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桃花心木课件

桃花心木课件

时间:2023-04-20

  传统的教学手段枯燥无味,没有直观的形态供学生了解,有了课件教学,使古板变生动了,抽象变形象了,深奥变浅显了,沉闷变愉悦了.

桃花心木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喝”“颤”“舍”。

  2、抓住描写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家”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紧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词语(包括多音字),检查认读情况。

  2、齐读“苍白、煞白、惨白”三个词,提问:课文中它们都是用来写谁的?都是描写人物什么的?板书课题。

  出示填空题,初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苍白--煞白--惨白

  a、“是,将军!”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B、士兵的脸色煞白:“我看到了,将军。”

  C、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3、质疑:是什么原因会使一个炮手的神态、心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否找到答案。

  二、细读课文,梳理脉络

  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探寻疑惑:什么原因使炮手的神态、心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不炸毁房子行不行?

  出示战场图,帮助学生理解开炮的必要性,更深一步体会炮手面对的难题。

  三、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1、再次出示上述三个描写人物神态的语句。比较朗读,联系当时的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心情。

  a、“是,将军!”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B、士兵的脸色煞白:“我看到了,将军。”

  C、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这三个词共同点都有白字,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意思相近。能调换前后顺序吗?结合语境深入体会。)

  2、出示两组运用对比方法的语句,读中体会。

  A、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

  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B、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着炮手。

  可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

  (引导学生体会炮手为家的失去而紧张、痛苦、绝望,为家人的安危而担忧。)

  读到这里,我们更加可以看出炮手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出示“家”的图片,领悟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延伸巩固,加深理解

  1、出示战争前后的家园图,深化人物感情。

  2、出示填空题,对课文内容加以总结提升。

  因为战争,美丽的家园变成了______;因为战争,辛勤的劳动人民______________。

  如果此时我是那位将军,我会对眼前的炮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揭示中心,表达敬佩、赞美之情。)

  五、作业设计,课后延伸

  1、联系本单元的《语文天地》,积累一些有关奉献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2、联系身边的人和事,结合本课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

  以上为桃花心木课件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桃花心木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 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 (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 蒙混进去 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 (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 ,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 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以上为桃花心木课件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桃花心木课件 篇3

  一年四季,古人也称之为“四时”,照片上的孩子们,来说说,你在田园间游玩时的感受。提供了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课件给大家参考!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主识字,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第六组课文我们随作者领略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次走进古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2.介绍作者

  ⑴ 范成大你们了解多少?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去声,即兴。《现代汉语词典》“即兴”解释道: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之作 / 即兴表演。 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有什么要求?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4、质疑:还有哪地方不明白的?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心里有什么感受?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

  a、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b、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c、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3、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

  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读)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读)

  可爱:瞧,他的神情、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读)

  师: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指名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配乐读)

  4、你们也来读。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六、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首诗吧!

  七、积累古诗,激发兴趣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以上为桃花心木课件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桃花心木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l、学会“百、科、喜、欢、物、住、穿、爬、坏”9个生字。掌握“科学家、喜欢、从来、动物、站住、外衣、一直、好像”等词语。认识“腿、肩、吱、错、伤、害”6个字。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对达尔文喜欢小动物词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各种动物,仔细观察动物的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小动物的感情,从中受到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达尔文怎样喜欢小动物。

  2、理解讲达尔文喜欢动物的词语,学习他热爱动物,探索自然奥秘的执着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出示图片)。 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他和小松鼠之间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 12 达尔文和小松鼠)

  二 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渎课文。圈出课后的生字,同桌互相读读。

  2、老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4、读本课生字词和带生字词的句子。

  词语:达尔文 一位 野外 虫子 捉弄 从未见过 一件 粗糙 外衣 树干 尾巴 急坏

  句子:

  (1)达尔文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

  (2)星期天,我到野外去玩儿。

  (3)他喜欢地上的虫,水里的鱼。

  (4)松鼠妈妈急坏了。

  利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比赛读 、开火车读。

  5、指名读课文,对读不准的字音给予指导。

  三 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

  位 文 虫 他 件 衣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3、学生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

  4、针对学生书写中的错误,教师给予指导。

  5、学生练习书写。

  四 作业:

  课下自己组词,可请教爸爸妈妈看谁组的词多。

  第二课时

  一 、图象引入,设置悬念

  出示图片。同学们,图上的这位小朋友,你还认识吗?对了他就是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达尔文。你们看,在达尔文的肩膀上还站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它翘着尾巴,正跟树上的松鼠妈妈打招呼呢,可是松鼠妈妈却急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2课 达尔文和小松鼠。板书课题 12 达尔文和小松鼠(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了兴趣,学习课文的情绪自然高涨)

  二 、图文结合,解答悬疑

  1、看《达尔文和小松鼠》的动画片

  2、学生再读课文,同桌说说:松鼠妈妈为什么那么着急呢?

