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1
莫泊桑 福楼拜
孜孜不倦焦急万分直截了当
万般无奈滔滔不绝
全神贯注 (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仔细观察用心揣摩
勤学 善教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2、默写词语;3、综合练习
课外: 1、预习课文(读;解课后的词;写感受);2、小练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词语以及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条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世界上什么家最难培养?
2、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阅读“作家名片——莫伯桑”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著名作品有《项链》、《羊脂球》、《俊友》等。
3、简介文中的师——福楼拜。
福楼拜: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著名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划生字词语以及文中的重点词语。)
2、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引导分段。围绕拜师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解课文。
第一段(第1自然段):
以上为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戈壁是荒漠的一个类型。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来自蒙古语,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默读4—9段,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能读出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抓住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大胆质疑: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以上为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3
导语:黑板跑了是一篇教学课文,并不是黑板真的能跑,下面小编分享黑板跑了教学课件,欢迎参考!
读课文:
两百多年前,法国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叫安培,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有一天,安培在街上散步。街上的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原来,他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
开始他在心算,用手指头在自己衣襟上画呀画的,后来觉得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太好了!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算着算着,这块“黑板”动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安培忙说:“别动,别动,再等一会儿就得到结果了!”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己快追不上了。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读完课文思考:
第一段:安培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他一边散步,一边干什么?专心得什么样子?
第三段:他先怎么做?后来又怎么想,怎么做?
第四段:“黑板”移动时,安培怎么说,怎么做?
第五段:他什么时候才发现那不是黑板?
课堂练习:
1、做口算时题时,我们常常需要( )。[心算、计算、演算]
2、爱迪生是世界上( )的.科学家。[著名、独一无二]
3、上课时,我们应该( )听老师讲课。[仔细、专心]
4、我下定( )把字练好。[小心、决心]
布置作业:
1、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再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
2、小朋友们,你们还能说出哪些关于专心学习的成语?
以上为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视频播放完了,歌曲中描绘了那些景物?
生:老牛、乡村的小路、干活的农民伯伯,牧童
师:对、歌曲中描绘的正是春末夏初乡村的美景。下面,咱们再来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
(Ppt播放图片)
师:看到这些如画的风景,你能用一句诗来描述么?
生: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诗句,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
生:描写春天的美景。
师: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时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年前的一个春天,有位诗人走进乡村,乡村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村四月》,这位诗人就是宋代著名诗人翁卷。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简单介绍作者
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翁卷?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
师要求:
(1)把诗读通顺,注意多音字,注意诗句的停顿。
(2)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3)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师:点名读,他们读得怎么样?
(1)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
(2)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
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现在老师给你们读一遍,听听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通过老师的范读,同学们知道古诗应该怎么读了么?
生:要缓缓地读,注意停顿
5、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停顿方式再读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三)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师:读完诗句,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丽、繁忙
师:谁来读一下描写乡村美丽的诗句?
生:读
师:谁能读一下描写乡村人们繁忙的诗句?
生:读
2、细细品味
A 、体会美丽
师:说到乡村的美丽,诗中是用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生: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雨(板书)
师:通过课后注释,我们知道山原就是指———
川是指—— 子规是指—— 雨就是指——
师:诗中 “绿遍”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
师:还有哪个字也能表现这种到处都是的感觉?
生:满
师:那“白满川”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
师:这个季节的雨又是怎样的?
生:如烟的细雨
师:如烟说明黄梅雨下得?
生:淅淅沥沥,茫茫如烟
师: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生:杜鹃鸟布谷布谷的叫声
师: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尝试着说说
(4)以读带情,感情朗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 师:诗中描写的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生:齐读
师:他们在忙些什么?
