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面积的课件

面积的课件

时间:2023-04-11

  社会信息化正向我们快步走来,信息化将广泛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在各种社会经济信息中,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面积的课件文案写作需求,对于《面积的课件》不熟悉、不知如何下手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面积的课件》是怎么写的吧。

面积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1) (2) (3)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一)观察法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验证猜测:老师可以出示画好方格图,且周长相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周长(6+1)X2=14(厘米)

  周长(5+2)X2=14(厘米)

  周长(4+3)X2=14(厘米)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如果要测量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老师要提供怎样的学具比较合适?

  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3)学生操作。

  (4)指名汇报演示

  师:在操作中有遇到困难的小组请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因有个别组老师所提供的图片不同,操作中必然出现困难)。在这里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一种是圆形,一种是正方形,或一种是长方形,一种是正方形,形状不同,无法比较。

  ②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是两种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形状相同了,大小确不同,无法比较。

  得出结果:要选择大小一样的小方格,也就是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二)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

  1、汇报自学情况?

  (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平方厘米

  (1)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拿,)师:你确定吗?有什么方法验证你拿的对不对?最好用测量,

  (2)量一量:用尺子量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长?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课件出示)

  3、认识平方分米

  (1)1平方分米是怎样的小正方形?(生答)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分米?

  (2)找一找,我们的身边什么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生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上前比一比,如比开关盒。

  4、认识平方米

  (1)猜

  师:1平方米是怎样的正方形呢?(生答)从你的学具袋里找找看?(生找不到)

  到底有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猜猜看在1平方米的地毯上大约能多少人?

  学生猜测、站位验证。

  (2)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生找

  师:你家房子大概有多少平方米?(学生说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

  (3)想

  闭眼想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

  5、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用了什么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师:学习面积单位,你会测量面积的大小了吗?测量桌面的大小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教室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校园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永定县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

  2、改错题。(媒体出示)

  4月27日 星期六 天气睛

  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宽啦!大约有160平方厘米。为了欢迎我姑姑还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凳子上,看着金黄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着说:“吃吧!”我赶紧张开大嘴一口气吃了两块有1平方米的大蛋糕。我还教表妹画了一张大约有4平方厘米的画。中午,躺在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的床上,我想:这个国庆节我过得真开心!

  学生读日记、帮明明改面积单位。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六、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观察法 物体表面

  重叠法 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剪拼法 封闭图形

  测量法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以上为面积的课件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面积的课件 篇2

”的`意思是难点。

  教具准备:

  头饰、生字卡片、课件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过程学生活动过程

  一、检查复习

  出示生词卡片 认读生词卡片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狐狸、老虎的图片)。质疑:它们是谁?你对它们有什么印象? 1、自由发言

  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们之间的故事。

  3、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你听明白了什么? 1、汇报听后的收获

  (2)理解“窜”字的意思。 2、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图画。

  (4)指导朗读。问:老虎来了,狐狸紧张不紧张?大家读一读,看谁能让大家感到紧张?3、指读、比赛读、齐读过渡:狐狸被老虎逮住了,结果怎么样呢?

  2、学习2—5自然段

  (1)理解“骨碌一转”1、学生上台做动作

  (2)质疑: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

  说明了什么?

  (3)理解:扯着嗓子

  (4)指导朗读 2、尝试读

  (5)师做“一愣”的动作, 3、指名读引导学生理解“一愣”的意思。

  (6)质疑:老虎为什么一愣? 4、联系生活实际,陈述原因。

  (7)(课件展示图画)师:第四自然段比较难读,你用什么语气来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呢?

  (8)指导朗读 5、加上动作朗读,

  6、指名上台读。

  (9)师松开手: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3、学习6—8自然段

  (1)这时,你是狐狸,你会怎么做?1、自由发言、交流,加动作朗读。

  (2)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3)师:走吧!我们到森林里地看看! 2、自由读课文马上,老师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3、表演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的样子。

  (4)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的意思。

  (5)问狐狸,你什么要这样做?

  4、生表演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样子

  (6)理解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意思。 其余学生齐读

  (7)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些什么?7、8自然段。5、参加表演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8)问百兽:你们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你们有什么感想?

