彩的技能技巧与表现形式,并用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去表现春天。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春天的畅想属于造型表现的领域,要塑造好某个对象应根植于对表现对象很好的理解。所以我按这样的思路来设计这个单元的内容:理解、感受春天(畅想)—表现春天(表现什么)—怎样表现(表现方法)—完成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感受春天,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关系的理解。
(2)有关造型知识、色彩知识。
(3)用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去表现春天。
难点:
色彩方面知识,怎样用色彩表现春天。特别是利用色彩和抽象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来表现春天。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师:燕子报喜,青蛙鸣春,不经意间,当我们看到一簇新绿,春天已经悄然而至。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更是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季节。浩浩的春风,蒙蒙的春雨,一起掀开了春天的帷幕,无限的春色一起涌向大地。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荒芜苍凉的土地因春风的吹拂而有了绿意,无数弱小的生命在春风中破土而出,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春为岁首,它孕育着生机,萌生着希望。下面,让我们首先伴随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一组表现春的摄影图片一起来感受春光,了解春天吧!(板书课题)
课件展示:散文《春》的朗诵录音、一组表现春的摄影图片
2.分组讨论,阐述春天的特点与美感:
问题(1):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信息?春天到了,可以组织哪些课外活动?
生(1):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柳叶绿、
问题(2):能否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春天的感受?
问题(3):结合课件和自己收集中的诗歌、图片、音乐谈谈春天给人一种怎样的美感?
3.探究、分析春天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
问题(1):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祥和的春节,在一年一度传统的春节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课件展示:春节时的民俗、生活图片、民乐合奏《春节序曲》
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着什么呢?
问题(3):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二)发展认知阶段
1.欣赏感受自然美与艺术美及其相互关系:
A、欣赏国画《春》 (现代)王成喜
课件展示:摄影《梅花》与国画《梅花》、xx诗词《卜算子·咏梅》的书法与朗诵录音
师:“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通过对比以上两组图片,谈谈画家为什么要用梅花来表现春天,传递春的信息?是怎样把自然美和生命活动联系起来的?
师:“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一探春光。其它的百花也不甘示弱纷纷赶来向春姑娘报道。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春天可以说是个百花园,生机盎然。大家现在可以一边欣赏一组花卉图片一边构思:如果让你们用这些花卉为题材表现春天,你准备怎样表现呢?
课件展示:一组表现春天花卉的摄影图片和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春之歌》
板书:自然美──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
B、课件展示:摄影风景图片《漓江》与画家白雪石几幅国画作品《漓江春》、《漓江春早》等
问题:同样是表现桂林山水的题材,自然美与艺术美有何不同?什么是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又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板书:艺术美──艺术作品呈现的美。二者关系──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
2.造型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表现春天的不同特色和特点:
A、欣赏墨彩画《溪》和国画《初春》
课件展示:摄影图片《春柳》与国画《溪》、《初春》、童声音乐《春》
师:“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冬雪消融,小溪潺流,碧绿清澈,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道道波纹,嫩柳生机萌动,这一切都传递着春的消息。湖滨春柳吐绿,鱼民在美好的春光里忙忙碌碌,鱼舟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景象。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呀!今天,同学们也是有备而来,收集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诗词,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几轮以“春”为主题的“赛诗会”,抒发一下自己对春天的感受!现在进行第一轮,主题为“春柳”。
师:具象表现与意象表现各有什么特点?
B、欣赏国画《梅石溪凫图》 (宋)马远
课件展示:Flash动画《梅石溪凫图》、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朗诵录音和解析
教学设计:Flash动画演示梅花怒放、群鸭戏水场景,点击梅花、群鸭局部放大,对比摄影梅花、鸭子进一步认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感受文学与艺术不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一组自然界蜂蝶、小鸟、昆虫迎春、闹春的摄影图片和音乐《鸟鸣》、女生合唱《春游》(第二轮赛诗主题“春趣”)
C、欣赏国画《春雨江南图》 (现代) 李可染
师:每逢看到春雨,农民伯伯总是说:“春雨贵如油”!我们要说,春雨美如画!在不知不觉中,春雨染红了桃杏,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极富诗意的世界!而江南的雨景,无论是在画家的画中,还是在诗人的笔下,都别有一番情趣,意境深邃幽远。宛如苏轼《望江南》词意“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写照。现在,我们进行第三轮赛诗,主题为“春雨”“江南”。
课件展示:一组表现春雨的摄影图片、杜甫《春夜喜雨》朗诵录音和背景音乐《春游》
D、欣赏雕塑《春风》 (现代) 张德峰
课件展示:雕塑《春风》、音乐《望春风》、艾青散文《春姑娘》的朗诵录音
师:散文中描写的“春风”与雕塑《春风》表现的春风有何不同?
