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当今的社会为“信息化的社会”,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文案写作需求,对于《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格式不熟悉、无从下笔、写作不得要领、文案方向易跑偏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是怎么写的吧。
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1
,就是这样的。”这句话的意思了吗?五、巩固练习。
1.复习词语。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鱼贯而出若无其事见死不救极不情愿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1)读读,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
(2)把词语放回课文中,边划边读。
2.填空作业。
出示,并准备作业纸:我们去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嘲鸫啄小海龟,向导却(),我们很生气,责怪向导()。向导在我们的要求下把幼龟抱向大海。不久,成百上千的幼龟从巢中(),()爬向大海。我们很快明白,自己干了一件()的蠢事。尽管大家全力补救,累得(),那些食肉鸟还是吃得饱饱的,叫声()。
第二课时
一、过渡:
那只小海龟得救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是作者在后面的课文里却写道:“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默读剩下的课文段落。
二、学习课文6-8段。
1、首先来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说,注意表达的顺序。
说到侦察兵时,教师出示句子: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小幼龟从巢穴里鱼贯而出——
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幼龟的多,都争着向外爬)
怎么读?
老师问学生:你就是巢穴里的一只小幼龟,你来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要争先恐后的爬出来?
(我们派出去的侦查兵没有回来,他肯定看到外面没有危险,而是匆匆忙忙地去大海了。如果遇到什么危险,他会返回巢穴中的。)
这说明了向导抱走了小海龟是给了后面的小海龟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是这个错误的信息使成百上千的.小幼龟提前出了巢穴,接着又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学生接着谈一谈。
2、老师:数十只小幼龟已经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这些小幼龟被食肉鸟们吃掉时,又是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来展开想象,选出其中一种情况写一写,看谁写的具体形象。
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想象当时情景。
一只幼龟正兴奋地向前爬着,它正在美滋滋地想:“我就要见到我亲爱的妈妈啦!忽然一只鲣鸟飞快地俯冲下来,使劲地啄它的头。小幼龟被这样的突然袭击吓坏了,它本能地把头和四肢缩进了壳里。那只鲣鸟并没有放弃对幼龟的袭击,它用又尖又长的嘴朝着幼龟的壳里使劲地啄,几下子就把幼龟的头啄得血淋淋的。一会儿,小幼龟变得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四肢无力地伸出了龟壳。鲣鸟津津有味地把幼龟吃了下去。
一只幼龟看到同伴都向前爬去,它也加快了脚步,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便向前爬着,边想回头招呼自己的同伴,可是它还没有张开口,就——
一只幼龟正低着头奋力地向前爬着,忽然听见同伴一声惨叫,它还没有回过神来,就——
一只幼龟刚刚把脑袋伸出巢穴,想追赶同伴,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经过奋力地爬行,终于到达了海边,它激动地想:“我终于可以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了。”突然——
……
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
3、老师:我们亲眼目睹了这样凄惨的场景,感到了震惊,急忙学着向导的做法在海滩上营救着小海龟,累得气喘吁吁,但是这已经无济于事了,对小幼龟的弥补也是谨小慎微的。所以——
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1)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老师:食肉鸟们因为吃了无数的小幼龟而高兴地叫着,但是活下来的小海龟这时候会怎样想?它们会对我们说什么呢?
采访学生:你会说什么?
假如你就是那只小小的侦察兵,你在大海里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是不是应该为我们救了你而感到高兴呢?