  (9)理解“纳闷”一词的意思

  (10)你们为什么跑?你们怕谁?

  (11)师小结:所以,我们说狐狸自己没有什么本事,它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2)指导朗读 6、尝试读

  7、齐读

  4、学习第9自然段齐读第9自然段理解“

  以上为面积的课件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面积的课件 篇3

  一、情况分析:

  1、高中年级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领悟能力有所提高,因此他们可以接触和吸收一些绘画乃至艺术领域的内在高品质的文化。这也是对他们个人艺术素养的一种熏陶和提高。

  2、由于课程的定位属于美术欣赏,所以扩展性很强,如果单纯的教学课本上的理论和资料图片往往不能够提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那可以把网络信息技术给合理的应用起来,让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网络这个强大信息平台,去搜集一些书本上所没有涉及到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或者是著名画家的一些轶事,然后回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这也是提高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

  二、教材分析: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后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学生能够:1、了解中外美术的风格、流派,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2、积极参与中外美术鉴赏活动,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恰当运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交流;3、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是中外传统的.优秀美术作品,也有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实用美术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美术作品,能使学生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陶冶审美情操。难点是:对教材中现代主义系列作品的欣赏,尤其是抽象主义美术作品,它能激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六、具体实施计划:

  1、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高中美术欣赏课与网络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起来。使用电脑课件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接触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渠道去了解美术。也可以经常的改变一些形式,从而使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很好的整合,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欢迎。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课堂教学延伸

  为了发展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后的业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是优秀美术作品,优秀的画家或者是画家的生平趣事等等,各种关于美术的知识内容。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很容易找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美术知识。在课堂上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语言描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有趣的有特点的美术知识。使他们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上一些内容单一、枯燥的东西,让学生自我选择想了解的有趣的,丰富的艺术世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

  以上为面积的课件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面积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 育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前置性作业

  课前三分钟

  据有关资料显示: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锌、铅、镉、汞、锰等。据专家测试,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0立方米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你们看看,乱仍一颗电池的危害竟有这么大!废旧电池如果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理,电池腐烂后,其中的汞、镉、铅、镍等重金属溶出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透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人如果汞中毒,会患中枢神经疾病,死亡率高达40%;废旧电池中的镉元素,则被定为致癌物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玩电动玩具吗?玩电动玩具最废电池了,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处理这些废电池的?

  作为小学生,我们从小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要争当环保小卫士,不仅自己不随地扔废旧电池,还要告诉家人及其他人不随地扔废旧电池,见到地上有废旧电池要主动捡起,把它放在指定位置,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免遭电池的污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学校组织同学们回收废电池,还把二年级3个班回收废电池情况制成了统计表。

  1.出示二年级回收废电池情况统计表。(课件)

  班级 数量/节

  一班 122

  二班 77

  三班 149

  2.观察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估算。

  (1)师:根据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两个问题解决。

  ①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②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是连续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放入下一课时,“三个班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3.在计算之前请同学们估算出每个问题的结果,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5.与估算结果比较,使学生了解正确地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6.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1)都是加法运算;(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

  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呢?

  7.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8.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9. 试一试:98+320,456+307,162+234。

  三、巩固深化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以上为面积的课件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面积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二类字,理解“井然有序、做人之道”等词语,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 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品读、感悟;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甚至小辩论)、班级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3、观看媒体展示的惊险现场,理解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三)情感与态度

  自主研读课文,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还能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救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段落、句子,体会船长哈尔威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方法,揭示人物品质。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情感激励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音频材料说明:1、节选《泰坦尼克号》中海难危急关头的场景音响效果,展现船上当时混乱的局面以及船长、船员镇定、从容的人物形象;2、朗读课文,配以悲壮且激昂的音乐,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置悬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船长》。故事发生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亢奋的心情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三、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速读课文,说说在这件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并提炼出研读专题:

  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教师推荐研读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船长的句子。

  (2)自由选择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体会船长的伟大形象 。

  (3)可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合作学习,也可以自己独立研究。

  4、学生自主研读,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自信心,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5、学生交流,集体讨论。(以下按学情展开)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

  ①指名读,注意“吼”的读法指导。

  ②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当时船上很乱)你又是从哪里读懂的?(读相关句子)

  ③出示课件:倾听一段音频资料,想象画面中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

  教学时就是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发挥它的穿透力,串起英雄的精神,让学生从文字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④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再次朗读船长说的话,体会船长的镇定、沉着)

  [设计意图:创设出一个能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的情境,激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人们(不仅是船长)的各种表现,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2)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①事实上,人们并没有照船长所说的那样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看看发生了什么?

