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歌》课件
当今的社会为“信息化的社会”,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姓氏歌》课件文案写作需求,对于《《姓氏歌》课件》格式不熟悉、无从下笔、写作不得要领、文案方向易跑偏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姓氏歌》课件》是怎么写的吧。
《姓氏歌》课件 篇1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思想感情。抓住文中一些含义深刻、饱含深情的句子,引导学生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2.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了解人物形象。
2. 画出含义深刻、饱含深情的句子,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培养学生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突破
1.快速阅读,划分层次,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
搜集尊师的小故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永远的歌声》,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语,理清了层次,并且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它的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因老师嗓子突然哑了,唱不出好听的歌,还一声一声的咳嗽,于是和小伙伴二牛、二兰、石花冒着危险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下河捉鱼的故事。表达了师生间的情谊,体现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敬爱之情。)
2.课文是通过哪些地方体现出体现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敬爱之情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来进行体会?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全班交流:
1. “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剪着短头发,又年轻,又漂亮。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唱得好听。”“我说,。。。。。。天下第一好。”读读这些和老师有关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非常热爱老师、敬佩老师,认为老师是最好的人。)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3.课件出示:
不知为什么,老师的嗓子突然嘶哑了,不但唱不出好听的歌儿来了,还咳嗽,一声接一声。
放学的路上,二牛拽着我,悄悄的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
(1)指名读,其他人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孩子们热爱老师,老师的点滴变化他们都能感受到,并且为老师的咳嗽着急。这体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爱。)
(2)为什么“我”明知东山有狼,还是立即使劲点了点头?
(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3)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练习朗读。
4.全班交流下水抓鱼的经过。
(抓住“摸、捉、追、堵、甩、穿”等动作词体会孩子们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的行为,这都体现了他们对老师的深情。)
5.指导观看课本图片。
(1) 图上画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老师又是怎样做的?(练习说话)
(2) 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采药、抓的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楼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学生们的童真和深情感动了老师。)
6.变换角色体会: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7.小结:学生纯真而深厚的感情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8. 带着自己的理解阅读全文。
设计意图或说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对几个孩子的动作、语言的分析,了解他们为了老师不顾一切的精神,体会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三、体会写法。
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有什么发现?
(都提到了童年的一些歌,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2.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这种首尾呼应的方法。
3.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会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呢?
4.小结: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尽管它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却化为了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在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设计意图或说明:学习写作方法,练习运用。
四、课堂拓展。
你在生活中和老师之间发生过什么感人的事情吗?你为老师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吗?请写一写,试着运用首尾呼应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
2.阅读有关尊师的小故事。
以上为《姓氏歌》课件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姓氏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
3.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教学步骤 :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很好听的音乐,你们愿意听吗?大家仔细听一听,谁在唱歌?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是那样的宛转悠扬。如小溪流水,似鼓乐丁冬,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夜莺宛转的啼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是怎么理解它的呢?(一个化名夜莺的`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预习
1.指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叫夜莺的男孩把一群德寇引向游击队的埋伏圈,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帮助游击队报送有关敌人情报的?你从中体会出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抓住重点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夜莺是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仇恨敌人。沉着冷静的孩子。
(1)夜莺会用白桦皮做成口哨,会学夜莺和杜鹃叫。
“他坐在离德国兵很近很近的地方”说明他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
当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说明孩子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
(2)当德国军官问他“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就都跑了。”
(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它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己才是真正的蠢东西。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4)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孩子,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5)“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敌人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孩子用话岔开,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6)夜莺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递情报。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
(从这里可以想见用这种办法已经不是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7)“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
(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递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分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8)大家想一想,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3.此时,你最想对小夜莺说些什么?
(四)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是互相照应的的关系。
你从哪看出来的?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我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1.把《夜莺的歌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一篇读后感。
教案点评:
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围绕大家共同提出的主旨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以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读中理解,理解中感情朗读,读思交融。学习首尾照应写法。
以上为《姓氏歌》课件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姓氏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让学生反复看和听。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渔歌子》
1.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画面,交流交流: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让你用词语或者是句子来形容这些画面,你怎么说呢?
2.刚才的歌好听么?我听到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唱呢。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含蕴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找学生念。
3.还有谁知道?也来念念。
4.真好,你们刚才念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板书
二、读,读出词的味道
(一)读出节奏
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导。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再来试试。
3.指名读。
(二)读出味道
1.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一幅美丽如画的景:
(读出了美丽)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斜风 ( )细雨
3.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连起来说一说。
4. 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美丽)
5. 很恰当,但是少了点特色。北国的大雪纷飞是美丽,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美丽,南国的满目的翠绿也是美丽。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美丽。所以,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我们抓住这里景色的特点来说:
6. 填空:——————的江南
7.所以我们说,这真是美丽的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细雨,真是让人感觉“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谁再来读?让我们感受到着美丽的景色。
6.还读出了什么?
一份愉快的心情:
7.感受到作者心情很愉快。
8.心情愉快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来形容呢?
9.词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10.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吟唱渔歌子)
11.这是在唱歌么?这是在朗诵么?
这是一种怎样的读法呢?(吟诵)
12.古人写好诗词以后就喜欢吟诵。吟诵很好玩,也很简单,他有一定的规则,每一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是12声的字读长一点,3、4声的读短一点。至于每一个词语的高低自己做主。
13.学生练习。
15.真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人啊!这份悠闲从词中的一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
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16.能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垂钓,真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归”是什么意思呢?
17.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的心中还有什么疑问么?
