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1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
以上为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五子棋的基本知识。
2、学习五子棋的基本阵法
3、培养学生下五子棋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五子棋材料
三、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棋盘和棋子,教师演示,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五子棋。
2、讲解棋盘的结构及如何构成五子的排列方法
3、理解基本规则:最先连成5个的为胜。
4、观看五子棋课件,让学生了解五子棋的一些基本的术语。
5、提问:什么是先手?什么是后手?什么是活三?跳三?跳四?死四?
6、讨论:怎样才能赢?
7、让学生互相练习下五子棋,教师给予具体指导。
8、分组选出下得好的.学生,让大家欣赏,并提出优点和不足。
9、学习五子棋的基本阵法。
出示图片,讲解五子棋的基本阵法:
斜三阵:斜三阵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开局之一,它的变形极多,变化十分有趣。(边讲解边课件演示)
一字长蛇阵:一字长蛇阵实际上是由斜三阵变化而来的。(边讲解边课件演示)
长勾阵:如图3所示,长勾阵形似一个勾形,它也是由斜三阵变化而来。(边讲解边课件演示)
8、组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9、评选小棋手。
以上为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用加法或者减法解决的问题。谁还记得什么是加法吗?减法呢?
预设:
学生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学生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出示:妈妈把一根绳子截成两段,一段长83厘米,另一段长59厘米。
教师:你能根据妈妈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预设:
学生1: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厘米?83+59=142(厘米)。
学生2:两根绳子相差多少厘米?83-59=24(厘米)。
3.教师:这两道都是整数加减法的题目,你能说说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预设:
学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学生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4.教师:同学们已经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记在心了,如果换成小数的加减法,你们还有办法解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般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小数加法
出示:
(1)教师:两位同学到书店买书,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
学生1: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求一共花了多少元?
学生2: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2)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先估一估买这两本书小丽要花多少元吗?
因为两本书的价钱都往小估了,所以小丽买书的钱会比10元多。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师:“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教师: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预设:
学生1:都是用加法解决,结果相同都是10.74元。
学生2:前两种方法是把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进行计算的,第三种方法是直接用小数进行计算的。
(5)教师:有的同学借助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将新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把问题解决了。有的同学是用小数进行竖式计算的。谁能来具体说说小数加法该如何计算呢?
预设:
学生: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6)教师: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6.45表示6个一,4个十分之一,5个百分之一;4.29表示4个一,2个十分之一,9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得到10个一。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7)教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预设:
学生: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单,并且所有小数加法都可以这样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小数减法
出示:《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1)教师:关于小数加法,同学都会计算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学生独立解决。
预设:
学生:
小数点对齐。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
(2)教师: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学生1:和小数加法相同,竖式计算时都要将小数点对齐;
学生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3)教师: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吗?
预设:
学生1: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即每一位都是在求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差。
学生2: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设计意图】将小数加法的笔算经验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中,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比较内化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07+4.895.64-1.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教师:两幅图中分别称出的质量是多少?
预设:
学生1:要想知道两幅图中分别称出的质量,我们需要先确定0千克的位置,以及每一个小格表示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学生2:左图一个杯子重0.35千克,右图杯子和水共重0.95千克。
教师:杯里有水多少千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们学过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95-0.35=0.60(千克),小数的末尾有“0”,我们将“0”去掉,小数的大小没有改变。
(2)教材第72页,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看图、读数据、思考与计算充分结合起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以上为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1、板书:机器人 师:同学们,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2.(板书:果园机器人)让我们来大胆地猜想一下果园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会干哪些活。
师:很好,你们对果园机器人已经有了一点点了解,这节课让我们仔细地去看看果园机器人,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初读,交流“有趣”
1、自由读课文,读到哪儿,你觉得特别有趣?划出来,仔细地读一读。
2、交流:师:果园机器人有趣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句子,相机说理由,齐读)
3、师:是啊,你们觉得是有趣,而对于果农们来说,就不仅仅是有趣了。出示句子:
⑴秋天到了,果农们高兴的是 ,发愁的是 。
⑵还好,有 来帮忙,他们能 。
⑶但是,果农们不太满意的是 。
(以上几点按照顺序出示,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说话,交流)
三、研读“充电机器人”句式
1、师:科学家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默读4——5小节,如果你就是吃水果充电的机器人,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2、学生默读、准备。
3、交流:果园机器人介绍会
大家好,我是个吃水果充电的果园机器人! 。
4、提高难度,用上以下句式:
有了……就……
只要……就……
5、补充资料:出示图片
6、果园机器人,你们太厉害了,你看,天空中的小鸟都在称赞你们嫩?想想他们会怎么说呢?它们会有什么问题要问果园机器人的呢?练
7、学生质疑,导向课外阅读。
8、你想发明怎样的机器人?