师:造型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表现春天有哪些不同特色和特点?
3.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欧美风景画表现春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课件展示:油画《花开的果园》(法国)毕沙罗、油画《白桦林》(俄罗斯)列维坦和国画《游春图》(隋)展子虔、国画《早春图》(北宋)郭熙
问题(1):油画《花开的果园》是通过什么形式、描绘什么来表现春天的?主要借画来赞美什么?
问题(2):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欧美风景画在表现春天时,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4.造型表现与色彩表现春天的不同特点:
课件展示:蒙德里安作品《百老汇爵士乐》和春天色彩构成
师:画丽的色彩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教学设计:分析春天的色彩,通过运用春天的色块置换,将《百老汇爵士乐》演变成春的乐章。
(三)结束延趣、课堂小结阶段
师:在课的最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聆听来自春天的声音,让我们用心来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课件展示: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或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
课后作业:继续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成语、散文、歌曲等素材,并结合自身感受和收集的素材进行创作构思。
以上为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1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天平、3瓶口香糖、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3个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师:大家听说过次品吗?(板书:次品)你是怎样理解“次品”的?
师:考考你的眼力!(找次品)(课件)
师:次品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合要求,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 次品虽小,危害却大。今天我们要找的是众多外观一样的产品当中,隐藏的一个质量不合格的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组织有效活动 探究数学本质
(一)初步体会“找次品”的原理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从简单问题入手容易发现规律。
师:(课件:3瓶口香糖)3瓶中有一个已经吃过了,质量较轻,不能作为正品,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瓶次品吗?
可能出现:掂一掂、数一数、称一称。(介绍天平:正常情况下,天平左盘称物品,右盘放砝码。不过我们今天是天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物体。伸出你的手示意,如果……说明;如果……说明。)
(1)板书出示:3瓶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来?
“至少”、“保证”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2)你觉得需要称几次呢?怎么称?试一试。
指名回答,可以引导学生加上动作体会,同时演示课件。
(3)师生共同小结(同时板书):
瓶数是3瓶(板书:瓶数),先在天平两边各放一瓶,也就是先把它们分成三份(板书:分法),每份1个。板书:3( 1,1,1) 需要1次。(板书:次数:1次) 这个环节总体板书如下:
瓶数 分法 至少要称的次数
3 3(1,1,1) 1
师:天平有几个托盘?2个托盘,3个物品,为什么称一次就找出次品了?我们来找找原因:
(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所以次品的位置无外乎左盘、右盘或天平外,称一次就能确定出次品在三个位置中的哪一个。)
(二)感悟“找次品”的方法
(1)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3瓶,现在有8瓶,还是其中一瓶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保证可以找出这一瓶次品?
(2) (操作提示) 同桌合作完成。
①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选哪些份量?
②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
③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3)反馈:你把它分成了几份?要称几次?(依次交流不同方法,板书)
瓶数 分法和过程 至少要称的次数
8 8(3,3,2) 3(1,1,1) 2
8 8(4,4) 4(2,2) 2(1,1) 3
8 8(2,2,4) 4(2,2) 2(1,1) 3
8 8(1,1,6) 6(1,1,4) 4(1,1,2) 2(1,1) 4
师:(指4,4和3,3,2)对比这两种分法,同样是称一次,8(4,4)排除1份,把次品锁定在4个之中,而8(3,3,2)排除2份,把次品锁定在3个或2个之中,看来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就要做到称一次把次品锁定在更小的范围内,这说明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比较好!
(4)师:如果要从9瓶中保证找出1瓶次品,至少要称几次呢?能不能脱离学具,直接用简洁的方法表示思路?
