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一、教材分析《
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1
)三, 新授
1,教学例6。
一、 测量
(1) 课件出示例6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2) 谁能说一说这段动画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你们能帮小动物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一说?
(3) 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1吨”“1吨有多重呢?”的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千克” 。
(4) 围绕小精灵“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 +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5)师生一起将故事收尾。
(6)继续看教材,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勾画出来。
(7)汇报:小精灵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你还知道了什么?
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共同说说书中提供的几例。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 ,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 ,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2. 充分感受吨。
学生抬沙子感受1吨(一袋重100千克的沙子) 。
(1) 请班级中力气最大的两个学生来搬沙子;再请两个学生搬,直到沙袋能离地为止。
(2) 猜一猜这袋沙子大约有多重。
(3) 100千克的沙子很重,10袋这样的沙子质量才是1吨。
3. 完成‘做一做” 的.第1题。
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你能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例子吗?
4. 教学例7。
(1)出示例7。
(2)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集体说理、说方法。
想:1吨=10××千克,3吨就是3个1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千克是1吨,6000千克里有6个10××千克,所以6000千克是6吨。
5. 完成“做一做” 的第2题。
(1) 读题,理解题意。理解“超载” 的意思。
(2) 你能解决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巩固练习
1.出示:7吨=( ) 千克
5000千克=( ) 吨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 ) 千克
2. 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五. 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吨。它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是:“吨” 换算方法是;“吨”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吨数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就是在千克数末尾去掉3个0。
板书设计
以上为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2
》)第一遍:听后回答问题,师生交流
(1) 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2) 它是不是正宗的京剧唱段?
(3) 它运用了表演方式的哪几种?
第二遍:仔细聆听第一段歌词里唱了什么?(师介绍脸谱的重要性及作用,出示脸谱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颜色代表的人物性格。)
2. 唱
(1) 师范唱第一段,生整体感受情绪和内容并找出自己认为最难的一句。
生:叫喳喳 (师介绍托腔定义:托腔,是中国戏曲典型的声腔特色,独具韵味,它能体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情绪,丰富舞台效果,有很强的戏剧性效果。)
(2) 学习新歌第一段
a. 师教唱
b. 师生接唱
c. 生生合作(女生唱流行部分,男唱京剧部分)
d. 生完整演唱第一段
(3) 念
师:刚才同学们唱的不错,接下来请你们仔细听听念的部分。
a. 师范唱
b. 生学唱
c. 师生接唱,生生合作
d. 完整表现
(4) 做
组织学生结合音乐设计适当的表演形式,分成几小组,组与组之间互评,以鼓励为主。(师提炼动作,随音乐一起动一动)
(5) 画
师:同学们的表演功夫,唱念都不错,接下来请你们给脸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注意左右对称美哦!
(6) 演
师: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脸谱,一起来表演吧!
三 师总结
以上为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课文。
3.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练习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板书)
2.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主要写了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根据预习要求,想一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四、朗读课文
1.想一想哪些内容讲的是事情的起因,哪些内容是经过,哪些内容是结果。
2.生讨论交流。
3.统一看法。
起因(l-9自然段),经过(10-15自然段),结果(16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熟读课文。
2.记忆、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 练习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
指名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朗读课文。
二、探究课文第一部分(1一9自然段)——摸清底细
1.指读思考:西门豹来到邺后是怎样向老大爷进行调查的?他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
2.先自学课文,整理勾画,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西门豹提出的问题
老大爷的回答
3.组内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
明确:西门豹经过调查,弄清了四个问题:①邺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河伯娶媳妇给闹的。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巫婆和官绅。③新娘从哪儿来?——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钱就过去了,没钱的人家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被他们拉走。有女孩的人家纷纷逃走了,人口越来越少。④漳河发过大水没有?——漳河从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5.师点拨;课文第九自然段中西门豹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1)自由读、指名读。
(2)先发表各自的看法。
(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能力。)
“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从表面看,河伯还真灵。因为每年给河伯娶媳妇后,漳
河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事实上,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巫婆和官绅正是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
“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西门豹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想好了对策。
6.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过渡:西门豹是怎样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0-15自然段)——破除迷信
1.自学课文。
提示:把课文中描写西门豹到漳河边送新娘的部分多读几遍,抓住他是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句子,说说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2.小组合作研讨。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出示课文插图)
要点:(1)西门豹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要“选一个漂亮的”,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伯娶媳妇,用这些话作为惩治巫婆的借口。“麻烦”是从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样子给众人看。“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真的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表面上是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也投进漳河里去。)
4.讨论: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起来杀掉呢?她的.办法妙在哪里?