以上为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5
引导语:小朋友观察真用心。其实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我们学过的汉字,只要小朋友多留意我们身边的汉字,我们就可以很快和汉字交上朋友。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bpmf教学课件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3、bpmf。
2、学会声母b和韵母ɑ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词。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b、p、m、f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发那个法,认识汉字。
难点:
韵母带调拼音
课前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薄纸
教学媒体:
拼音卡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游戏:同学们,老师带你们去河边钓鱼好吗?钓着鱼的同学要当小老师,将鱼背后的声母和带调的单韵母带着大家读一读。(复习声母y、w和带调单韵母ā、á、ǎ、à)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声母b的读音
1、(出示挂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指导学生用“听广播”练习说话,初步感知b的发音。
3、教师范读。(出示字母)
4、学生用各种形式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声母p的`读音
1、(出示挂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指导学生用“泼水”练习说话,初步感知p的发音。
3、教师范读。(出示字母)
4、学生用各种形式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体会b、p发音的不同
1、师将纸放在口前发音,生仔细观察纸张抖动的情况,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3、bpmf》。
2、生将纸放在自己的嘴前试着发音,感觉手上的气流。
3、小结:b不送气,p送气。
(四)识记声母b、p的字形,指导书写
1、观察插图,四人小组讨论:①如何记住b、p的字形。②b、p的字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③编顺口溜帮助同学记住字形。
2、观察交流b、p在拼音格的位置。
3、教学新笔画:右半圆“)”,学生书空新笔画。
4、按笔顺指导书写。
三、学习b、p与ɑ拼读的方法
1、看图小姑娘在干什么?(将b推向ɑ成为bɑ)
教学拼音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老师带学生读
b-ɑ=bɑ
2、观察书上的四幅图,分别画着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再将声母和韵母拼成音节b-ā=bā,b-á=bá,b-ǎ=bǎ,b-à=bà。学生会读的站起来读,读对的当小老师,上台指着黑板的挂图和拼音教大家拼读。拼读一个音节组一个词。
3、练习拼读音节:p-ā=pā,p-á=pá,p-ǎ=pǎ,p-à=pà,先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拼读、组词,再进行大组交流。
四、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做声母和带调韵母找朋友的拼读游戏。
五、作业
1、抄写b和p两个声母并家听。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1、复习
1、开火车读ɑ的四个声调。
2、听音拿卡片,分辨b、p的读音。
2、学习新知
1、学习声母m的读音
(1)(出示插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指导用“摸”练习说话,并初步感知m的发音。
(3)教师范读。(出示字母)
(4)学生用各种形式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齐读)
2、学习声母f的读音。
(1)(出示插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指导用“摸”练习说话,并初步感知m的发音。
(3)教师范读。(出示字母)
(4)学生用各种形式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齐读)
3、识记声母m、f的字形,指导书写。
(1)怎么记住m和f的字形?细心的小朋友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互相讨论讨论。
(2)动动脑筋,想想办法,编顺口溜记住这两个声母的形。
(3)教学新笔画左弯竖、右弯竖。学生跟老师书空这两个笔画。
(4)观察m、f在拼音格中的位置。
(5)老师范写,学生唱笔顺书空,练习书写。
4、声母m、f和韵母ɑ的拼读的练习。
(1)声母m和f也想跟单韵母ɑ交个朋友,你们想不想帮帮它们?自己读一读m-ɑ=mɑ,f-ɑ=fɑ这两个音节,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2)游戏:请几个同学分别读m或f以及带调ɑ的卡片,一个读声母,一个读带调韵母ɑ,全班同学读音节。
3、巩固练习
做“摘果子”游戏,摘一个果子读一个音节,用这个音组一个词或说一句话。
4、作业
1、抄写m和f两个声母,并家听。
2、读课文。
以上为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
80+A=A+80
(48+36)+52=(48+52)+36
321+28+79+172=(321+79)+(28+172)
2、口算抢答比赛
12×5 25×4 35×2 125×8 45×4 25×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积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当两个数相乘等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再看这道题。 57×12+43×12
你还能快速算出结果吗? 要想快速算出结果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那就是“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分析:一组口算看似简单,其用意则不凡。前几题学生能很快说出得数,正在学生兴奋之时,出示57×12+43×12,学生都迟迟说不出或说不准,这样由“很快”突然到“很慢”,使学生产生了急于想知道得数的心理需要,就在这时,教师又故作玄虚地说:“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短短几句,又一次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二、探索新知
师:观察植树活动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
师: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1、例2、例3。)
1、学习例1。
1)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
预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25 25×4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100人)那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4)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5)归纳总结。
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预设2: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6)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7)其实,乘法交换律早就是我们的朋友了,还记得乘法口诀吗?生说一句乘法口诀,并根据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这里应用了什么?