  3、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松鼠妈妈为什么那么着急吗? 生:松鼠妈妈怕达尔文伤害小松鼠。

  师:你是从课文那部分知道的?你能把这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吗?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此时松鼠妈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假如你生病了,遇到危险了,你的妈妈会怎么样?(调动学生以有的感情体验引导学生体会学生松鼠妈妈的心情。)

  师:你能读出松鼠妈妈这种着急、担心的`心情吗?

  (1) 学生试读

  (2) 指名读,学生评价

  (3) 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4) 指名读

  (5) 小组读

  (6) 男女生比赛读

  师:从这一段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结合“作看看,右看看,还翘着小尾巴跟树上的妈妈打招呼”引导学生体会小松鼠的活泼可爱。

  指名读这几句。

  师:(1)如此活泼可爱的小松鼠达尔文会伤害它吗?

  (2)达尔文是怎样做的?(抓住“一动不动”“象一根树干”理解达尔文观察时专注、入迷的程度)达尔文长时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全神贯注的观察小鸟以至小松鼠把他当成了一根树干。

  (3)假如你是达尔文,当小松鼠爬到你身上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进行语言训练)

  师:你怎么知道达尔文不会伤害小松鼠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第五段通过朗读体会出“怎么会伤害小松鼠呢?”这句话是在强调达尔文是决不会伤害小松鼠的。通过学生读,老师范读,指名读来体会。

  师:是啊,达尔文非常喜欢小动物,是不会伤害小动物的。 生:从第三段中我知道达尔文喜欢小动物,从不捉弄小动物,而是喜欢观察它们怎样生活。

  师:“捉弄”是什么意思?“观察”是什么意思?

  原来达尔文不捉弄小动物,观察小动物是想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

  师:平时,你是怎样对待小动物的?

  师:正因为达尔文从小就认真观察动物们是怎样生活的,所以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你想当科学家吗?(培养学生崇敬科

  学家的思想感情,帮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师: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能成为科学家的。 师:这篇课文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地方不明白,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帮帮老师吗? 以此引入第三段

  解释“仔细观察” “从未见过”

  师:他仔细观察什么?为什么仔细观察?

  师:达尔文处处留心观察,你喜欢达尔文吗?

  学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和爱护小动物的情趣)

  三 实践行动,形成能力

  (出示小动物图片)你认识这些小动物吗?你家里养了什么小动物?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吗?同桌之间说说,在指名说。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交流,深化爱护小动物的真挚情感。

  四、布置作业:

  1、读一读。

  2、看拼音写词语。

  3、看图填空。

  (1)一( )花 (2)一( )簸箕

  (3)一( )书包 (4)一( )钥匙

  (5)一( )墨水 (6)一( )扫帚

  (7)一( )笔 (8)一( )菜刀

  (9)一( )花瓶 (10)一( )书

  (11)一( )菜墩 (12)一( )锁

  以上为桃花心木课件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桃花心木课件 篇5

  【备考点】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

  句子扩充为个具体、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应考点】

  扩句就是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份,近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缩句可按三步进行: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3、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链接考题】

  1、妈妈买来了桔子。(扩句)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2、歌声打破了沉寂。(扩写句子)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3、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缩句)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4、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

  【专项突破】

  一、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完整。

  例:他是一名少先队员。

  他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1、周总理听汇报。

  周总理()听汇报。

  2、天空中挂着园月。

  ()的天空中挂着园月。

  3、燕子掠过湖面。

  燕子()地掠过湖面。

  4、战士们守卫边疆。

  ()战士们()守卫()边疆。

  二、判断下列缩句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缩写为“这不是奇观。”()

  2、“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缩句为“主力奔赴最前线。”()

  3、“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像一排卫兵似的的,在宽阔而又笔直的公路两旁排列。”可缩写为“白杨树在公路排列。”()

  4、“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可缩写为“游客观光。”

  三、扩写句子。

  1、微风吹拂着柳丝。

  2、月亮升起来。

  3、雨花石像翡翠。

  4、游客登上了长城。

  5、屋里走出老人。

  6、湖面上漂着雾。

  7、时间溜走了。

  8、小女孩卖火柴。

  9、小鸟唱歌。

  四、缩句。

  1、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2、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3、我们追寻诗仙李白在这里游览山水、痛饮狂歌的`行踪。