生: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伯伯的必修课,他们多么勤劳啊。从“才了……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村民们农活繁忙
师: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乡村四月一派繁忙的景象,写出了村民的勤劳,让我们再来读一遍,体会他们的繁忙和勤劳
师:勤劳的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
生:不是
师:从哪个词能知道?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师:请同学们想象他们还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生:侧面描写,用闲人少衬托忙人多,还可以让人们自由想象
师:是啊,诗人用“闲人少”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师: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生:各抒己见
C.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师: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赞美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三、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作诗。
师:现在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校园的五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老师以“校园五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
师指导:押韵。
我们再读读整首诗,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四、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五、拓展阅读。
像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等,找出他们的诗读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以上为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5
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二、指名说故事梗概。
三、品读分析。
1、课文比较具体地写了“我”对黑人同学情感的变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学生找句子,小组内交流,相互评议。
3、指名反馈。
⑴当黑人同学将“我”丢失的手表交还给“我”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感激)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这只是一块最多只值两百元人民币的电子手表,它的失而复得为什么让我如此高兴?(联系上文体会这块手表的对“我”的意义。)请用读来传达“我”的心情,齐读。
看着黑人大哥离去的背影,“我”心底暗暗说,这真是个怎样的人?请用最恰当的词来表达“我”的夸赞。填空(拾金不昧)的好人
⑵就是这样一位好人,却将我告发了,使我受到了高额处罚,四十美金呀,远远超过了那块手表的价钱,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我此时的心情(痛惜、委屈)。“我”对黑人大哥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呢?请找到句子读给同桌听。
⑶出示句子:
我顿时明白了,告发我的就是那位把表还给我的黑大哥!我用一种极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他给我的居然是一种遗憾的笑容,还笑着解释了一句:“这是公德,这是规则!”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真不仗义!
第一句后边是个惊叹号,谁来读好这句话?如果去掉“把表还给我”再读,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告发“我”、把表还给“我”,这是一种矛盾的做法,把这对矛盾摆在这里,更能激起惊异、不解。)
“我用极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我”的眼中带着怎样的疑问?能帮“我”说出来吗?
面对“我”的疑问,黑大哥的表现是怎样的?你觉得他的`“笑”包含着什么意味?
“我”对他的笑有着怎样的感受?从哪个词体会到的?(理解两个“居然”表达的情感。)
“真不仗义”是什么意思?(真不讲义气)在“我”看来,黑人大哥怎样做才算仗义?
黑人大哥“不仗义”的行为不仅让“我”困惑,而且让我心生责怪和抱怨。好,下面我们就用读来表达这种情感。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遇黑大哥,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来用比较准确的词来表达“我”的情感?填写:(真不仗义)的(家伙)
⑷当“我”愤愤不平去交罚金,和蔼可亲的收罚金的老太太的一席话却让我翻然醒悟,“翻然醒悟”是什么意思?谁来读老人的话?老人的话有几层意思?听完老人的一席话,我忽然间悟到了什么?
⑸讨论:为什么“我”与老人都认为黑人学生是一位
以上为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通过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电脑 大屏幕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欣赏过奇丽的洞庭,今天老 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桂林山水。(大屏幕出示课件: 桂林山水全景图、并出示“桂林之旅”字样的导游旗)大家想去吗?
生:想!
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提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问? 生:我想知道怎么去桂林?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在哪里?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美不美?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是什么样?桂林的山,能否与我们调兵山的砬子山媲美?
二、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师:那么,桂林山水到底什么样?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 读、轻声读、大声读……再说说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 师: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作者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边读边画。
生:汇报
师: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桂林山水是什么样?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林山水的哪些方面呢?
这些内容,哪些是写山的,哪些内容又是写水的?
(小组互说 交流汇报)
三、品析文本 落实目标 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随导游一起走进这美丽、迷人的桂林山水,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 美吧!
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内容。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自学)
师:老师巡视同学们自学的情况。这部分描写了漓江的哪些特点? 生:静、清、秀。
师: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漓江图)看,这就是美丽的漓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分 钟,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美。
感情朗读,看谁能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秀。
同桌互读、小组读、配乐读……
师:接着往下看,看导游又带我们进入了哪里?