学生汇报,课件展示。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称一次就可以确定次品所在的位置,大家对比一下9(4,4,1)和9(3,3,3),同样是分成3份,为什么后一种需要称的次数少?(生交流)
(称一次就能确定出次品在三个位置中的哪一个,因为要保证找出次品,就要考虑运气不好的情况,做最坏的打算;要使称量的次数最少,就应该使三个地方的个数尽量同样多。这样,每次称量后就把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不管次品在三个地方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能转化成“从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里找次品”。)
师:那你能试着总结一下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吗?观察9(3,3,3)和8(3,3,2)(把待测物品尽量平均分成3份)
师:太了不起了!通过实验、讨论和交流,我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师:用我们发现的方法再来实验一次:从10瓶或11瓶中找次品,任选一题解决。(交流)
师:虽然待测物品的总数不同,但称一次后都转化成了从4个中找次品,所以都是至少称3次。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秤,至少几次保证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2、有28瓶水,其中27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3、有81枚金币,其中有一枚是假金币(比真金币轻一些),至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出这枚假金币?(机动)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师:我们所探究出的找次品的方法其实和四年级所探究的烙饼问题、田忌赛马问题等一样,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因为这样能够事半功倍!
师:其实待测物品的数量与至少要称的次数之间是有规律的(出示“你知道吗?”)大家课下预习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板书设计
找次品
瓶数 分法与过程 至少要称的次数
3 3(1,1,1) 1
8 8(3,3,2) 3(1,1,1) 2
9 9(3,3,3) 3(1,1,1) 2
以上为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 篇3
商标是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利器,也是消费者认识或购买商品的向导,其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因此研究商标的翻译方法,提高商标的翻译质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商标翻译教学课件,欢迎阅读。
一、翻译方法
(一)音译法
音译法即根据译入词的发音规律将愿意的文字拼写出来的翻译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商标,尤其是专有名词和臆造词的商标往往是不具备任何语意的,而只是作为一个标识符号来用。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主要不在传递名称本身的语意信息,而是创造赏心悦目的美感,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或体现商标所蕴涵的异国情调。要实现这一类翻译目的,用音译法当属一种较为恰当的选择。例如:“Audi”(汽车)、“Hilton”(香烟)、“Coca—Cola”(饮料)分别译为“奥迪”、“希尔顿”和“可口可乐”;国内产品“茅台”(酒)、“康佳”(电器)、“上菱”(电梯),则分别译成“Mao Tai”、“Konk”、“Shang Ling”。这些商标自身都不具备任何意义,意译不仅符合译入语的发音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也符合作为商标应简洁明快的特征,不失为商标名称翻译的佳作。
(二)意译法
意译法是从意义出发,将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用意译法有时会更加地体现商品的功能和品质。如国产的“皇朝”葡萄酒、“永久”自行车、“太阳神”口服液;进口的“Blue Ribbon ”啤酒、“Crown ”汽车、“International ”收音机等等。对这类品牌的翻译若仍用音译法的话,不仅会大大破坏原文的意境美,难以达到原文吸引消费者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因字数过多导致不便记忆。而使用意译则能有效再现原文的意境,同时又能避免译文冗长的问题,是一种更为可行的翻译方法。例如美国一种香烟商标“Good Companion ”,若用音译法翻译为“古德。康帕涅”,一方面因冗长失去音韵美,另一方面与其产品无任何实际联系意义,难以吸引消费者,若意译为“良友”,则简洁并使人产生亲切感。中国商标也是同样道理。例如:天津产品“飞鸽”牌自行车译为“Flying Pigeon ”即贴近产品的品质—轻盈便捷,又能给外国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有利于刺激购买欲。
(三)音、意译结合法
对于原无实际意义的商标,按照译入语的发音规律进行音译,同时在措辞上又能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和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特点,富裕译文一定的实际意义,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音义兼顾,这种音译意译结合的方法是商标翻译中又较为理想的选择。因为这不仅从形式上再现原名称的发音美,在内容上也能体现产品的特征。
(四)移译法
移译法是将原文原封不动地移到译文中去。相对于前面提到的几种译法,这应是最简单的一种。在英语中,某些商标是由企业名称、产品名称或产品构成成分等词语构成,因为名称过长不符合商标特征而取其首字母缩略形式。在汉语中若取原文的音译或意译,会同样出现名称过长的问题。在此情况下,用移译法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策。
商标译法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产品的特征和顾客的接受心理,看译名是否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具备商标的\'基本特征,是否符号产品宣传的需要。
二、商标翻译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有益联想原则
