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玉兰课程故事
如今信息化社会里,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广玉兰课程故事文案写作需求,对于《广玉兰课程故事》不熟悉、不懂如何下手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广玉兰课程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1
自学提示:
1.默读整篇文章,圈出生字。
2.想一想文章分成几大段落。
生字学习
晰(清晰)伞(雨伞)
抚(安抚)绍(介绍)
疆(新疆)陷(陷入)
分段
第一段1~3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第二段4~12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13~15写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孩子们虽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却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多的白杨树。
第四段16写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3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戈壁滩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植物的生长。
4~12找出文中关于爸爸神情的三个词语
出神、 微笑、严肃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着、无私奉献
作业:造句:哪儿…… 哪儿 ……
不管……不管 …… 总是 ……
托物言志
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借物喻人
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 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
课文表达最突出的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本文借白杨在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戈壁生长,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来比喻建设者们在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代代扎根、奉献青春,成为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安家。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国家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以上为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2
?(拾金不昧,自觉遵守公德;爱护环境,维护公德;对“我”进行了公德教育)“我”醒悟后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⑹展开想象,假设“我”再次遇到黑大哥,我会怎么说?怎么做?演一演或写一写,要求含蓄、自然表达真情实感。
三、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以上为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课件,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有诗意、有哲理地读题目)
二、初知文意,直入中心:
1、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先后几次踏上了德国?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学生自由读文,指名答。(这篇课文写了季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2)虽然事隔四五十年,但是这两次德国之行让季爷爷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他是怎么评价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呢?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导学生透过两个“奇”读出由衷的赞美)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和民族的奇特?读一读,画一画,可以批注自己的体会,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一会儿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三、感受景色之“奇丽”:
1、交流,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谁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看看这一段美在哪里?请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自己先把这些词自由地读一读。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指名说词语意思:“花团锦簇”的“簇”怎么讲?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花很多,很茂盛)教师双手做花绽开状,让学生上台来和老师摆出一簇花的样子,有高有低,有疏有密,从中体会到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的感觉。 “一簇”是这样,“一簇簇”呢? “花团锦簇”又是什么样子?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
2)、“姹紫嫣红”呢?(看课件出示的几幅图)花的颜色有哪些?花的品种呢?花的姿态呢?(体会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
3)、这两个词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奇丽的景色”,谁能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练读,特别指导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预设二:应接不暇。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3、引读:这迎面而来的郁金香、蝴蝶兰、红玫瑰……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句子;
这迎面而来的,粉的如霞红的似火的颜色,形容来的,形容不出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句子。
4、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来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想象画面。(配乐朗读)
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说画面。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吧。
5、创设情景: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
假如你是一位留学在此的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刚走下手术台的医生,假如你是一位疲惫的游人……(把自己置身其中,学生畅谈高兴、愉悦、舒畅的感受)带上你此时的感受再读这一段。(齐读,再试着背诵)
四、感受民族之“奇特”:
1、师:刚才,我们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又从哪里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课件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是喜欢花的人在家养花,他们是—— 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
再读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
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2、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
你好,你家里养的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不觉得委屈吗?——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不是白费了吗?——生答
房东太太,你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心里怎么想的?——生答;你“莞尔一笑”,这“莞尔”中的深意在哪里呢?——生答。
3、正是这样。房东太太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季羡林爷爷又有怎样的感慨?就是——(齐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谁来说说“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意味深长,值得人深思。)
2)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心里想的都是别人,这是种多么美丽的情怀,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3)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学生畅谈,指导联系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谈。)
4)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这段文字课件。)齐读句子。
4、此时,作者已由先前的那份吃惊变成——赞叹。(板书)让我们一起赞叹着来读。
五、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出示:德国四五十年前后街头的图片,对比观察。
2.师:来,读读季爷爷说的这句话——“变化是有的,而美丽却没有改变。”这里面藏着他第二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1)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已由青年变成老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指名答。
(2)师 :这美丽指是什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丽仅仅指花吗?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
(3)此刻,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产生了一份怎样的情感?敬佩(板书)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变化,(指板书)由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学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览过的各种新奇的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单单写出这多年不变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走出课堂)
以上为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4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喜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的实际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掌握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为什么“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天,笑笑去超市帮妈妈买菜。出示情境图。请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信息和问题,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指名汇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请学生根据找出的信息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一,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生1:比3元多,1.25元可以看作1元,2.41元可以看作2元。