老师总结:我们好心却做了这愚不可及的蠢事,并没有得到幼龟们的感谢,所以——
出示句子:
我和同伴慢慢地走在沙滩上。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伤心
(2)比较句子,体会“悲叹”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加上“悲叹”好在哪里?(能体现出向导极度悲伤难过的心理。)
板书:悲伤
根本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向导为什么会如此悲伤?(非常自责、后悔——幼龟的灾难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师:再次读这个句子,感受向导的悲伤之情。指读、齐读。
师小结:看来向导既不是没有同情心,也不是想让饥饿的食肉鸟有口饭吃,他对幼龟的生活习性还是很了解的,也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危险,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又不得不做。当然,也许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
三、谈感悟、谈启示。
同学们,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相信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可能出现的回答: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或指挥;人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有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好,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要遵循
以上为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经历分类的过程(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自行分类→形成统一的分类),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3、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
例1的5个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认识三角形”,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中的5个三角形
提出要求:
(1)观察每个三角形中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不易观察的要用量角器度量)
(2)根据角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思考这样分的依据。
(3)给同桌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2、反馈学生的分类
学生1:3个角都是锐角的为一类,3个角中有1个角不是锐角的为一类。即(1)(3)(5)为一类,(2)(4)为一类。
学生2:有直角的为一类,没有直角的为一类。即(2)为一类,(1)(3)(4)(5)为一类。
学生3:有钝角的为一类,没有钝角的为一类。即(4)为一类,(1)(2)(3)(5)为一类。
学生4:全都是锐角的为一类,有直角的`为一类,有钝角的为一类。即(1)(3)(5)为一类,(2)为一类,(4)为一类。
(如果学生4种分类方法都有)这4种分类方法都是正确的。在这4种分类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把三角形分得更细、更清楚?
(如果学生只有前面3种分法)请你再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角的大小,讨论:还可不可以进一步细分?
3、整理分类结果
教师:这些三角形,我们都可以将它们分为几类?(3类)也就是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为一类,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为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为一类。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给这3类三角形分别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吧!
板书: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教师:看书,读一读第59页上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这里说“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想一想,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直角呢?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钝角呢?
4、认识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着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几部分组成,哪几部分?(板书)
5、练习:第62页第1题。
三、课堂活动
第6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四、巩固练习
1、第62页第2题:按要求在方格上画出三角形。
2、判断。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2)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3)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
(4)直角三角形中可能有两个直角。( )
(5)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
五、拓展练习
如果只给你看三角形中的一个角,能判断这是个什么三角形吗?
知道三角形的一个角是锐角,不能确定这个三角形的种类,因为任意一种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0~63页例2,例3,课堂活动第2,3题,练习十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知道按边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空间能力。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一面等腰三角形的彩旗。
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量角器,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是怎样分类的?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些三角形,看看它们的边有什么特征。
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1、出示例2
教师:将红领巾或小彩旗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
2、反馈学生的发现,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1)两条边相等。(2)两个角相等。(3)是轴对称图形。
3、验证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对折后都是这样的呢?请拿出自己随意剪的三角形,进行对折,看有没有这些特征。
教师:(出示等腰三角形进行演示)像这样把三角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说明这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这种三角形是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我们把这种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4、教学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5、讨论
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有没有等腰三角形呢?学生用三角板量各类三角形的边长。
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都有等腰三角形。
(教师画出后面两个图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教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等腰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6、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1、出示例3 按要求剪三角形。
(1)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
(2)用量角器量30°的角。
(3)剪三角形。
(4)展开。
2、仔细观察手中的三角形的角和边,也可以动手折一折或用直尺和量角器量量,看有什么发现?