5.生体会西门豹将计就计、假戏真做、惩治恶人的过人才智。
(提示: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目的是将计就计,使老百姓真正认识巫婆和
官绅的真面目,通过假戏真做,严惩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达到了破除迷信的目的。用事实教育了老百姓。)
6.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是什么?
(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西门豹的过人才智。)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6自然段)——兴修水利
l.生齐读这一段。
2.概括主要内容。
(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3.“庄稼年年得到了好收成”这说明了什么?
(河伯娶媳妇是骗人的。)
五、朗读全文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2.生发表意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善于调查、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为民作主、为民除害。)
六、练习复述课文
要求:①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顺序。
②注意用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
1.生自由练习复述。(出示课文插图)
2.指名到台前复述。
以上为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4
足球,有“世界第一运动”的美誉,是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小编收集了足球教学课件,欢迎阅读。
一、教材内容:
初中体育课(足球选项)1、简介足球运动的发展概况及锻炼价值2、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3、教学比赛
二、教材分析:
足球是趣味性与竞技性强,体能技能与团队意识要求高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足球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思想品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足球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选修教材。足球运动由于技术动作多样,攻防频繁,使之富有吸引力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通过足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运动中的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脚内侧踢、停球技术是足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初中足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2班,男生25人,女生20人;学生运动意识较强,在课间体育活动中对足球的兴趣很高,大部分喜欢参与,个别学生足球基础较好,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加以指导、提高足球动作技术。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脚内侧踢、停球--准确的脚型及触球的部位、力量。
难点: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协调配合和脚对球的控制掌握能力。停球时伸脚提前量和及时后撤的掌握。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2’ )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 8’ )
1、绕操场慢跑( 3’ )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操场慢跑两圈,慢跑时速度均匀精神饱满,队列步调一致
2、熟悉球性( 5’ )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脚对球的控制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 30’ )
一、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
动作要求:直线助跑,脚尖正对出球方向,支撑脚踏在球的侧方距球 15cm 左右,大腿外展,脚底与地面平行,脚尖微翘,踝关节紧张,用脚内侧击球的后中部,同推送或敲击的方法将球击出。
重点:支撑脚站位
难点:脚型固定
组织:全班两人一组,每组一球,同时进行练习
教法:
1.讲解脚内侧正面传地滚球
2.给学生做正确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时,巡回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要求:认真听讲解,仔细观察教师示范,明确支撑脚站位。
(1)踢固定球,做脚内侧踢球支撑腿战位及踢球部位模仿练习
(2)两人一球,一人用脚底挡球,另一人做脚内侧摆腿练习
为了进一步建立运球的动作概念,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踢球动作,采用了学生散点看教师示范模仿练习,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身体的姿势、脚型、脚法要正确。着重解决脚对球接触力量、方向、掌握和眼视前方,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二、学习脚内侧接地滚球
动作要点:支撑脚脚尖正对来球,接球腿大腿外展,脚尖微翘,脚底与地面平行,脚内侧迎球。
组织:全班两人一组,每组一球,两列横队,相距 五米
三、教法:
1.讲解脚内侧接地滚球。
2.教师示范。
3.两人一组,队形相距五米,练习传球。
练习方法:两人一组,每组一球,一人用脚内侧传地滚球,另一人用脚内侧接球,然后再用脚内侧接球,然后再用脚内侧传球,两人反复练习
四、教学比赛
组织:分成两对进行比赛
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进攻意识和协作配合能力,善于隐藏自己的\'传球意图,以及运球假动作新式单个战术行动与提高传接球技术相结合。要求:无球队员跑动、接应要积极,防守队员要密切注意传球队员的行动,抢断、封堵要积极。
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脚内侧踢、接球技术,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快速传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结束部分( 5’ )
1、配乐伸展放松操( 3’ )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2’ )
八、场地器材:
1、场地:足球场一块;2、足球20只,,录音机1台
九、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
最高心率为180次/分,出现在第二十、三十五分钟
90%学生能够掌握并协调完成足球—脚背内侧踢球动作;绝大多数能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十、教学特色:教师作为促进者,能够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和发展学习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学生能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积极主动的认知、练习运动技术;通过教学练习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能够预防、处理运动伤害;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以上为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5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 则x= x+0*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小结】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以上为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6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课件,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你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呢?
