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教学设计
当今的社会为“信息化的社会”,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国殇》教学设计文案写作需求,对于《《国殇》教学设计》格式不熟悉、无从下笔、写作不得要领、文案方向易跑偏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国殇》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吧。
《国殇》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机器人是怎样的。
2.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上网查询并下载智能机器人的图文资料及课文插图。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参观机器人表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阅读猜想
1.(板书:机器人)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2.(板书:果园机器人)让我们来大胆地猜想一下果园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会干哪些活。
自读自悟
1.打开课本,认真朗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3.找出文中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有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小组交流
1.小组内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文中果园机器人新奇有趣的地方。
全班交流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小组认为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如:
a.机器人的样子设计可爱合理:它的外表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各个部位都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它的电子眼能够发现浓密枝叶后的每一个成熟的水果;胳膊可随意弯曲旋转伸缩,手上戴有手套,不会将水果抓伤;它的脚能够依据地势保持平衡。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来表现果园机器人的神奇有趣。
感悟积累
1.抄写三句文中加有引号的句子,同桌间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给大家读一句你感到最有趣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如,“让果农在大片密密的果树林里一个个地去找‘饿倒’了的机器人,那可太麻烦了。”本来人才知道饿,饿了没有力气就干不动活,那么机器人没电也干不了活,作者说它们被“饿倒”了,让我感觉到它们就像一群饥肠辘辘的工人,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躺在果树林里向果农抗议,感到非常生动有趣)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说说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以上为《国殇》教学设计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国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
80+A=A+80
(48+36)+52=(48+52)+36
321+28+79+172=(321+79)+(28+172)
2、口算抢答比赛
12×5 25×4 35×2 125×8 45×4 25×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积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当两个数相乘等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再看这道题。 57×12+43×12
你还能快速算出结果吗? 要想快速算出结果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那就是“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分析:一组口算看似简单,其用意则不凡。前几题学生能很快说出得数,正在学生兴奋之时,出示57×12+43×12,学生都迟迟说不出或说不准,这样由“很快”突然到“很慢”,使学生产生了急于想知道得数的心理需要,就在这时,教师又故作玄虚地说:“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短短几句,又一次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二、探索新知
师:观察植树活动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
师: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1、例2、例3。)
1、学习例1。
1)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
预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25 25×4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100人)那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4)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5)归纳总结。
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预设2: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6)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7)其实,乘法交换律早就是我们的朋友了,还记得乘法口诀吗?生说一句乘法口诀,并根据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这里应用了什么?
2、学习例2.
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25组,每组要植树5棵,每棵树要浇水2桶。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预设1:我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预设2:我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同学们想好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2)师:你们计算的`结果是多少?(250桶。)
师:这两种列式的结果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写作:
(25×5)×2=25×(5×2)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3)师:从上面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预设: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是的,这就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件出示内容)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预设:(a×b)×c=a×(b×c)
4)思考: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乘),和(积)不变。
3、学习例3
现在我们解决第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一共有25组,每组里4个人挖坑种树,2个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
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预设1:我先求每组的人数,再求总人数。
预设2:我先求挖坑种树的人数,再求抬水浇树的人数,最后加起来。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师:同学们,你们的结果是多少?(150人。)
师:这两种列式的结果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写作:
(4+2)×25 = 4×25+2×2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3+2)×4 ○ 3×4+2×4
(5+10)×2 ○ 5×2+10×2
师: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请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小组讨论,全班总结。
预设: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
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是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件出示内容)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预设:(a+b)×c= a×c+ b×c或a×(b+c)=a×b+a×c
三、巩固联系,提升认识。
同学们,乘法的三个定律你觉得学得怎样?老师这儿有些练习题,你敢接受挑战吗?
1. 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25×7)×4=( × )×7
3×4×8×5=(3×4)×( × )
117×13+117×7=117×( + )
167×2+167×3+167×5=167×( + )
2、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 画“×”。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56×(19+28)=56×19+28 ( )
32×(8×2)=32×8+32×2 ( )
87×87+13×87=(87+13)×87 ( )
1+2×3=1+3×2 ( )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说?对同学有什么温馨提示?还有什么困惑?
以上为《国殇》教学设计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国殇》教学设计 篇3
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黄道婆教学课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ppt(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都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ppt: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ppt(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讨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ppt: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叫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出示ppt: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
(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ppt: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4)是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
(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
5.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6.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
生:手艺高超,教大家织物上绘画。
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
生:杰出的人才
7.资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
(2)出示ppt:
各种各样布的图
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ppt: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ppt: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
2.学生讨论发言
六、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以上为《国殇》教学设计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国殇》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三角形,研究内容与三角形的角有关。
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几种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呢?
2. 学生交流。
(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比直角大的是钝角,小的是锐角,如果用眼睛观察不能确定,也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还可以使用量角器测量。)
二、学习新课。
1.谈话:每个三角形都有几个角?这些角在三角形的内部,我们称之为三角形的内角。
出示:
谈话:这里有6个各式各样的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内角,看看它们各有几个锐角、直角和钝角,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2. 学生观察并填表。
例如:1号这个三角形有2个锐角、1个直角、0个钝角
提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后交流。
如:在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最多,至少2个;直角或钝角个数最多有1个,且不同时存在……)
3.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看看是三个内角各是什么角。
归纳: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另外一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直角、有的是钝角。
4.提问:想一想,这些三角形可以分成几类?怎样分?
(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交流。
归纳: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
谈话:每一类三角形有自己的名称。谁来猜猜看?(让学生试着说说)
小结:三角形按角的确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类。5. 提问:刚才例题中的三角形哪几个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你画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学生交流)
6.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学生交流。
(2)结合书本出示各类三角形的定义: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 提问: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只说有一个角是直角而不说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只说有一个角是钝角而
不说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学生交流)
7. 用集合图表示分类结果。
1)出示一个椭圆。
提问:如果我们用这个圆表示三角形这个整体,你能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填写出每部分的名称?(2)学生思考后试一试,交流。
(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3)结合学生汇报板书出示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 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是否三个角都要看是什么角?
(只要看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就可以判断)
2. 第3题。
(1)学生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同桌检验。
3. 第4题。
(1)学生动手折一折。
(2)指名上前交流折法。
4. 第5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做。
(2)指名交流。
5. 第6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画一画。
(2)展示一份作业,交流画法。(右边的三角形画法不止一种。)
(3)提问:仔细观察,画出的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就是三角形的高。)
6. 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全班展示交流,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18页。
以上为《国殇》教学设计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国殇》教学设计》全文内容,如《《国殇》教学设计》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国殇》教学设计》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国殇》教学设计》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