商标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商标得当,适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则会引起人们的兴起,激发购买欲望;相反,如果商标容易引起人们的负面联想,则肯定会使产品的推广大打折扣。如:“芳芳”系列化妆品曾一度风靡中国城市,其英文商标译为“Fang Fang”。译者在音译的同时却忘了Fang这个词在英文中可指“狼牙”或“毒蛇的牙齿”。一个Fang不够,还要再加上一个,岂不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而英国一家食品公司用“Anchor ”作为其商标,原文的喻意是容易令消费者满意的;船抛锚后停泊不再漂移,比喻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但如果直接意译成中文“抛锚”或“锚位”,中国人恐怕难以把它与食品的质量可靠联系起来,若音译为“安可”,人们会自然联系到“安全,安心,可爱”等字眼,其商标有意联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避繁就简 朗朗上口原则
有些英语商标本身较长,若完全按音译会出现拗口或难以记忆的译文,因此应灵活掌握,讲求技巧。如:美国著名胶卷“Kodak”,要是严格按其发音来译,应译为“柯达克”,单实际上“柯达”才真正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这不仅因为其简单上口,还在于它能够在音韵上更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产品的性能。(“柯达”与按快门的“喀哒”声相似。)德国产汽车“”原先曾译为“莫塞德。本茨”,后来大家普遍接受了“奔驰”的译法。
(三)文化差异原则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往往受到语言、宗教、价值观、生活态度、教育科技水平、物质文化程度、社会组织形式、政治和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翻译商标时应充分考虑到产品所销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风俗。
(四)力求完美 规范统一原则
对于同一商标,往往有多种译法,但多个译名会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不便甚至损失。因此,商标翻译时应尽量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不断斟酌,以选择一个最恰当、最突出的译名。例如:美国产的一次性照相机“Polaroid ”就有“宝丽得”,“宝来得”,“拍立得”和“波拉罗伊得”四种译法,笔者认为应统一为“拍立得”。再如,海南目前有许多企业都喜欢用“三湘”作为自己产品的商标。一般音译为“San Xiang”,这一译法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但若将其改为“Sun Shine ”效果会更好。“Sun Shine ”既与“三湘”的汉语拼音谐音,在英文中又有“阳光”之意,象征着产品有着美好的未来。
以上为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泉水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泉水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用具:
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认识这个字吗?(卡片出示泉字),给他组个词,用组的词说句话。(教师板书课题泉水)
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第5课《泉水》。
二、巩固生字
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字,咱们来开火车识字行吗?
注意开火车的人给每个生字组词后,再领着大家读一遍。
三、过渡
同学们认字的水平真高,老师相信大家读书的本领也很高。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下面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果遇到你喜欢的就多读几遍。
你有喜欢的吗?请站起来读一读,要让别人听出来你喜欢。
五、学习课文内容
1、出示小黑板:
读了课文,你知道泉水流过哪里?遇见了谁?说了什么?请你用横线在课文中划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画。
2、这几段课文写得真美,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老师引读2—5段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3、第六段也很美,咱们男女生一起来进行比赛朗读,行不行?大家看看这里
出示小黑板:
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的泉水给大家做了那么多的好事,你们喜欢他吗?大家来夸一夸泉水怎么样?
学生夸夸泉水。
六、升华
看看泉水,想想自己,你又为周围的人做了哪些好事?大家一起来说说吧?
学生说一说。
大家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老师谢谢同学们,希望大家今后做更多的好事。
七、积累
学了这一课,老师记住了这课有不少的好词好句,如静静的山谷,清脆的歌声,你呢?请大家读读课文,一会儿给老师说说,好吗?
学生进行词语积累。
学生把好词好句抄在日记本上。
教学反思: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的学习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便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设计了生字巩固这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的词语有个再次熟悉的过程。
课文朗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每一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的。在本节课上,我有意识地加重了这一训练,而且《泉水》这一课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非常适合进行有感情朗读。课堂上,我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真正让学生从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对于让学生体会泉水无私奉献精神这一重点,相对于二年级的同学来说,有点难度。它不能单单进行说教,因而我在教学前,思考再三,决定让学生来夸夸泉水、夸夸自己,从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语言的积累是我在本节课上有意安排的,因为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工具性应从这一方面来体现。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朗读指导不到位,教学环节不太连贯。
以上为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全文内容,如《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充气雨衣教学课件视频》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