师随机板书“傣族”,简介: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板书“泼水节”。学习生字“泼”
2.在 “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随机正音。
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泼水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出示生字词,自由认读。
2.同桌互读,指名读,正音。
3.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重点词语。
凤凰 指名读,出示凤凰花图片,填空:( )的凤凰花。
比较:火红与火红火红的区别。
认读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理解“一年一度”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19××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指名读,交流感悟。
①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4.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怎样过泼水节的?
过渡:周总理来了,他来到了人群当中。(出示课文插图)大家看看今天他穿着什么衣服?引出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当中。他穿的是——傣族的服装。看到周总理这身打扮,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亲切、把他和傣族人民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同桌合作读4、5自然段,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出示句子: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拓展练习: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人身上,祝福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福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小孩子身上,祝福他们————。
总理的祝福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为人们带来了吉祥。人民发自内心地祝福总理健康长寿。他们之间的祝福说明什么?(关怀、爱)
指导朗读。
5.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19××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六——八自然段。
三、回顾课文,升华情感。
1.再看插图,说说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出示:傣族人民笑得那么灿烂,那是因为……。
周总理笑得那么开心,那是因为……。
2.19××年的泼水节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也难以忘记19××年的泼水节,出示:多么难忘啊,19××年的泼水节!
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1)我们的总理关心人民,我们的人民爱戴总理。他们的心永远紧密相连着。
(2) 19××年的泼水节,对傣族儿女来说,确实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节日!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五、布置作业。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以上为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7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班有很多爱听故事的同学,谁喜欢听故事?你喜欢吗?你呢?看来我们都是知音呀。那太好了,今天我就投大家所好讲个故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或幻灯内容导入)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生活所迫,肩负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艰辛,但她无怨。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一道温馨而又特殊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暖烘烘的,感动地泪流满面。多懂事的孩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这一幕,已深烙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这真是个感人的故事——是呀,你懂得用心去聆听故事。这位妈妈真孝顺——你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和孩子都很孝顺——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我写课题——(板书:将心比心)然后请生读课题。
B、你们手中拿的就是这篇文章。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出示:现在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C、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并正音。)
D、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例如: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对,这是你说的这件事是不是这个意思?)(板书:帮助推门。)
2、例如: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你是要告诉大家这位母亲能——板书:理解过失。)
3、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温暖)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例生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为什么?
一直:如果不一直拉着会有什么后果?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3)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2、“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关心、无私。)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激动地想:“。”
(例:母亲的角度: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我自省的角度: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道理的角度: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以上为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8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本课的拼音教学尽可能富有趣味性,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唤起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到“拼音乐园旅行”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拼音,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会z c s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 c 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学会zi ci 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学重难点】
z c s的发音及zi ci si的整体认读、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z c s的发音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坐上乘风号旅游列车,到拼音乐园里去旅行,开心吗?
2.复习整体认读音节:拼音乐园到了,快来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1)板书:yi wu yu (课件出示),认识这些整体认读音节吗?
(2)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3.激趣引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旅程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呢?创设情境就是个好办法,在愉快和谐、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复习旧知,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简单,又符合低年级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还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
1.学习声母z(课件出示):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小女孩她在黑板上写字母z。)
(2)板书z:这是她写的字,你认识这个声母宝宝吗?
(3)教师讲授:把写字的“字”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z的.读音。
(4)教师范读z,提醒: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
(5)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6)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7)记忆z的形:
①自主识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z呢?
②交流汇报:学生说记忆顺口溜。
③指名带读(课件出示):像个小2 z z z。
2.学习声母c(课件出示):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什么?(图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小刺猬。)
(2)板书c:你认识这个声母宝宝吗?
(3)教师讲授:“刺”的音读得轻短些就是声母宝宝c的读音。发音的方法基本与“z”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比较强。
(4)教师范读c。
(5)学生练读c,体会发音要领。
(6)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7)记忆c的形:
①自主识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呢?
②交流汇报:学生说记忆顺口溜。
③指名带读(课件出示):半个圆圈c c c 。
3.学习声母s(课件出示):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什么?(图上画了一只正在吐丝的蚕宝宝。)
(2)板书s:,你认识这个声母宝宝吗?
(3)教师讲授:“丝”读得轻短些,就是声母宝宝s的音。发音时,舌尖平伸,靠近上齿背,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4)教师范读s。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
(6)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7)记忆s的形:
①自主识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呢?