3、在小组里面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说出你是怎样发现的。
4、反馈
(1)3条边相等。
(2)3个角相等,都是60°。
(3)是轴对称图形。
(4)锐角三角形。
教师:像这种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等边三角形。
教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等边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
5、讨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怎样的关系? (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四、课堂小结(略)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练习
1、第61页课堂活动第2~3题。
(第2题按要求摆三角形,总结出用小棒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根数。)
2、第63页第5题:根据已有的三角形画出等腰三角形。
(两种画法, 作图中发现可以两条直角边为对称轴画出等腰三角形)
3、第63页第6题: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六、拓展练习
第63页第7,8题及思考题。
以上为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3
一、概述
课文是小学阶段,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完成本课教学共需要两个课时。学习中,让学生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通过这篇课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国曾经所受的屈辱,在历史中得到教训,使他们反思为何中华不振。同时,希望学生能从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点启发,反思自己读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始,老师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为本节课学习周恩来的远大胸襟作以铺垫。由于事情发生在10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朗读体验,观看课件激发孩子的内心体验,使孩子在体验中感悟旧中国“中华不振”的悲惨,从而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中需准备的资源有:
1、让学生搜集旧中国租界地的资料。
2、课件准备:租界地图片及租界地内中国人民受欺侮的资料。
课文中便于学生重点学习的关键语段。
六、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揭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解题。之,的。崛起,兴起。题目意思: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二、复习。
1、先来读一组词语。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铿锵有力
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
2、回忆课文内容,试将词语带入其中。
19××年,周恩来随伯父到东北的师范学校读书。伯父的一句“”,让周恩来感到。在一个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的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当校长问道诸生为何读书时,他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三、感悟周恩来的“疑惑”。
同学们,不难发现,故事因伯父的话而起。我们先去听一听伯父说了什么。(出示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1、师读旁白及周恩来的话,学生读伯父的话。板书:伯父的话
2、同学们,伯父的告诫,伯父的叹息,让周恩来心中充满了——(疑惑)板书:疑惑
3、他疑惑?(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中华不振
4、了解租界地。
师简介:所谓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强行霸占我们中国的一些领土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四、理解“中华不振”。
让我们和周恩来一道怀揣疑惑,进入租界地去一探究竟。
1、出示问题,请同学们默读7-8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觉“中华不振”?画出相应的句子及词语,并批注出你读文的感受。
2、学生默读。
3、交流画出的句子,品读感悟。
①租界景象。
注意:抓住关键词“闯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大不相同”感悟课文。
小结:同学们,贫穷的中华大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而这繁华却不属于中国!读出我们心中的不平衡!读出中华不振!
②租界内事件
过渡:更可气的是帝国主义不仅霸占我国的领土,还大肆欺压我国的百姓。我们看——(出示文字,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师伸手做出“请”的姿势。)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好吗?(①∕②③∕④⑤⑥)
用抓关键词,对比法,启发法,范读法,引读法指导朗读。
读“惩处”,写“惩”字。
再次引读,因为不敢惩处,洋人......;因为不敢惩处,中国巡警......;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中国人......
同学们,租界一行,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不振!板书:租界见闻理解)
4、出示租界地资料。
事实上,在租界里,中国人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的事何止这一件?我们看——指人读文字。
小结: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
5、出示“xx事件”。
同学们,请思考今天的“xx事件”,日本人敢如此猖獗,肆意要强占我中华领土,说明了什么?(中国还不够强大)
五、感悟周恩来的“沉思”,立志!写话练习。
请同学们记住:我们中国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同学们,想要改变局面,该怎么做?
出示填空,学生写后交流。
这正是少年周恩来的心声!难怪在那天的修身课上,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女生)、铿锵有力地说(男生)——!
以上为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4
《荷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1)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借助情境展开想象。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2、教学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充分利用信息仅技术资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依据教学思路我诊断出四个整合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景
整合点: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于是在课开始时,(点)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荷花颂》的音乐,大家看,这美丽的荷花呈现了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在这种美的力量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充满热情地学习课文并感悟课文情感,我相信,有了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直奔重点,品位美丽
整合点: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点)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荷叶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挤挤”。
(1)比较句子
(2)出示画面理解。
(3)贴荷叶
(通过这三种方法理解“挨挨挤挤”,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以及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
2、体会“冒”的妙处
(1)出示句子换词体会,可以换成什么字?(如:长、钻、伸、露、冲)
(2)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兴高采烈地、激动地)
(3)出示冒出来的荷花图
师:大家看,(点)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急切、迫不及待、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出示句子
想象写话:
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_。
(这样通过多元解读,不仅是想更深刻地理解“冒”,更重要的是想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三)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整合点: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1、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
师:在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利用多媒体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应的荷花,图文并茂,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1)用手势表示三种姿态的荷花。
(2)男生读句子,女生做手势。
(3)贴荷花(贴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全体学生读二、三句,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5)指导背诵
(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学生对优美词的积累内化,从而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难怪作者面对满池的荷花,发出这样的感叹:(点)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指名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板书: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学生激情朗读。