生:走进了桂林的山中。
师:桂林的山又什么特点呢?
生:奇、秀、险。
师:你说的真棒,简洁全面。
师:那么写桂林的山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图)看,这就是桂林的山。
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桂林山的美。 师:这么美丽的漓江的水、迷人的桂林山是那么令人神往。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怎样向大家介绍它的景致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给我们当一回小导游吧!同桌互相练习说一说,看看谁能当小导游。
(学生互相当导游练说)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水美景图)(师挥动着“桂林之旅”导游旗)问: 谁愿意给我们当导游?(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
师:好,你来。(生解说略)
生:一学生刚说完。
师:他导游的不错,但是谁能比他说的更好,你的秘诀是什么?
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导游。
师:很好!那请你给我们导游。(生解说略)
师:你说的很棒,真像一位专业导游员。你去旅游见过导游解说吧? 生:是的,我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就见过“金牌导游员”。
师:你真棒!这面导游旗就送给你了,希望你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小姐。(生笑, 鼓掌)
师:美丽的桂林山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 我们难忘呢?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
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师: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生:我们认为作者是在船上来观察的。理由是课文中说“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按照先水后山顺序观察的。因为作者在船上,先看到水,再看到山的。
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抓住景物外形这个特点来写的。因为作者在写桂林的景物时都加上了表示形状的词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呢? 生: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师:对,正是由于作者在船上,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 的外形进行描写,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 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一遍“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
1.要确定观察点。
2.要按一定顺序。
3.要抓景物特点。)
指导朗读: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桂林山水,现在我们再到山水中去看一看,去欣赏这山水相映的风光。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山水相映的这部分内容。看谁能准确找出概括桂林山水景物特点的一句话。(生读书、勾画、交流)
同学们都是“游客”。现在我们到山水中去逛逛,请用你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或DV,拍下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拍的最美的一处景物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来欣赏欣赏。 生:我拍的是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真美啊。(出示CAI课件:山图)
生:我拍的是桂林的水。清澈见底,秀美绝伦。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出示CAI课件:水图)
生:我拍的是山水相映。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出示CAI课件:山水相映图〕
师:同学们拍摄的桂林的这几处景物,分别抓住了山、水、山水相映的特点,充分体现 了桂林所特有的美丽。
现在,请同学们用赞美的语气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游览了桂林山水,领略了这里的美丽风光,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还懂得了观察景物的一般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欣赏这迷人的桂林山水
(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根据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制作的数幅美景图,动感展示,背景音乐伴奏。)
最后,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归纳概括
1、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人文性)
2、你学会了哪些写作手法?(工具性)
五、拓展应用
师:课文我们学完了,同学们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若有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理解,请帮帮忙。
生:“甲”的意思是“第一”。
生:课文中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什么意思?
生:小舟和人行走在画中。
师:谁还有不同的见解?舟在哪里行走?