②交流汇报:学生说记忆顺口溜。
③指名带读(课件出示):半个8字s s s。
4.指导书写:
(1)观察书本(课件出示):比比谁观察得最认真?仔细看声母z c s是几笔写成的?住在四线三格的哪个格里?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主动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写字活动中去。]
(2)学生说位置,教师范写。(重点提醒s是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半圆,再向右半圆,像8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
(3)学生书空。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运用方法,拼读音节:
1.学习z的拼读:
(1)复习方法:声母都喜欢和韵母交朋友,谁还记得它们交朋友的口诀?(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板书:za ze zu(课件出示) ,看看声母z喜欢和哪些韵母交朋友?
①自由练读。谁能用我们拼读的口诀读好这些音节?
②指名拼读,相机正音。
③开火车读,齐读。
(3)板书:zuo(课件出示),这是什么音节?(三拼音节)
①它的拼读方法是什么?(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
②自由练读,指名拼读,相机正音。
③开火车读,齐读。
2.c s的拼读教学同上。
四、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明确概念:今天,我们刚到拼音乐园就和老朋友yi wu yu 打了招呼,现在让我们继续认识几个整体认读音节吧!
2.认识zi ci si:
(1)板书zi(课件出示),谁认识这个音节?(指名读)
①师范读,你发现了什么?(只要把声母z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音节zi的音,这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读,直接拼读。)
②生仿读。
③指名读,开火车读。
ci si的教法同上。
3.练读四声:
(1)zi的韵母带上四顶不同的帽子,谁会读?(课件出示)
①指名板书:zī zí zǐ zì
②老师为什么不给i标点?
③复现儿歌:小i 小i真奇怪,擦干眼泪再戴帽。
④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打乱顺序读。
(2)ci si的四声教法同上。
第三课时
一、看图说话,认读生字:
1.观察情景图(课件出示):看图说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板书(课件出示):带拼音的“拖地、擦玻璃、做贺卡”。
3.自由练读:你觉得哪个拼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老师着重提醒轻声音节:li)
4.指名读,开火车读。
5.出示生字(课件出示):做。这个生字你认识吗?能给找找朋友,组成词吗?
6.拓展说话:你在家里会做哪些家务呢?
二、学习儿歌,认识生字:
1.自由读儿歌《“过桥”》(课件出示),说说:小朋友怎么才能“过桥”呢?
2.用铅笔圈出红色的音节(课件出示),自由练读。
3.(课件出示)指名拼读,相机正音。开小火车、齐读
4.出示生字(课件出示):过、了、不、乐,认读、组词。
5.老师范读儿歌(课件出示),并提示:你觉得还有哪个拼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了”有两种读音;“一”字的声调会随着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变化;le没有声调,它是轻声音节,应读得轻短。)
6.自由练读儿歌。
7.指名朗读。
8.熟读儿歌。
9.拓展说话:你在数学课上过了几座小桥?
10.摘苹果游戏(课件出示):识记生字。
以上为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9
又快又好
未很美
来很低
的很小很轻便
桥无梁飞渡
附:桥梁远景图原文全文
茅以升
少年朋友们,你们都该听过牛郎织女的神话吧,牛郎和织女原是天上的两颗星,据说他俩都是神仙,每年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这“鹊桥”就是喜鹊搭的一座桥,它们真是杰出的桥梁工程师——你们想想看,这天河该有多宽啊!同时也可见桥梁的重要,虽是神仙,也还需要桥。
据说世界上第一座桥(不算那大树倒过河的天然的桥),是猴子造的。那时还没有人,一大群猴子要过河,就由一个先爬上河边的树,然后第二个上去,抱着第一个的腿,第三个再上去,抱着第二个的腿,如此一个一个地上去,一个抱一个,就连接成为一长串的猴子;再由地上的猴子把这一串猴子推动得摇摆起来,好像荡秋千一样,这样越荡越远,就把这一长串猴子甩过河,由尾巴上的最后一个猴子,抱住对岸的一棵树,这一长串猴子就形成一座桥,地面上的猴子就可在桥上爬过河了。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桥,很难查考,但是可以肯定,一个民族有了文化就有桥,桥是文化的表征。我们祖国有4000年的文化,就有4000年的造桥历史,其中最突出的是1300多年以前造成的“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附近。这座桥自从造好以后一直到现在还能过车走人,从未中断过,它的外貌就好像是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当然,我们祖国大地,到处都有桥,有各式各样的桥,有的造桥技术是世界上领先的。你能设想,假如我们中国不会造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发展到今天吗?所以我们要感谢我们祖先中的造桥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无数的古桥,现代车辆还能在那些古桥上通过。
桥是路的“咽喉”,没有它就过不了河川,跨不过山谷。比如长江,号称南北“天堑”,就因为它过去没有桥,所以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了几次南北分裂的朝代。但是我国一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在这“天堑”上,先建成“武汉长江大桥”,接着又建成更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至于在黄河、淮河、珠江等河流上建成的桥梁就更数不清了。
桥梁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可以说,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不能造的桥了。要说桥长,在美国已经有了一座跨过大湖的桥,共有2217孔,长达38公里。要说桥大,目前在日本正修建一座跨过海峡的桥,一个孔就长达1780米。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就有可能在亚洲和北美洲相隔85公里宽的“白令海峡”上,造起一座桥,人们坐上汽车,就可周游五大洲,不管它什么太平洋、大西洋的阻隔了!