(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整合点:角色换位,突破难点
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我将学生自身角色与荷花进行换位,让学生们变成一朵朵的白荷花,整个教室的学生就成了一池的荷花,(点)欣赏着美丽的荷花,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进入无限的想象之中,这时让学生们想一想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出示句子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青蛙跳上荷叶,();蝴蝶落在我身上,()……
我想这时学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情怀。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荷花》教学反思:
回顾《荷花》这堂课的教学,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情景,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把各自在独立探究中的发现进行交流,从而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动地学。然后,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汇报,学生在悉心倾听中发现见解的异同,比如让学生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 “冒”换成“伸”,好不好?等等。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从课堂总体效果来看,这节课还是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从中也折射出了一些问题,今后在学生创新思维及好词佳句的积累上,还需更加重视。
以上为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牧在《秋夕》中说“银烛秋光冷画屏”。马致远也在《天净沙·秋思》中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萧索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和丰收的喜悦。今天,让我们走进别样的秋天,去听听诗人的深情絮语……
二、朗读诗歌
要求:朗读时注意音准、语气、语速及重音的把握。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正确。
2、学生点评。
3、教师配乐朗读(听节奏、听感情)。
4、学生点评,教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三、整体把握
1、作者在诗歌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秋天的?(露珠、冷雾、白霜;稻香、镰刀;秋虫、蟋蟀;溪水)
2、为什么作者要将这些景物融入诗歌中?(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代表性景物)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四、赏析语言
1、诗歌第一节: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⑴ 学生朗读。
⑵ 品味语言:如果把横线部分删掉,语言表达效果如何?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氛围。
⑶ 诗歌语言美在哪儿?(生动形象的修饰语)
⑷ 有感情地齐读。
2、诗歌第二节:
⑴ 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节。
⑵ 你觉得这节诗应该怎样来读?
⑶ 学生评价。
⑷ 你能说说你对诗中语言的品味吗?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此比喻似拙实妙,是一个倒装句,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耐人寻味,与渔人生活联系起来,实在而又能引起人的联想。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⑸ 有感情地齐读。
3、诗歌第三节:
各小组品味赏析诗歌第三节。
⑴ 交流对诗歌语言的品味。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⑵ 有感情地齐读。
五、想象画面
想象每幅画面的意境,你能用优美的语言给每幅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吗?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六、写作训练
搜寻你记忆中秋天的印象,展开想象,写一个优美的语段或作一首优雅的小诗来赞美秋天。
以上为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6
平面向量是在二维平面内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物理学中也称作矢量,与之相对的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数量(标量)。平面向量用a,b,c上面加一个小箭头表示,也可以用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字母表示。
【学习目标】
1、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3、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4、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学习要点】
1、向量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零向量,记作 ;长度为______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
规定: 与______向量平行;长度_______且方向_______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平行向量也叫______向量。
2、向量加法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向量加法有___________法则与______________法则。
3、向量减法
向量 加上 的相反向量叫做 与 的差,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
4、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_______,记作________,其模及方向与____的值密切相关。
5、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向量 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 ,使得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 在四边形ABCD中, 等于 ( )
A、 B、 C、 D、
例2 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O,且 , ,则 、 表示向量 为 ( )
A、 + B、 — C、— + D、— —
例3 设 、 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则向量 与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 )
A、 0 B、 C、 1 D、 2
例4 下列命题中:
(1) = , = 则 =
(2)| |=| |是 =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 = 的充要条件是
(4) = ( )的充要条件是 =
其中真命题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例5 如图5-1-1,以向量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AOBD,又 ,,用 、 表示 、 和 。
【课堂练习】
1、 ( )
A、 B、 C、 D、
2、“两向量相等”是“两向量共线”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P在对角线AC上(不包括端点A、C),则 等于 ( )
A、
B、
C、
D、
4、若| |=1,| |=2, =且 ,则向量 与 的.夹角为( )
A、300 B、600 C、1200 D、1500
【课堂反思】
2.2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2、能力目标: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
3、情感目标:通过对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来理解坐标,实现从图形到坐标的转换过程,锻炼学生的转化能力。
【学习过程】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 、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 的向量,那么对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 ,其中不共线的向量 、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 。
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把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互相 的向量,叫做把向量正交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分别取与 轴、 轴正方向相同的两个 向量 、 作为基底,对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则实数对( , )叫做向量 的直角坐标,记作 = ,其中 、 分别叫做 在 轴、 轴上的坐标, 叫做向量 的 表示。相等向量其坐标 ,坐标相同的向量是 向量。
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若 = , = ,则 =
(2)若A ,B ,则
(3)若 =( , ),则
4、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若 = , = , 则 // 的充要条件是
5、若 ,其中 ,则有:
【典型例题】
例1 设 、 分别为与 轴、 轴正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若 则向量 的坐标是( )
A、(2,3) B、(3,2) C、(—2,—3) D、(—3,—2)
例2 已知向量 ,且 // 则 等于( )
A、 B、— C、 D、—
分析 同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易得答案。
例3 若已知 、 是平面上的一组基底,则下列各组向量中不能作为基底的一组是 ( )
A、 与— B、3 与2 C、 + 与 — D、 与2
例4 已知 当实数 取何值时, +2 与2 —4 平行?