生:小舟行驶在碧绿的水波上,人好象是在画中游览。
师: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以致用。
2、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自己去过的地方或了解的名胜古迹。
自由组团,选出“导游”,可以是“XX之旅”、“XX一日游”去游览你们自己喜欢的地方。(学生自由组合)
六、生成创新
师:请同学们看今天的作业。
(大屏幕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找出描写桂林山水景物特点的词句,读一读,把你认为描写的好词句抄写下来。
3.学习本课观察景物的方法,课后选择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进行观察。进行仿写。) 好,下课。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图
桂 水 大海 西湖
林 静 清 绿
山 (从水纹感觉船在前进) (见江底沙石) (无瑕翡翠)
水
甲 山 泰山 香山
天 奇 秀 险
下 (像......像…..) (像……像……) (兀立 嶙峋)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以上为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课件,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有诗意、有哲理地读题目)
二、初知文意,直入中心:
1、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先后几次踏上了德国?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学生自由读文,指名答。(这篇课文写了季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2)虽然事隔四五十年,但是这两次德国之行让季爷爷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他是怎么评价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呢?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导学生透过两个“奇”读出由衷的赞美)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和民族的奇特?读一读,画一画,可以批注自己的体会,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一会儿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三、感受景色之“奇丽”:
1、交流,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谁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看看这一段美在哪里?请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自己先把这些词自由地读一读。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指名说词语意思:“花团锦簇”的“簇”怎么讲?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花很多,很茂盛)教师双手做花绽开状,让学生上台来和老师摆出一簇花的样子,有高有低,有疏有密,从中体会到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的感觉。 “一簇”是这样,“一簇簇”呢? “花团锦簇”又是什么样子?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
2)、“姹紫嫣红”呢?(看课件出示的几幅图)花的颜色有哪些?花的品种呢?花的姿态呢?(体会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
3)、这两个词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奇丽的景色”,谁能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练读,特别指导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预设二:应接不暇。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3、引读:这迎面而来的郁金香、蝴蝶兰、红玫瑰……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句子;
这迎面而来的,粉的如霞红的似火的颜色,形容来的,形容不出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句子。
4、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来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想象画面。(配乐朗读)
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说画面。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吧。
5、创设情景: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
假如你是一位留学在此的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刚走下手术台的医生,假如你是一位疲惫的游人……(把自己置身其中,学生畅谈高兴、愉悦、舒畅的感受)带上你此时的感受再读这一段。(齐读,再试着背诵)
四、感受民族之“奇特”:
1、师:刚才,我们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又从哪里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课件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是喜欢花的人在家养花,他们是—— 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
再读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
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2、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
你好,你家里养的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不觉得委屈吗?——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不是白费了吗?——生答
房东太太,你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心里怎么想的?——生答;你“莞尔一笑”,这“莞尔”中的深意在哪里呢?——生答。
3、正是这样。房东太太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季羡林爷爷又有怎样的感慨?就是——(齐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谁来说说“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意味深长,值得人深思。)
2)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心里想的都是别人,这是种多么美丽的情怀,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3)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学生畅谈,指导联系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谈。)
4)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这段文字课件。)齐读句子。
4、此时,作者已由先前的那份吃惊变成——赞叹。(板书)让我们一起赞叹着来读。
五、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出示:德国四五十年前后街头的图片,对比观察。
2.师:来,读读季爷爷说的这句话——“变化是有的,而美丽却没有改变。”这里面藏着他第二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1)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已由青年变成老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指名答。
(2)师 :这美丽指是什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丽仅仅指花吗?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
(3)此刻,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产生了一份怎样的情感?敬佩(板书)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变化,(指板书)由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学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览过的各种新奇的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单单写出这多年不变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走出课堂)
以上为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8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能多路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课堂教育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减轻了学习负担,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育的灵活与高效。正因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许多软件开发商生产了大量的课件,网上更有大量的课件供大家下载使用。但这些课件一般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与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实际严重脱钩,软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具体的学生对象有一定的距离,有的针对性不强,应变力差,用于课堂教学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的甚至把“应试”教育模式搬到各种课件中。在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形式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所应掌握的一种教学技能,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制作一个优秀的课件呢?
