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时间:2023-04-20

  当今的社会为“信息化的社会”,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正比例优质课课件文案写作需求,对于《正比例优质课课件》格式不熟悉、无从下笔、写作不得要领、文案方向易跑偏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正比例优质课课件》是怎么写的吧。

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喝”“颤”“舍”。

  2、抓住描写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家”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紧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词语(包括多音字),检查认读情况。

  2、齐读“苍白、煞白、惨白”三个词,提问:课文中它们都是用来写谁的?都是描写人物什么的?板书课题。

  出示填空题,初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苍白--煞白--惨白

  a、“是,将军!”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B、士兵的脸色煞白:“我看到了,将军。”

  C、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3、质疑:是什么原因会使一个炮手的神态、心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否找到答案。

  二、细读课文,梳理脉络

  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探寻疑惑:什么原因使炮手的神态、心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不炸毁房子行不行?

  出示战场图,帮助学生理解开炮的必要性,更深一步体会炮手面对的难题。

  三、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1、再次出示上述三个描写人物神态的语句。比较朗读,联系当时的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心情。

  a、“是,将军!”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B、士兵的脸色煞白:“我看到了,将军。”

  C、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这三个词共同点都有白字,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意思相近。能调换前后顺序吗?结合语境深入体会。)

  2、出示两组运用对比方法的语句,读中体会。

  A、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

  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B、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着炮手。

  可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

  (引导学生体会炮手为家的失去而紧张、痛苦、绝望,为家人的安危而担忧。)

  读到这里,我们更加可以看出炮手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出示“家”的图片,领悟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延伸巩固,加深理解

  1、出示战争前后的家园图,深化人物感情。

  2、出示填空题,对课文内容加以总结提升。

  因为战争,美丽的家园变成了______;因为战争,辛勤的劳动人民______________。

  如果此时我是那位将军,我会对眼前的炮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揭示中心,表达敬佩、赞美之情。)

  五、作业设计,课后延伸

  1、联系本单元的《语文天地》,积累一些有关奉献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2、联系身边的人和事,结合本课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

  以上为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l、学会“百、科、喜、欢、物、住、穿、爬、坏”9个生字。掌握“科学家、喜欢、从来、动物、站住、外衣、一直、好像”等词语。认识“腿、肩、吱、错、伤、害”6个字。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对达尔文喜欢小动物词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各种动物,仔细观察动物的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小动物的感情,从中受到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达尔文怎样喜欢小动物。

  2、理解讲达尔文喜欢动物的词语,学习他热爱动物,探索自然奥秘的执着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出示图片)。 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他和小松鼠之间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 12 达尔文和小松鼠)

  二 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渎课文。圈出课后的生字,同桌互相读读。

  2、老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4、读本课生字词和带生字词的句子。

  词语:达尔文 一位 野外 虫子 捉弄 从未见过 一件 粗糙 外衣 树干 尾巴 急坏

  句子:

  (1)达尔文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

  (2)星期天,我到野外去玩儿。

  (3)他喜欢地上的虫,水里的鱼。

  (4)松鼠妈妈急坏了。

  利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比赛读 、开火车读。

  5、指名读课文,对读不准的字音给予指导。

  三 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

  位 文 虫 他 件 衣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3、学生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

  4、针对学生书写中的错误,教师给予指导。

  5、学生练习书写。

  四 作业:

  课下自己组词,可请教爸爸妈妈看谁组的词多。

  第二课时

  一 、图象引入,设置悬念

  出示图片。同学们,图上的这位小朋友,你还认识吗?对了他就是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达尔文。你们看,在达尔文的肩膀上还站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它翘着尾巴,正跟树上的松鼠妈妈打招呼呢,可是松鼠妈妈却急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2课 达尔文和小松鼠。板书课题 12 达尔文和小松鼠(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了兴趣,学习课文的情绪自然高涨)

  二 、图文结合,解答悬疑

  1、看《达尔文和小松鼠》的动画片

  2、学生再读课文,同桌说说:松鼠妈妈为什么那么着急呢?

  3、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松鼠妈妈为什么那么着急吗? 生:松鼠妈妈怕达尔文伤害小松鼠。

  师:你是从课文那部分知道的?你能把这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吗?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此时松鼠妈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假如你生病了,遇到危险了,你的妈妈会怎么样?(调动学生以有的感情体验引导学生体会学生松鼠妈妈的心情。)

  师:你能读出松鼠妈妈这种着急、担心的`心情吗?

  (1) 学生试读

  (2) 指名读,学生评价

  (3) 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4) 指名读

  (5) 小组读

  (6) 男女生比赛读

  师:从这一段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结合“作看看,右看看,还翘着小尾巴跟树上的妈妈打招呼”引导学生体会小松鼠的活泼可爱。

  指名读这几句。

  师:(1)如此活泼可爱的小松鼠达尔文会伤害它吗?