  4、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

  5、童年的往事多得像天上的繁星。

  6、我们要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7、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8、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于线。

  9、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10、这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就读的妈妈特意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1、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12、汉丞相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以上为桃花心木课件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桃花心木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2、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二、教学重难点:

  声母与aieiui组成的拼读与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具:CAI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咱们在拼音王国里遨游,又认识了三个复韵母。顽皮的复韵母戴上了几顶小花帽后,你还认识他们吗?快!跟他们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带调aieiui)点读

  (二)、导学新知:拼读声母与复韵母aieiui相拼的音节

  1、教d、t、n、l和ai相拼的音节

  a、复韵母ai也很爱交朋友,瞧!第一个朋友“d”来到了他的身边,

  (课件出示ai与声母相拼的.音节)

  你会读吗?师范读,生跟读,我们刚才是怎么读出这个音来的?

  师述:对!声母与复韵母相拼时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同声母与单韵母相拼的方法一样。你们学会了吗?

  b、瞧,它的第二个朋友也来了,你会读吗?这个音节的四声谁会读?板书(taitáitaitài)你会选其中的哪一种声调组词或说一句话呢?

  c、声母n、l与ai相拼,谁会读?比较读nailai,区别n、l及“nai”“lai”,并与日常生活中“奶(nai)”、“来(lai)”联系起来。

  d、自由读d、t、n、l与ai相拼的音节。

  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声母和复韵母eiui交朋友后你会读吗?

  2、小组学习声母与eiui相拼的音节(课件出示声母与eiui相拼的音节)

  a、小组自由拼读

  b、指两个小组汇报读两组音节

  这些音节戴上小花帽后,你还会读吗?

  3、做游戏“我能行”。

  好!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我能行”。

  a、简介游戏规则:我们边欣赏欢快的音乐边传花,音乐停时,拿花朵的同学把卡片上的音节读一读。

  b、在小组内交换卡片读一读。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坐上氢气球到郊外玩玩吧!

  (三)、看图说图意、学句子,读儿歌。识字

  1、看图学句子

  a、出示课件《植树图》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b、这么美丽的环境,应该感谢谁啊?是啊!在蓝蓝的天空下,三个小学生正在愉快地植树,美化着祖国。瞧!他们合作得多愉快呀!图下的一句话就写了这幅图的意思,请大家借助拼音读一读。

  c、教师点击:你他我这句话是图中哪个小朋友说的?“你”是指哪个小朋友?“他”呢?

  d、再比比谁的眼睛最亮,把带有复韵母aieiui的音节找出并读一读。

  e、这句话中有三个要求会认的字,请你认一认。板书你他水

  f、没有拼音,你还认识吗?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拼音和句子学得很好,我们再来学一首儿歌,好吗?

  2、看图学儿歌

  a、课件出示《儿歌》变色的音节是已经学过的音节,谁会读?强调zuizai是平舌音。

  b、师范读——师领读,生跟读——师再领读,生跟读——学生自由读

  c、指名读儿歌

  d、练习背儿歌

  e、小白兔多可爱呀!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边背儿歌边用动作表演。

  f、学生表演:老师配音,学生一起表演。

  g、(出示汉字白皮子在)指名读并选字组词或者说话。

  板书(白皮子在)去掉拼音采取多种形式读。

  (四)、朗读课文。(用CAI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边读课文边把生字用圆圈画出来,并读一读。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会读声母与复韵母aieiui相拼的音节,会认七个汉字,还学了一首儿歌,收获真大啊!

  以上为桃花心木课件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桃花心木课件 篇7

  1亿有多大教学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一、教材分析

  《1亿有多大?》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五、学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六、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个万组成……由1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那么1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学生讨论)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2500千克=5000斤重,现在知道刘恩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粒大米,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吧?

  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

  (学生计算)13×(2500×10××)÷400=81250(天)≈223(年)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2、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3、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

  以上为桃花心木课件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桃花心木课件 篇8

  引导语: 三国时候,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曹冲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深得曹操的宠爱。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曹冲称象教学课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德育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出示: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出示句子:指名读,“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课件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课堂检测:

  比较句子的含义有何不同: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 曹冲 --------爱动脑筋

  称——造大称 赶象下船————沿水划线

  象———宰大象 象下装石------------船沉到线

  称出石重=======大象重量

  以上为桃花心木课件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桃花心木课件 篇9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放飞蜻蜓教学课件”,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

  (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再读。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在学生充分自由品读的基础上合作互动学习。]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布置作业,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以上为桃花心木课件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桃花心木课件》全文内容,如《桃花心木课件》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桃花心木课件》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桃花心木课件》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