【课堂练习】
1、已知 =(1,2), =(—2,3)若 且
则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点A( ,1)、B(0,0)、C( ,0),设∠BAC的平分线AE与BC相交于E,那么有 其中 等于( )
A、2 B、 C、—3 D、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 若点C满足 ,其中 、 且 + 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 )
A、 B、
C、 D、
4、已知A(—2,4)、B(3,—1)、C(—3,—4)且 , 求点M、N的坐标及向量 的坐标。
【课堂反思】
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量数量积的定义与性质;
(2)理解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上的投影的定义;
(3)掌握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4)理解两个向量的夹角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投影的定义求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上的投影;
(2)能区别数乘向量与向量的数量积;
(3)掌握两向量垂直、平行和反向时的数量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向量的数量积及它的几何意义;
(2)使学生体会周围事物周期变化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
1、请写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公式:
(1)若 = , = ,则 =
(2)若A ,B ,则
(3)若 =( , ),则
2、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若 = , = , 则 // 的充要条件是
3、两个非零向量夹角的概念
已知非零向量 与 ,作 = , =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 与 的夹角.
4、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物体在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作用下产生位移s,那么力F所做的功W=
5、数量积的概念:
(1)两个非零向量 、 ,过O作 = , = ,则∠AOB叫做向量 与 的夹角,显然,夹角
(2)若 与 的夹角为90 ,则称 与 垂直,记作 ⊥
(3) 、 是两个非零向量,它们的夹角为 ,则 叫做 与 的数量积(或内积),记作 。
即 =| || |cos
规定 =0,显然,数量积的公式与物理学中力所做功的运算密切相关。
特别提醒:
(1)(0≤θ≤π).并规定 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设 、 为两个非零向量,
1) = 0
2)当 与 同向时, = | || |;当 与 反向时, = | || |
特别的 = | |2或.
3)cos = ;
4)| | ≤ | || |
6、“投影”的概念:如图
定义: _____ _______叫做向量b在a方向上的投影
特别提醒:
投影也是一个数量,不是向量;当为锐角时投影为正值;当为钝角时投影为负值;当为直角时投影为0;当 = 0时投影为 |b|;当 = 180时投影为 |b|
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交换律: =______
数乘结合律: =_________=__________
分配律: =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 边长为 的正三角形ABC中,设 , , 则=
例2 已知△ABC中, , , , ABC的面积 ,且| |=3,| |=5,则 与 的夹角为
例3 已知 =(1,2), =(6,—8)则 在 上的投影为
【课堂练习】
1、已知 、 均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 那么 =
2、已知单位向量 与 的夹角为 ,且 , ,求 及 与 的夹角 。
3、若 , ,且向量 与 垂直,则一定有( )
A、 B、 C、 D、 且
4、设 是任意的非零平面向量,且它们相互不共线,下列命题
①
②
③ 不与 垂直
④
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已知平面上三点A、B、C满足 ,则
的值等于____ ______
【课后反思】
2.4 平面向量的应用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 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 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
2.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对物理中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例题,研究利用向量知识解决物理中有关“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等问题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应用向量知识处理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它一些实际问题是一种行 之有效的工具;和同学一起总结方法,巩固强化.[来源:学科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和情境的设置,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用向量研究几何以及其它学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迁移知 识的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请认真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
(1)若 四点共线,则向量 ( )
(2)若向量 ,则 四点共线( )
(3)若 ,则向量 ( )
(4)只要向量 满足 ,就有 ( )
2、提问:
(1)两个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是什么?(你能写出几种表达形式)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是什么?(你能写出几种表达形式)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ABC中,∠BAC=60o,AB=4,AC=3,求BC长.