生2:比5元少。1.25元可以看做2元,2.41元可以看作3元。
(重点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述完整)
3、解决问题二: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理解题意同桌互相交流,怎样去判断?学生汇报思路
生1:用加法计算进行判断。求出两种蔬菜一共需要多少元,在进行判断。
生2:用减法计算进行判断。可以用3.66-1.25来验证。
4、我们一起用刚才同学们说的.方法验证一下。
(1) 求出两种蔬菜一共需要多少元,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5+2.41
(2) 探究1.25+2.41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用单位计算。
1元+2元=3元 0.25元+0.41元=0.66元 3元+0.66元=3.66元
所以1.25元+2.41元=3.66元
方法二用直观图计算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1.25
+2.41
————
3.66
明确算法:小数的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这样就会发现,小数点也对齐了。
1.25元+2.41元=3.66元
3.66元 =3.66元
得出收了3.66元对。
5、用减法进行判断。
(1)分析列式:求售货员收了3.66元对不对,可以用3.66-1.25来验证,也可以用3.66-2.41来验证。
(2)探究3.66-1.25的算法
方法一 利用单位计算
3元-1元=2元 0.66元-0.25元=0.41元 2元+0.41元=2.41元
所以3.66元-1.25元=2.41元
方法二 利用直观图计算
方法三 用竖式计算, 用具体数代替直观图,列出竖式。
3.66
-1.25
————
明确算法,小数的减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3.66
-1.25
————
2.41
(3)同理计算3.66-2.41,判断售货员收了3.66元对不对
5、交流:同学们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小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末位算起,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练一练
1、用竖式算一算书p11试一试,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方法
1.25+0.7 2.76-2.01
2、完成书上P12的练习2、3
3、讲解练一练的第4题
四、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p12 1、4
以上为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5
【说教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时的描写。
【说过程】
《雷雨》一课描写的是夏天下雷雨时景物变化的内容。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进行导入并组织学习生字词。第二环节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欣赏关于雷雨前后的一些图片,然后紧紧抓住了“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雨、彩虹”这几个词语,通过引领让学生给“雷声、乌云、雨、大风、彩虹、闪电”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而让学生对下雷雨的整个过程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按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分成三部分。第三第四环节是对每部分内容进行精细的解读,引领学生抓住其他一些景物以及文本中的一些经典字词和句子,如“压、垂”等字和“雨越下越大……”等句子来赏读全文,读懂全文。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思路也很清楚。
【说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简约识字环节。由于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个生字,而且“压、乱、垂、虹”四个生字识记简便,可以利用学过的生字通过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识记,所以在识字这一环节,我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准字音说出识记方法再读相关词语既“一读二说三再读”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本的理解中。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雨、彩虹的特写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安排学生对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一组图片进行课件展示,在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从而再让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以此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又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3、引导想象,加深体验。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如:在读到“……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以及“……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两个句子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议论“叶子为什么不动,蝉为什么不叫?”“如果是你,当时你会怎样?”以及“蜘蛛逃走了,他可能去了哪里?”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让学生感悟出此时此刻天气的闷热。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像,然后追问:①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给“垂”字换个字,即找找近义词的方式从而得到正确解读。再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并且以“乌云越来越( )风越来越( )闪电越来越( )雷声越来越()……”的词组练习加深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即雷雨前的理解)。可见,紧密联系视觉听觉效应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时雨量由小到大,大到小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以上为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嗡、脂、晌、渗、澎、湃、黏、稠、详”,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教学重点:
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编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板书:与众不同令人惊异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呢?
1、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交流“奇异”之处
“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同处一室,实属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象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3、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读、齐读。
4、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学生交流后归纳: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二)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勾勒了出来。在你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想尽办法弄清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是否也感受到了它的奇异之处呢?
2、在上节课初读课文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松脂球化石
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
4、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
为什么要做标记:为评议做准备,免得遗忘。
5、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约莫一万年
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
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
6、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体会生动形象语句的表达效果。
7、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
8、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还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
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了?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听后谈感受。——抓住“刚好”一词,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这块琥珀的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
10、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11、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
地壳变化:淹埋
时间漫长:又是几千年
(三)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2、自读第三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四)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1、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指读地18自然段:能够从哪感受到?——“可以推测”、“可以知道”。
2、“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3、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写相吻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瞎想。
4、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看到想象推测
三、揣摩写作特点
1、这是一篇说明文,与你以前读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动植物富有人情味……
2、本单元也要求我们写一篇说明文,到时可以采用这种写法试一试,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以上为广玉兰课程故事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广玉兰课程故事》全文内容,如《广玉兰课程故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广玉兰课程故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广玉兰课程故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