2、学习例2.
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25组,每组要植树5棵,每棵树要浇水2桶。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预设1:我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预设2:我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同学们想好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2)师:你们计算的`结果是多少?(250桶。)
师:这两种列式的结果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写作:
(25×5)×2=25×(5×2)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3)师:从上面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预设: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是的,这就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件出示内容)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预设:(a×b)×c=a×(b×c)
4)思考: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乘),和(积)不变。
3、学习例3
现在我们解决第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一共有25组,每组里4个人挖坑种树,2个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
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预设1:我先求每组的人数,再求总人数。
预设2:我先求挖坑种树的人数,再求抬水浇树的人数,最后加起来。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师:同学们,你们的结果是多少?(150人。)
师:这两种列式的结果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写作:
(4+2)×25 = 4×25+2×2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3+2)×4 ○ 3×4+2×4
(5+10)×2 ○ 5×2+10×2
师: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请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小组讨论,全班总结。
预设: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
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是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件出示内容)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预设:(a+b)×c= a×c+ b×c或a×(b+c)=a×b+a×c
三、巩固联系,提升认识。
同学们,乘法的三个定律你觉得学得怎样?老师这儿有些练习题,你敢接受挑战吗?
1. 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25×7)×4=( × )×7
3×4×8×5=(3×4)×( × )
117×13+117×7=117×( + )
167×2+167×3+167×5=167×( + )
2、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 画“×”。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56×(19+28)=56×19+28 ( )
32×(8×2)=32×8+32×2 ( )
87×87+13×87=(87+13)×87 ( )
1+2×3=1+3×2 ( )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说?对同学有什么温馨提示?还有什么困惑?
以上为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7
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黄道婆教学课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ppt(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都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ppt: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ppt(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讨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ppt: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叫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出示ppt: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
(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ppt: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4)是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
(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
5.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6.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
生:手艺高超,教大家织物上绘画。
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
生:杰出的人才
7.资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
(2)出示ppt:
各种各样布的图
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ppt: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ppt: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
2.学生讨论发言
六、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以上为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三角形,研究内容与三角形的角有关。
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几种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呢?
2. 学生交流。
(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比直角大的是钝角,小的是锐角,如果用眼睛观察不能确定,也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还可以使用量角器测量。)
二、学习新课。
1.谈话:每个三角形都有几个角?这些角在三角形的内部,我们称之为三角形的内角。
出示:
谈话:这里有6个各式各样的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内角,看看它们各有几个锐角、直角和钝角,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2. 学生观察并填表。
例如:1号这个三角形有2个锐角、1个直角、0个钝角
提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后交流。
如:在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最多,至少2个;直角或钝角个数最多有1个,且不同时存在……)
3.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看看是三个内角各是什么角。
归纳: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另外一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直角、有的是钝角。
4.提问:想一想,这些三角形可以分成几类?怎样分?
(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交流。
归纳: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
谈话:每一类三角形有自己的名称。谁来猜猜看?(让学生试着说说)
小结:三角形按角的确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类。5. 提问:刚才例题中的三角形哪几个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你画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学生交流)
6.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学生交流。
(2)结合书本出示各类三角形的定义: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 提问: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只说有一个角是直角而不说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只说有一个角是钝角而
不说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学生交流)
7. 用集合图表示分类结果。
1)出示一个椭圆。
提问:如果我们用这个圆表示三角形这个整体,你能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填写出每部分的名称?(2)学生思考后试一试,交流。
(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3)结合学生汇报板书出示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 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是否三个角都要看是什么角?
(只要看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就可以判断)
2. 第3题。
(1)学生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同桌检验。
3. 第4题。
(1)学生动手折一折。
(2)指名上前交流折法。
4. 第5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做。
(2)指名交流。
5. 第6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画一画。
(2)展示一份作业,交流画法。(右边的三角形画法不止一种。)
(3)提问:仔细观察,画出的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就是三角形的高。)
6. 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全班展示交流,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18页。
以上为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全文内容,如《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苏武牧羊教学设计》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苏武牧羊教学设计》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