说起来,这并不奇怪。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下达土中或石层。
然而,桥梁、桥墩和基础这三部分的花样实在多。桥梁架在两头桥墩上,可以是平直的,叫做“梁桥”,也可以是向上弯起的,叫做“拱桥”。如果在两头桥墩上,竖起两座高塔,塔顶上跨过钢绳,钢绳下面吊起桥身,桥身上走车行人,这就叫做“吊桥”。普通的桥,不过这三种,但每种都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譬如“拱桥”里面就有“双曲拱”,是我国工人发明的。“吊桥”里面就有“斜拉桥”;更有一种“吊桥”,不用桥墩,而把整个桥身,吊在河边的石山上。所有这些现代化的桥梁,五花八门,谈也谈不尽。人类智慧是无穷的,今天以为新的大桥已经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后天的桥,更是了不起。那时来看今天的桥,也许会感觉到,为什么以前的人,会那样笨呢?
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有人说将来飞机多得不得了,人人都可在天上飞,还要什么火车、汽车,更不需要桥梁了。我想不见得。飞机的速度虽无止境,但地球还只是这么大,而且人口也在增多,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还能飞得快吗?这就不能不发挥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潜力了,因而桥梁还是少不了的。不过,那时的桥梁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它们拼装成为桥墩;在桥墩上把它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轻松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配搭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将来的桥一定造得很低。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它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
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墩。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好得多。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
将来在很深的水里造桥,不必把桥墩沉到江底,而把桥墩做成空心的箱子,让它浮在水中。桥上无车时,它就浮得高些;桥上有车时,它就浮得低些。这高低当然不能相差过多,以免行车困难。同时,还要把各孔桥梁,从桥的这一头到桥的那一头,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桥梁成为一体,车在上面走,不致颠簸不稳。
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弯曲的,车子过桥就转个大转弯。这是因为桥两头的路都与河身平行,与桥身垂直,如用笔直的桥,桥两头的“引桥”就不易布置了。现在公园里有“七曲桥”、“九曲桥”等,一段曲向左,一段曲向右,为的是点缀风景,并非使桥转弯。将来的弯曲桥可就大不同了。问题在于桥孔的长度。每孔桥搭在两头桥墩上,如桥身弯曲过甚,桥墩就支持不住了。可以设想,这种弯曲的桥身,不靠下面的桥墩的支持,而靠空中的缆索悬挂,缆索是固定在两岸的石山里的,这个弯曲的桥身,不就可以自由转弯了吗?
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随时架起来,就可在上面走过河。这种“袖珍桥”也许是用一种极轻极软、强度又极高的塑料,制成极薄的管子,用打气筒打进空气,这管子就成为一根非常坚硬的杆件。用一些这样的塑料杆件,预先造成桥的形状,把它们折叠起来,放在身边,如同带雨衣一样,在走到河边时,打打气就架起一座桥,岂不是不用“望洋兴叹”了吗?
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那时的车子装有利用高压空气的“浮力”设备,在高速度时,车子就会稍微离开地面,不靠地面支持而飞速前进,遇到小河,就能一跃而过。这种长了“翅膀”的车子,越来越多,将来在大河修桥时,只要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由于桥墩的反击,再跳上第二个桥墩,不论河面多宽,多跳几跳,也就跳过去了,这样的“无梁桥”,该算是最进步的桥吧!
以上为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全文内容,如《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我们长大了教学课件ppt》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