  ② 引导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③照这样乱下去将意味着什么?(死亡)

  (3)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① 引言:然而,局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②学生读课文第24自然段。

  ③此时,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疑惑呢?(学生质疑,预设:什么是“井然有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④指名学生回答。

  (4)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声音,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①这仅仅只是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吗?还是话中有话?

  ② 师生参与讨论并交流:你从这段对话中了解到了什么?你再一次感觉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③面对猝然而来的灾难,可以说是死亡,在惊慌失措的人群中,为什么船长却能够做到如此镇定、沉着呢?(体会人物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

  ④船长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结合课堂的需要,适时展开小型辩论)

  ⑤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对话或表演。

  [设计意图: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导,学生真诚的学,真心的学!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临危不惧。通过朗读、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思维的撞击和课文的诵读中,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中,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四、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1、师小结后,诵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创设情境: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的疑问呢?(学生质疑)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谁能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发散学生思维,思考各种可能性)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体,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涵盖课堂教学的全部,恰恰是那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4、师小结:危难中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再看看船长吧!

  5、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进行角色转换,想像说话。

  假如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假如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

  假如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拿笔写下你想说的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6、让我们将无穷的敬意化为美妙的旋律,献给他吧!(学生配乐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设计意图: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快意。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

  五、全班学生齐声呼唤船长的名字——哈尔威船长!(下课)

  教学感悟:

  1、引导探究。《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注意捕捉探究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

  2、训练语感。以四句话为突破口,运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悟情。

  3、体现开放。处理教材开放,不拘泥课文的原有顺序;问题开放,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操作开放,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交流,可以读一读,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叫好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放飞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借助电教媒体,透过音频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加深感受人物的形象。

  以上为面积的课件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面积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一类生字9个,会读二类生字2个。重点识记“驾、蜒、”的字形;辨析多音字“行、曲、折”;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积累赞美长城和运河的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背诵课文。

  3、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的资料,了解长城与运河建造的历史背景、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分析本课的两句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认识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并能仿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一类生字9个,会读二类生字2个。重点识记“驾、蜒、”的字形;辨析多音字“行、曲、折”;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积累赞美长城和运河的成语。

  2、理清课文脉络,熟读课文。初步了解长城与运河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视频建立起对长城与运河的感性印象,找出长城与运河的特性;

  3、课堂习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

  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红色板书“和”,启发:“和”一般表示前后并列,说明长城和运河是足以相提并论的不朽之作。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

  Ppt1、长城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完成的,为的是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一万三千多里,俗称“万里长城”。

  Ppt2出示大运河图片,理解什么是运河及运河的作用。

  二、初读,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驾驶谱写创造民族绸带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万里长城首都

  不朽的诗篇奇异的景象

  (1)读准多音字

  曲 qū(曲折)都dū(首都)

  qǔ(歌曲)dōu(都有)

  (2)前鼻音:蜒 篇后鼻音:杭 创

  2、字形辨析:延 :蜒诞

  廷:朝廷庭院小艇挺立雷霆

  3、字形练习: 选字填空

  (1)驾架骂

  ()驶书()责() ()车

  (2)蜓延蜒

  蜻()蜿()()长

  4、二读,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1)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解词:曲折蜿蜒(像蛇一样曲折爬行的样子)、

  连绵起伏(或高或低接连不断的样子。)谱写、不朽

  (2)查资料:嘉峪关

  三、再读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

  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四、作业设计

  (一)课作:比较组词,巩固对生字的积累

  驾() 朽()篇()绸()

  架() 巧()遍()周() 1、熟读课文;

  (二)家作:

  1、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通过文字、图片了解它们的奇异景象。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分析本课的两句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认识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

  驾驶谱写创造民族绸带

  不朽诗篇曲折蜿蜒

  2、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

  3、长城很长,又被称为“万里长城”(板书)运河从北京直通杭州,被称为“京杭大运河”(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仔细欣赏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放声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在哪儿看长城?他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阅读探究:

  (1)作者在哪儿看长城?(飞机上,空中)

  在空中往下看叫“鸟瞰”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看?(居高临下,视野更加开阔,全面)

  (2)提示读--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提问:这里有个词--奇异,给它找个近义词--奇特

  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这奇异的景象?

  (3)交流出示--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对照插图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长城奇特在哪?与众不同在哪?

  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长,大

  穿行--动感,好像是有生命的

  难怪我们称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课文中还有写到长城的长,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补充介绍: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它北面依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总长约6700千米。6700千米是多长呢?举个例子来说吧,从我们镇江到首都北京的路程大约是1200千米,6700千米就等于我们从这到北京三个来回。讲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难怪我们把长城又叫作“万里长城”。)

  (5)补充资料《长城》一课中对修建长城的巨石的描写。

  A、谈阅读体会。人们所想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就是--奇迹,

  B、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这里的“不朽”是什么意思?(永不磨灭)长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6)读到这里,你的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自豪地读!

  3.朗读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城,我们读这一部分,要注意什么?--读出长城的雄伟壮丽,读出自豪之情。

  请学生读诗歌,发现偶数行最后一个字在读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出示: Qiányánpiānxiānqiānbiānpiānxiān

  前蜒篇先前边篇先

  4.齐读。尝试背诵。

  三、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比一比,赛一赛,第二小节谁能又快又好地背下来,要动脑筋,找规律。

  2、交流阅读收获:为什么背得好,发现了什么?

  (1)诗歌第一、二自然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叫“反复手法”体现了诗歌语言的韵律美。

  (2)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语言的形象美。读诗歌,找出诗歌第一、二自然段不同之处,完成填空练习。

  长城像一条巨龙穿行大地,蜿蜒曲折,连绵起伏。

  运河像一条绸带洒落人间,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A、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长城,它在崇山峻岭中穿行, 有山坡,往上伸展,有峡谷,往下穿行 ……引读:长城像……

  B、启发:绸带是怎样的?把运河比作绸带,你能感受到运河的什么特点?预设生答:柔滑、干净、长、闪亮。指名朗读,评价。

  为什么说它也是个人间奇迹呢?补充:全长1747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完全靠人工挖掘。有了运河,两岸的景色更加秀美,南方与北方的物产可以更便捷地交流。

  3.读读这些句子,再仔细观察我们课本上的插图。你也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或运河吗?

  四、拓展延伸

  图片展示我国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默写。

  2、根据课后练习4的要求写一段话在小练笔本上

  3、完成课后练习5,语文自习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1 长城和运河(人间奇迹)

  6700千米1747千米

  像巨龙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伸向天边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以上为面积的课件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面积的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及其在求最值时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 等号成立条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背景: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不等关系。

  二、讲授新课

  1.问题探究——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

  2.总结结论:一般的,如果

  (结论的得出尽量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3.思考证明:(让学生尝试给出它的证明)

  4.特别的,如果a>0,b>0,我们用 分别代替a、b ,可得,

  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

  ①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

  用分析法证明:(略)

  ②理解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意义

  探究:对课本第98页的“探究”( 几何证明)

  注:在数学中,我们称 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 为a、b的几何平均数.本节定理还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5、例:当时,取什么值,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6、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重要不等式a2+b2≥2ab;两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及它们的关系( ≥ ).它们成立的条件不同,前者只要求a、b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b都是正数.它们既是不等式变形的基本工具,又是求函数最值的重要工具(下一节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它们的应用).

  7、作业:

  课本第100页习题[a]组的第1、2题

  板书 设 计

  课题: 3.4基本不等式

  一、两个不等式

  二、例题及练习

  以上为面积的课件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面积的课件》全文内容,如《面积的课件》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面积的课件》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面积的课件》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