一、选题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其他媒体所无法代替的优势,但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适度,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使用课件,因此制作课件一定要注意选题、审题。一个课件用得好,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反之,则只会流于形式,甚至取到相反的作用。我们选题的基本原则是:
1.选择能突出多媒体特点的课题,选择能发挥多媒体优势的课题,要适合多媒体来表现。例如在语文《荷塘月色》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集声音、视频的特点,精心设计以荷塘为背景的视频,加以古筝为背景音乐,使二者巧妙的配合,创设一种声情并茂的情景,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一种妙不可言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融入课堂当中。这种效果不是单凭教师讲,学生听所能达到的。
2.选择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课题,选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讲解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在理、化、生实验中,有的实验存在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语言来表述就会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我们能用课件来演示传统手段不易解决的实验,就会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提高教学效率。在物理“α粒子散射实验”中,既存在微观现象,很难观察,而且在一般的实验室中也很难演示,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则很容易将微观现象展示出来。在生物实验中,有些实验的时间比较长,有的甚至要几天,例如“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可能只会要1~2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整个过程演示清楚,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注意效益性原则。由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间周期比较长,需要任课老师和制作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付出巨大的精力,所以制作课件一定要考虑效益性原则,用常规教学手段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时,就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多媒体课件。
二、编写脚本
脚本一般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文字脚本又包括教师的教案和文字稿本。制作一份优秀的课件,首先要求任课老师写出一份好的教案,而且是能体现多媒体优势的教案。文字稿本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反映教学的进程以及教学的树型结构,明确课件的类型,使用的最佳时期(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使用,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教学的连贯性,在恰当的时候切入课件)。
制作脚本就是把教学进程具体化。制作脚本首先要对课件进行整体构思,要将主界面和各分界面设计好,将要用到的文字、图形、解说、音频、视频以及交互都要设计好,同时还要对播放课件的时间进行规划,对于配音、配乐可以请普通话讲得好的老师和音乐老师帮忙、把关。一般情况下,教学流程的每一个子项的制作脚本模式可以如下设计:
界面布局界面说明屏显内容屏显类别屏显时间交互控制配音及配乐
三、收集素材
理想的.素材是制作优秀课件的基础,课件素材使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件的优劣。制作人员应建立一个素材库,平时要注意积累制作课件所需的素材,并且要进行登记,进行分类保管。课件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自己制作。在平时空闲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原始的或相对稳定的素材,例如,用flash制作一些简单适用的动画,用word或wps制作一些常用的箭头或理、化实验中的实验器具,用数码相机摄制校园环境或学校举办活动的素材。
2.利用光盘上的素材。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基于教材的素材光盘,与教材相对应的风景、建筑、人物以及音频、视频等素材琳琅满目。另外在课件评比、素材交流中留心收集优秀的成品或半成品素材。
3.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制作素材或利用光盘上的素材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在Internet上,可以说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素材应有尽有,平时,一方面我们可以下载一些可能用得着的优质素材,另一方面要留心对一些提供大量素材的网站加以登记,记下网址,制作课件缺某些素材时,就可以有目的直接到该网站上去搜索、查找、下载,当然使用时要注意版权问题。
四、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素材的类别以及课件的开发要求,我们要选择适合表现课件内容的制作平台。
PowerPoint是一种易学易用的软件,操作方法简单,它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将制作好的页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如果制作时间不充裕,结构比较简单,使用它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幻灯片类型的课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Authorware是课件制作者用得最多的软件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交互功能非常强,而且它能把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整合在一起,能充分体现多媒体的优势。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是以图标为基本单位,是基于流程图的可视化多媒体设计方式,一般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编程,所以用它制作课件也比较简单。
《几何画板》是制作数学课件的好帮手,它弥补了其它多媒体创作工具作图方面的缺陷,它不仅可以用点、圆规、直尺等工具精确的绘制几何图形,而且还能进行动态测量和计算,可以度量许多几何元素或图形的参数值,能在运动中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在动态的几何图形变化中来观察、探索、发现不变的几何规律。
另外,制作多媒体的常用工具还有Director、方正奥思、洪思多媒体编著系统,凯迪多媒体创作系统、ToolBook等。
五、制作合成