变式 已知⊿ABC中,∠BAC=60o,AB=4,AC=3,点D在线段BC
上,且BD=2DC求AD长.
例2 如图,已知Rt⊿OAB中,∠AOB=90o,OA=3,OB=2,M在OB上,且OM=1,N在OA上,且ON=1,P为AM与BN的交点,求∠MPN.
【课堂练习】
⊿ABC中,AD,BE是中线,AD,BE相交于点G
(1)求证:AG=2GD
(2)若F为AB中点,求证G、F、C三点共线.
以上为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并能够灵活应用它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
2.发展学生的动手、归纳猜想能力;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述的几何命题的能力;使它们进一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领会数学分类思想、转化思想。
3.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数学内容间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生: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师:利用这些知识用2分钟时间完成讲学稿上复习部分。(核对答案)
二、新课过程:
例题:已知:在△ABC中,∠B=∠C(如图)。求证:AB=AC.
师:分析,请大家思考。 利用学过的知识证明。 (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来。等大部分学生思考出来时,抽成绩差的学生说出解题过程。)
生:要证明AB=AC,转化先证明△ABD≌△ADC即可。(我们要证明的两条线段若在两个三角形中,则思考的一个方向是去证明三角形全等。若这两条线段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则一个思考方向是证明它是等腰三角形。 )
生:证明:作∠BAC的平分线交BC与点D,则∠1=∠2
由角角边得,△ABD≌△ADC,故AB=AC。
师:同学们一起好好观察这个题目,发现了什么?
生: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师:对,这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注意: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例2:已知:如图,∠CAE是△ ABC的外角,∠EAD=∠EAC,AD∥BC。 求证:AB=AC (留时间给学生观察、思考。班上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来,找同学到黑板板书。)
生: ∵∠EAD=∠EAC.
又∵AD∥BC,
∴∠EAD=∠B,∠EAC=∠C,
∴∠B=∠C.
∴AB=AC(等角对等边。)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做的和他相同的同学请举起手。做这个题目中,用了什么知识?
生:平行线。
生:等角对等边。
生:等量代换。
师:刚才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说得很好。(至此课堂很活跃。)刚才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很简单,我也这样认为这例题并不难,但难题来自于简单的组合,奥秘隐藏于简单之中,还要仔细分析,这题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
生:证明两个边相等又多了一种方法,等角对等边。
师:对,这个同学说的很好,证明两个边相等除了证明两个边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外还可以利用等角对等边。同时等角对等边还可以用来证明等腰三角形。
师:学习了上面的例题请同学们试着理解一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生:都是汉字怎么办呢?
师:对,数学、数学,我们经常用数学语言来说明问题。
生:老师,是不是和刚刚的例题是同一个题目啊?