  (2)达尔文是怎样做的?(抓住“一动不动”“象一根树干”理解达尔文观察时专注、入迷的程度)达尔文长时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全神贯注的观察小鸟以至小松鼠把他当成了一根树干。

  (3)假如你是达尔文,当小松鼠爬到你身上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进行语言训练)

  师:你怎么知道达尔文不会伤害小松鼠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第五段通过朗读体会出“怎么会伤害小松鼠呢?”这句话是在强调达尔文是决不会伤害小松鼠的。通过学生读,老师范读,指名读来体会。

  师:是啊,达尔文非常喜欢小动物,是不会伤害小动物的。 生:从第三段中我知道达尔文喜欢小动物,从不捉弄小动物,而是喜欢观察它们怎样生活。

  师:“捉弄”是什么意思?“观察”是什么意思?

  原来达尔文不捉弄小动物,观察小动物是想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

  师:平时,你是怎样对待小动物的?

  师:正因为达尔文从小就认真观察动物们是怎样生活的,所以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你想当科学家吗?(培养学生崇敬科

  学家的思想感情,帮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师: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能成为科学家的。 师:这篇课文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地方不明白,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帮帮老师吗? 以此引入第三段

  解释“仔细观察” “从未见过”

  师:他仔细观察什么?为什么仔细观察?

  师:达尔文处处留心观察,你喜欢达尔文吗?

  学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和爱护小动物的情趣)

  三 实践行动,形成能力

  (出示小动物图片)你认识这些小动物吗?你家里养了什么小动物?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吗?同桌之间说说,在指名说。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交流,深化爱护小动物的真挚情感。

  四、布置作业:

  1、读一读。

  2、看拼音写词语。

  3、看图填空。

  (1)一( )花 (2)一( )簸箕

  (3)一( )书包 (4)一( )钥匙

  (5)一( )墨水 (6)一( )扫帚

  (7)一( )笔 (8)一( )菜刀

  (9)一( )花瓶 (10)一( )书

  (11)一( )菜墩 (12)一( )锁

  以上为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3

  【备考点】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

  句子扩充为个具体、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应考点】

  扩句就是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份,近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缩句可按三步进行: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3、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链接考题】

  1、妈妈买来了桔子。(扩句)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2、歌声打破了沉寂。(扩写句子)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3、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缩句)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4、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

  【专项突破】

  一、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完整。

  例:他是一名少先队员。

  他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1、周总理听汇报。

  周总理()听汇报。

  2、天空中挂着园月。

  ()的天空中挂着园月。

  3、燕子掠过湖面。

  燕子()地掠过湖面。

  4、战士们守卫边疆。

  ()战士们()守卫()边疆。

  二、判断下列缩句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缩写为“这不是奇观。”()

  2、“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缩句为“主力奔赴最前线。”()

  3、“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像一排卫兵似的的,在宽阔而又笔直的公路两旁排列。”可缩写为“白杨树在公路排列。”()

  4、“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可缩写为“游客观光。”

  三、扩写句子。

  1、微风吹拂着柳丝。

  2、月亮升起来。

  3、雨花石像翡翠。

  4、游客登上了长城。

  5、屋里走出老人。

  6、湖面上漂着雾。

  7、时间溜走了。

  8、小女孩卖火柴。

  9、小鸟唱歌。

  四、缩句。

  1、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2、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3、我们追寻诗仙李白在这里游览山水、痛饮狂歌的`行踪。

  4、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

  5、童年的往事多得像天上的繁星。

  6、我们要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7、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8、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于线。

  9、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10、这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就读的妈妈特意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1、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12、汉丞相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以上为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4

  1亿有多大教学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一、教材分析

  《1亿有多大?》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五、学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六、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个万组成……由1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那么1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学生讨论)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2500千克=5000斤重,现在知道刘恩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粒大米,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吧?

  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

  (学生计算)13×(2500×10××)÷400=81250(天)≈223(年)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2、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3、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

  以上为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5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放飞蜻蜓教学课件”,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

  (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再读。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在学生充分自由品读的基础上合作互动学习。]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布置作业,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以上为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

  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jing zi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 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 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 汇报交流。

  (3) 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2)学生质疑。

  (3)讨论。

  五、板书设计

  2.7动物的繁殖活动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克隆技术

  《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安排是根据动物繁殖行为的基本过程:雌雄识别、交配、生长、哺育后代来设计的,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动物独特繁殖方式的介绍:无性繁殖、卵胎生。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是根据雌雄结合进行有性繁殖的,引导学生识别动物的雌雄、了解动物繁殖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第二部分:认识动物繁殖后代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第三部分:介绍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独特繁殖方式。

  第四部分:介绍动物哺育后代的行为:哺食和传授生存技能。

  动物的繁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熟悉、同时又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和他们真正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的话,却会发现他们的认识多是片段性的,可能对某个方面观察比较仔细,积累了十分详细的感性认识,对其他的更多的方面或不是很熟悉的小动物的认识就比较贫乏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和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取得资源共享的效益。

  教学目标:

  1、知道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进行有性繁殖,即经过雌雄两性的结合生殖。

  2、知道动物的两种基本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3、了解一些动物的特殊繁殖方式,知道动物繁殖方式具有多样性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难点:收集、分析、整理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信息。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的有关动物繁殖的资料

  

  以上为正比例优质课课件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正比例优质课课件》全文内容,如《正比例优质课课件》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正比例优质课课件》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正比例优质课课件》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