有了制作脚本并根据脚本的需要收集好了素材后,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对各种素材进行编辑,按照教学进程、教学结构以及脚本的设计思路,将课件分成模块进行制作,然后将各模块进行交互、链接,最后整合成一个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课件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突出教学中的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其次课件要符合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内容组织清楚,阐述、演示逻辑性强。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还要采取一定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新颖的表现手法,优美的画面,鲜明和谐的色彩以及恰当的运用动画和特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但一定要注意表现形式不要过于华哨,造成喧宾夺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表现形式上去了。
2.注重参与性。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在课件中留下一定的空间,能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就会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如果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计算机唱主角,就象放电影一样,不经过学生的思考就将教学重点,难点都有展示出来,那么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失去了课件制作的意义。
3.注意技术性。许多一线老师的计算机水平不是很高,所以首先要求课件操作简单,切换快捷,其次要求课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运行过程中,过渡自然,动画、视频播放流畅,不应出现故障;第三交互设计合理,页面跳转,人机应答都要合理。第四要求兼容性强,能满足各种相应媒体所要求的技术规格,在不同配置的计算机上能正常运行。
六、预演、评审、制作光盘
编辑制作完一个课件后,一般要在相应学科组进行预演,由教师们从课件评价的标准等各方面进行评审,然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完善,直到达到最好的教学辅助效果。为了利于交流、便于保存,课件最后可以刻录制成光盘。
以上为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9
我想免费教学课件应该怎么做呢?老师们,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我想免费教学课件模板,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幻想、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现在正处在爱幻想的年龄,在你们的头脑里,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美好的愿望,现在,想不想起来交流一下?
2、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美好的愿望。我们看书,书中有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她梳着马尾辫,右手托着下巴,正在出神地想着,想不想知道她在想些什么?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幻想与想象》这一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我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赶快读读课文,看看书中的小朋友都想到些什么?不认识的字想法子把它弄会。
2、 指2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纠正字音。
3、 同桌合作认读生字词。不会的互相教一教。
出示:小黑板1: 悠哇、布谷鸟、脚丫、湿软、营养、柔软、课堂、
遥远、汲取、风筝、柳絮
小黑板2:悠、谷、脚、丫、软、营、柔、堂、遥、汲、筝、絮
要求:1、“小黑板1”中的词语,同桌可互相读读,也可用这些词作说话练习。
2、“小黑板2”中的生字,同桌可一字多词练读,也可练习说话。
4、 采取多种方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交流,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再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说自己知道的,也可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着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使学生弄明白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我想变作什么?;根据学生的疑问以及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下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四、解惑释疑,引导想象,体会文章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重点引导想象第一小节。
1、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下节,学生闭眼想象。
2、 说说你脑袋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小结:
桃树枝上一串串粉红色的桃花,张着鲜艳的笑脸,随风悠哇、荡啊……多美呀!哎,布谷鸟也发现了桃花的.美,你听,她唱着悦耳动听的歌飞来了,落在桃树枝上,和桃花愉快地交谈着:布谷、布谷……
同学们,你听到了吗?看到了吗?想说点什么?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4、总结学习方法,提出学习要求。
师:刚刚我们边读边想象,在脑子里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感受到了诗歌给我们带来的那种美。其他三个小节,同样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赶快读读、想想,用心去感受一下。同学间可互相交流一下。
(二) 引导交流、想象,体会其他三个小节的美。
1、 随便谈,想谈哪一小节就谈哪一小节;想谈什么就谈什么。
2、 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想象、体会、指导朗读。
(1) 交流第二小节时,重点引导体会“绿色的帐篷”。
a、师:“绿色的帐篷”指什么?从“绿色的帐篷”你想到些什么?
引导想象:湿软的土地上,绿柳成荫的美景。
b、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 交流第三小节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尽情表达。
a、师可引导:如果把这一小节的文字,变成一幅动感的画面,
那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我变成了一只风筝,飞上了高高的蓝天,风筝上装着我的一对善于观察的眼睛,我看到在湛蓝的天空中,有柔软的白云,有明亮的太阳……我望呀,望——)
b、想想看,我还能望到些什么?