师:问得很好。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把这些文字转化成数学语言,即写出已知和求证,然后再证明。今后,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按我们的规律进行思考,将大大推进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下面学生完成巩固练习部分,检查一下今天你的收获。
1.如图,∠A=36°,∠DBC=36°,∠C=72°,分别计算∠1、∠2的度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2.已知:如图,AD∥BC,BD平分∠ABC. 求证:AB=AD.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能独立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学生思考,思考如何去做。两、三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做出。)
师:好,找同学分析一下这两个题目。
生:第一题利用等角对等边可得∠1=72°,∠2=36°,图中-共有3个等腰三角形。
生:第二题要先证明∠ABD=∠ADB,然后利用等角对等边得到AB=AD。
师:这两个同学分析的很好,给大家5分钟时间自己完成。(找两个同学来黑板完成)
师:既然学习了等腰三角形,那么怎么画它呢?同学们试着用尺规画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使得底边BC为4cm,底边上的高AD为5cm。
生:很容易,不用圆规,直尺和三角板就好了。先画一条BC=4cm,然后取中间2cm部分点D,用三角板过D做垂线,在垂线在取AD=5 cm。然后连接AB、AC,就得到等腰三角形了。
生:老师,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好,生活往往不一帆风顺,学习也是一样,如何按照要求用直尺和圆规来画等腰三角形呢?
(1)作线段BC=4cm;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ED,与BC交于点D;
(3)在ED上截取AD=5cm;
(4)连接AB、AC,△ABC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
师:好,同学们仿照刚才做法,自己动手做出等腰三角形,然后完成例题3.
例3:如图(1),标杆AB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米,绳子CD和CE要多长?
生黑板板书:选取比例尺为1:100(即为1cm代表1m)。
(1)作线段DE=4cm;
(2)作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MN,与DE交于点B;
(3)在MN上截取BC=2.5cm;
(4)连接CD、CE,△CDE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量出CD的长,就可以算出要求的绳长。
师:好,今天就学习这些知识,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总结。
生: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方法:等角对等边;全等三角形。
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方法还有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生: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生:按照要求画等腰三角形。
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好,这些同学总结的很好,数学知识是很奇妙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果同学们以后遇到生活中数学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可以随时找老师帮忙。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么多知识,下面时间同学们检测一下自己今天的学习,完成讲学稿上自我检测部分。
以上为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8
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具准备
1、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分清详略,突出重点。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根据教材,我创新教学,大胆地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其目的是以爱激恨,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历史的灿烂文化,痛恨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美的`花园,一座拥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出示课件: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毁灭图)
2、齐读课题。
二、提问质疑,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圆明园 毁灭)
三、直奔重点,学习“圆明园辉煌景观”部分。
1、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美景。
2、多么精美、多么壮观的园林呀,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的,请自由读,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
3、生交流,师板书。(布局 建筑 收藏)
4、圆明园有着怎样的布局,齐读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圆明园平面图,介绍其布局特点。
(2)、文中哪个词准确写出了圆明园的布局特点?(板书:众星拱月)
结合图理解“众星拱月”。
5、明园不但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精美的园林建筑,看看书,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生汇报。(读句子、谈体会,并可补充相关资料。)
(2)、想象园中还有哪些美景?(板书:风格各异)
(3)、有感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读得多好啊,现在,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那景色秀丽、风格独特的圆明园中。让我们再一同去饱览一番。
课件出示相应图片,师引读。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1)为什么称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奇珍异宝)
(2)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藏品。
(3)圆明园布局独特,建筑精美,收藏也十分珍贵。学到这儿,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圆明园吗?
(4)师小结、过渡:圆明园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以说走进了圆明园,就走进了中国历史的长河,走进了圆明园,就走进了民族艺术的宝库。可是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圆明园,你还能看到些什么呢?