三、探作者,体会词中的别样深情
1.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2.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
这个作者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呢?
3.猜一猜,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4.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5.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6.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所以,整首词明丽俊美,深得人们的喜爱。齐读。
7.甚至,这首词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
四、深思,探究词作的别样美妙
1.这首词之所以经典,除了描述景色的美丽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首词语言非常漂亮,有的句子的成为千古绝唱。猜猜是哪个句子?小组交流,说出理由。
其实,那一句是千古绝句已经不重要了,到今天为止,这首词已经整整流传了壹千多年,整首诗都已经是千古绝唱了。让我们背一遍吧。
下课!
以上为《姓氏歌》课件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姓氏歌》课件 篇4
一、教学目的:
1.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 难点: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 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 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师问: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生答: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师问: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生答: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师问: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生答: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理清情节结构
师问: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生答: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师问: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生甲: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生乙: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生丙: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师问: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师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以上为《姓氏歌》课件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姓氏歌》课件 篇5
【儿歌内容】:
《三条小鱼游》
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鱼,水里游。摆摆尾巴点点头。 三条小鱼,水里游。快快乐乐笑开口。小鱼尾巴摇,青蛙呱呱叫。
三条小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
【教材分析】:
《三条小鱼游》这是一个相对拟人化,生活化的儿歌。我们每个人都会结交朋友,与朋友在一起。儿歌通过小鱼在水里找朋友的事件,让孩子们知道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快快乐乐的在一起。提升了孩子情感的发展。
【活动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儿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理解词:孤孤单单。
2.通过儿歌,知道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快快乐乐的在一起。
【活动准备】:
1.三只金鱼缸(分别放一、二、许多金鱼)
2.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发出叹气声)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叹气声)是谁在叹气呢?
2.(出示一条金鱼)师:是谁呀?它为什么叹气呢?(请小朋友说一说,帮助幼儿理解词:孤孤单单)
3.师:你想让小金鱼快乐起来吗?怎样帮助它呢?(请小朋友说一说)
4.(出示两条小金鱼)师:瞧!老师帮它找到了好朋友,现在有几条小金鱼了呀?想想看,它们会怎样呢?(请小朋友说一说)
5.师:你们还想帮它们找朋友吗?
(出示许多小金鱼)师:瞧!这里有几条小金鱼呀?(许多)许多小金鱼在一起会怎样呢?(请小朋友说一说)(丰富词汇:亲亲热热、快快乐乐)
二.欣赏儿歌《小金鱼》
师:小朋友说的.真棒!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1.教师完整朗诵一遍。
师:你听到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呀?(请小朋友说一说)
2.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也来读一读刚才自己编的好听的儿歌,好吗?(幼儿边看实物边进行朗诵儿歌)
3.根据儿歌进行表演。(加以动作,巩固幼儿对儿歌的理解)
三.教师小结。
1.师:小朋友,你们看,许多小金鱼在一起多快乐呀,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有爸爸、有妈妈,亲亲热热到在一起,好幸福呀!
2.师:你们想不想扮演小金鱼呀?(请小朋友挂上金鱼胸饰,在音乐《找朋友》中游戏。
师:小鱼宝宝,你们找到好朋友了吗?我们一起去玩吧。(听音乐《小鱼游》)
以上为《姓氏歌》课件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姓氏歌》课件 篇6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歌曲《咏鹅》教学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 ,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
2、明确休止符的用法,感受四二拍的强弱。
3、能用中速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能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兴趣,已达到诗歌和音乐的结合。
2、 用小乐器、 身边发生的东西为歌曲伴奏,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
3、通过律动、表演来感受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中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教学难点:
休止符的用法,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头饰、钢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欣赏法、教唱法、聆听法、吟唱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
以情感为纽带,组织教学
1.学生随音乐《幸福拍手歌》起立,跟老师做律动。
2.师生唱歌问好,快乐的\'音乐四十分钟开始。
激趣导入,新歌学唱
(一)导入歌曲
1、出示美丽的鹅图画。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你们见过吗?说一说你看到它的样子吧。 同学看了图你们还会想起哪一首古诗来呢?谁能来告诉老师?
2、齐读古诗《咏鹅》
师:老师朗诵诗词,学生听一听老师朗诵的有什么不同?
师讲解:四分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作用,并用手势帮助理解。 (板书:四分休止符)
根据讲解,学生再次朗读歌词。
(二)学唱歌曲。
1、播放音乐视频,学生听歌曲,谈感受。
师:请学生认真听听,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教唱歌曲。 (1)、师教唱歌词,学生学唱,并用手势表示四分休止符。 (2)再教唱,将四分休止符记在心里,自动空拍。(3)师根据学生唱的不足的地方作为重点再教唱。(4)师生齐唱后,学生再齐唱。
(三)巩固学习。
1、师生接力唱(2 遍)。
2、播放音乐,学生上台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拍手拍腿伴奏。
3、拿身边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一边为歌曲伴奏,一边唱。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音乐,只要你用心去发现。
(四)、创作表演,自我感受随着音乐师生一起跳一跳、唱一唱,体会鹅的悠闲自在。 师:我想这样来表演歌曲。 (师表演)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表演呢?(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围成圆圈一起表演,你想怎样做就怎样做。 2、画一画,创作表演,展现鹅的美。
课堂小结:
1.有感情的齐唱歌曲《咏鹅》 。
2.一边唱歌一边跳着离开音乐教室。
以上为《姓氏歌》课件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姓氏歌》课件》全文内容,如《《姓氏歌》课件》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姓氏歌》课件》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姓氏歌》课件》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