师:在天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认识的事物,当然,天空中还有许多我们不认识的事物,我们也可以发现。经过探索,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我们不明白的事物。所以,大家齐读这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蓝天是我们的课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C、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 交流第四小节。
a、 引导学生想象花红柳绿,柳絮飘飞的春天美景。
b、 理解:“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希望我会飞,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尽自己的力量去装扮大自然,使大自然更美;飞到遥远的地方,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飞到辽阔的宇宙世界中,去认识地球,了解月亮……
c、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 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说说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四) 回归整体,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这篇课文,写了小作者一个个美好的愿望,我们从这些愿望里面,领略到一幅幅大自然的美妙的图画。可以看出小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这些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我们同学的头脑中,同样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开课时,同学们已交流过一些,但是,我们的表达方式还有些欠缺的地方,课后,同学们可仿照第三小节再编一段,说说你的美好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 提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课后练习:仿照课文第三小节再编一段。
二、 开展朗读比赛,熟读成诵。
1、 学生自由准备,也可小组合作练读。
2、 学生自愿参赛。经同学们推荐,选五名同学接读课文。
其他同学评价,并做出示范。
3、 四排自成四个大组,每排一个小节接读,教师评价,并做出示范。
4、 学生自由试着背诵,师抽查。
三、 学写生字。
1、 出示小黑板,指读田字格中生字并组词。
2、 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 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生字。
4、 学生自由书写。
四、 仿写课文第三节。
1、 学生自愿交流,教师、学生点评。
五、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我 想
变成桃花 随风悠荡 引来布谷鸟的歌唱
柳树 绿色的帐篷 热爱自然
风筝 上蓝天观察学习。 热爱生活
柳絮和蒲公英 飞到遥远的地方 装扮自然 探索自然
以上为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10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喜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的实际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掌握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为什么“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天,笑笑去超市帮妈妈买菜。出示情境图。请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信息和问题,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指名汇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请学生根据找出的信息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一,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生1:比3元多,1.25元可以看作1元,2.41元可以看作2元。
生2:比5元少。1.25元可以看做2元,2.41元可以看作3元。
(重点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述完整)
3、解决问题二: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理解题意同桌互相交流,怎样去判断?学生汇报思路
生1:用加法计算进行判断。求出两种蔬菜一共需要多少元,在进行判断。
生2:用减法计算进行判断。可以用3.66-1.25来验证。
4、我们一起用刚才同学们说的.方法验证一下。
(1) 求出两种蔬菜一共需要多少元,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5+2.41
(2) 探究1.25+2.41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用单位计算。
1元+2元=3元 0.25元+0.41元=0.66元 3元+0.66元=3.66元
所以1.25元+2.41元=3.66元
方法二用直观图计算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1.25
+2.41
————
3.66
明确算法:小数的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这样就会发现,小数点也对齐了。
1.25元+2.41元=3.66元
3.66元 =3.66元
得出收了3.66元对。
5、用减法进行判断。
(1)分析列式:求售货员收了3.66元对不对,可以用3.66-1.25来验证,也可以用3.66-2.41来验证。
(2)探究3.66-1.25的算法
方法一 利用单位计算
3元-1元=2元 0.66元-0.25元=0.41元 2元+0.41元=2.41元
所以3.66元-1.25元=2.41元
方法二 利用直观图计算
方法三 用竖式计算, 用具体数代替直观图,列出竖式。
3.66
-1.25
————
明确算法,小数的减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3.66
-1.25
————
2.41
(3)同理计算3.66-2.41,判断售货员收了3.66元对不对
5、交流:同学们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小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末位算起,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练一练
1、用竖式算一算书p11试一试,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方法
1.25+0.7 2.76-2.01
2、完成书上P12的练习2、3
3、讲解练一练的第4题
四、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p12 1、4
以上为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 篇10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全文内容,如《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莫泊桑拜师教学过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