四、学习“圆明园毁灭”部分。
1、(课件出示废墟图)从这幅图中,你能看到圆明园宏大的规模吗?你能看到圆明园精美的建筑吗?你能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精美、最壮观的园林吗?然而这的确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啊!是谁毁灭了圆明园,请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侵略者野蛮行径的句子。
2、生交流,谈体会。(板书:掠 毁 烧)
3、出示课件“火烧圆明园”图片。
4、看后,你有什么感受?(板书:恨)
5、课件出示句子“
以上为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9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
1.明确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了解机械原理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3.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
2.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
3.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4.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机器、机构和机械的概念,机器和机构的用途以及区别;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1.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
机械是人类用以转换能量和借以减轻人类劳动、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工具,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之一。当今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是以近代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也与机械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是机器和机构理论的简称。它以机器和机构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机构和机器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以及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技术基础课。 机器的种类繁多,如内燃机、汽车、机床、缝纫机、机器人、包装机等,它们的组成、功用、性能和运动特点各不相同。机械原理是研究机器的共性理论,必须对机器进行概括和抽象 内燃机与机械手的构造、用途和性能虽不相同,但是从它们的组成、运动确定性及功能关系看,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2)组成它们的各部分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完成有用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凡同时具备上述3个特征的实物组合体就称为机器
内燃机和送料机械手等机器结构较复杂,如何分析和设计这类复杂的机器呢?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思想,即首先将机器分成几个部分,对其局部进行分析。机构是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实物组合体。最常见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开式链机构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2)组成它们的各部分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可以看出,机构具有机器的前两个特征。机器是由各种机构组成的,它可以完成能量的转换或做有用的机械功;而机构则仅仅起着运动传递和运动形式转换的作用。在开发设计新型机器时,我们采用“积零为整”的设计思想,根据机器要完成的工艺动作和工作性能,选择已有机构或创新设计新机构,构造新型机器。内燃机就是由曲柄滑块机构(由活塞、连杆、曲轴和机架组成)、凸轮机构(由凸轮、顶杆和机架组成)和齿轮机构等组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1.某些情况下,机件不再是刚体,气体、液体等也可参与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我们将利用液、气、声、光、电、磁等工作原理的机构统称为广义机构。由于利用了一些新的工作介质和工作原理,较传统机构更能方便地实现运动和动力的转换,并能实现某些传统机构难以完成的复杂运动。
利用液体、气体作为工作介质,实现能量传递和运动转换的机构,分别称为液压机构和气动机构,它们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建筑、交通运输和轻工等行业。利用光电、电磁物理效应,实现能量传递或运动转换或实现动作的一类机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采用继电器机构实现电路的闭合与断开;电话机采用磁开关机构,提起受话器时,接通线路进行通话,当受话器放到原位时断路。
2.机器内部包含了大量的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传递系统。
3.机器不仅能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还可代替人的脑力劳动。除了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工业机器人,还有应用在航空航天、水下作业、清洁、医疗以及家庭服务等领域的 "服务型"机器人。例如Sony公司新近推出的SDR-3X娱乐机器人。
1.2 研究内容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1)机构的运动设计
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以及各种机构的类型、特点、功用和运动设计方法。通过机构类型综合,探索创新设计机构的途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的组成和机构
分析、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等一些常用的机构及组合方式,阐述满足预期运动和工作要求的各种机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2)机械的动力设计
主要介绍机械运转过程中所出现的若干动力学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和实验改善机械动力性能的途径。主要包括求解在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的方法、减少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问题、机械运动过程中的平衡问题、以及机械效率和摩擦问题。
(3)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主要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机械总体方案的设计和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等内容。
通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对已有的机械进行结构、运动和动力分析的方法,以及根据运动和动力性能方面的设计要求设计新机械的途径和方法。
1.3 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原理是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理论力学等基础课程为基础的,研究各种机械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它又为以后学习机械设计和有关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以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好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从基础理论课到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课程。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下几点:
1.掌握机构运动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为学习机械设计和机械类有关专业课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2.掌握机构和机器的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为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基础。
3.掌握创新设计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针对原理方案设计阶段,为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1.4 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1. 学习机械原理知识的同时,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重视逻辑思维的同时,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基础课到技术基础课,学习的内容变化了,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转变;要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一些内容,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要进行创造性设计,单靠逻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注意把理论力学的有关知识运用于本课程的学习中。
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把高等数学、物理、理论力学和工程制图中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本课程的学习当中。
4.注意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做到举一反三。
以上为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10
高中的数列知识是数学考试的重点之一,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0,15,20,25 ②
通过练习2和3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 – a1 =d
a3 – a2 =d
a4 – a3 =d
……
an – 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即 an= a1+(n-1) d (1)
当n=1时,(1)也成立,
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
即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 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讨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课件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若数例{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 k an ,(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3.2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以上为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 篇10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全文内容,如《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妇产科教学课件视频》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