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开国大典,是指1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介绍
师:文天祥大家熟悉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1-2位学生介绍)
过渡: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过渡: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译诗解说内容
师:回顾一下,我们平常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字音、节奏、停顿、疏通、主旨
1、 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 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 生齐读诗歌
师:通过朗读我相信同学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学诗的方法。第一步:译诗解说内容。
师:先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一下?
(一生逐个解释。)
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请一生翻译)
师:接下来的难度稍微大了一点,老师要求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
(课件展示示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生小组合作翻译,试着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预设:1、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2、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3、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师:“译诗解说内容”的操作要点是什么呢?
生总结,师归纳课件展示: 1.释字,扩充。 2.解说诗意。 3.尽量押韵。
四 吟诵传情达意
过渡:译读之后我们对诗歌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第二步:吟诵传情达意,来了解诗歌的情感。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 (请一男生朗读)
2、师有感情地范读颔联。
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明确:语调低沉,语速要慢。(请1-2生朗读)
3、(师找学生读颈联。)
师: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明确:惶恐滩、零丁洋。
师: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
明确: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那还指什么?
预设:“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小结: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 (师请一名学生读。)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预设:誓死报国的精神、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血性精神
(师顺势板书:爱国情操、民族气节。)
师: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生再次齐读尾联。)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感。(一生读,全场掌声。)
小结: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师:怎样用“吟诵传情达意”呢?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课件展示。)
1.深刻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把握节奏。
师:根据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刚才的朗读提示,来自由吟诵这首诗!(生自读)
师:让我们听朗读录音,用心聆听诗人的爱国心曲。(播放朗读录音。)
五、评说深入赏析
过渡:这首诗不仅具有慷慨激昂爱国之情,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用评说深入赏析。
师:“用评说深入赏析”,就是给诗写诗句赏析,请看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
(课件展示。)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师:浏览一遍,然后思考,这些诗句赏析是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
生答师结:写诗句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写。
(课件展示。)1.诗意解析。 2.字词品味。 3.情感体会。 4.修辞手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任选角度,给《过零丁洋》这首诗写一句诗句赏析。
预设1:首联,仅用14个字,就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语言凝练概括。
2:颔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极有艺术感染力。
3:颈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对仗工整。
4: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震撼人心,感天动地。
六、抒情表达感受
师:《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请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课件展示。)
读“惶恐滩头说惶恐”,我读出了你对祖国的忧叹;读“零丁洋里叹零丁”,我读出了你的无奈孤苦。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以死殉国是对民族气节的最好诠释!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课件展示。)
1.引用经典。 2.用第二人称抒情。3.鲜明地表达个人情感。
师:请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抒写出你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预设: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读到了您的伟大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我读出了您坎坷的身世,读出了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您不愧是民族英雄!
师:同学们,这就是这首诗震憾人心的力量。我们来盘点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学诗方法。
(课件展示。)
学法总结:译诗解说内容吟诵传情达意 评说深入赏析 抒情表达感受
师:在情感上,我们受到了文天祥爱国情操的陶冶,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整理。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味经典,跟随朗读录音一起吟诵,结束今天的这节。
以上为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2
第一、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第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 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 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 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第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第四、指导书写生字
第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第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以上为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3
《千字文》教学设计【优质课】
第34、35则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画出一步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的百科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崔老师会背诵李白的《静夜思》(自己吟诵)
你会背哪位大诗人的诗呢?(指名回答)
2.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文诗,我们觉得这些古代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大诗人小时候是读什么书入门的吗?(千字文)
教师板书:千字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千字文。
3.回顾旧知:那请同学们把我们本册书学过的千字文读一次好吗?(学生齐读)
你们能背诵下来吗?(全班同学背诵)
二、民主导学
接下来我们先来第34则
(一)出示任务一:读准每一个字的音,做到字正腔圆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千字文》第34则。
1.指名3--4名同学读,教师及时指导纠正发音。
2.男女生读
3.古时候的文章讲究韵律美。既有押韵,有韵味 又蕴含着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们拍着小手来读读。
4.你还可以怎么读?(俩人对拍手等等)
5.我们还可以合着乐曲来读。
6.会背的同学我们可以背背。
(二)出示任务二:理解《千字文》第34则的意思。
策略:请你捕捉文中的点滴信息小组合作与大家交流,看谁捕捉的信息最最多。
1.请小组合作交流
2.以评选“小小猎手”的形式展示自学到的知识。
3.教师随机补充说明。
意思:达官贵族们带着高高的帽子,陪着皇家的车出游,车轮飞驰带动了帽子上的官缨飘扬。
子孙世代相守优厚的俸禄,生活奢侈豪富,乘肥壮的.马,穿轻巧而暖和的裘皮衣。
(三)当你学到这里结合我们刚才的理解你会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为什么他们子孙世代都能享受这丰厚的俸禄?)
出示投影(析论)
(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幸福的人生)
例举:啃老族、富二代、官二代
(四)总结学法。
(出示投影)自学方法指导:
1.对照拼音读一读。
2.参考注释看一看。
3.自己尝试讲一讲。
(五)学习35则。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学习35则,(出示投影)
1.读一读:出示投影请学生读准字音。(多种形式读)
2.参考注释看一看:小组内交流交流
3.自己尝试讲一讲:学生自由展示(出示投影)
4.这则千字文里还隐藏着2个故事。(出示投影)
5.总结:(出示投影--析论)
6.学了这则千字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两则千字文学完了,谁知道34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当时的社会现象),35则讲的是--2位了不起的人物。
教师总结:(出示投影--千字文的意义)《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2.我们一起来把两则千字文齐读一遍。(出示投影--2首千字文)
以上为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4
引导语:优秀作文教学课件哪里有?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游戏作文
教学目标:
1、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观察好习惯。
2、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并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
3、从片段描写入手,把片段描写写具体。
(点评:目标清楚,从培养学生好习惯入手,注重写作的指导,同时降低写作难度,着重指导片段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对作文易于接受。)
教学重点:1调动所有感官进行观察。
2理解游戏的道理,有所感悟。
教学难点:运用观察理解把文章写具体。有一定的深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游戏。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上课,可能是听课的老师太多了,我发现大家有些拘束,紧张,那放松一下,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二、游戏活动
1、做游戏当然要有游戏规则,大家一定要注意听老师说的游戏规则哟!请听清要求,并记在心里。(板书:听)
我们做的游戏名称叫做“画方圆”,请大家同时用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2、请一名学生上台来进行游戏表演。大家要注意看清他在游戏的过程中的动作、表情与神态。(板书:看)大家要认真观察。(如果完成,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他的问题,没按要求同时画)
请人简单说说你观察到该名同学游戏的细节。
3、他没有成功,在坐的有没有不服气,想挑战的啊??请男女生各一名上台来进行游戏比赛,看谁画的好,表现好的还有奖励哟。你们看也要认真的看,注意观察两位参赛选手比赛全过程。
采访:你们现在上台来心情如何,对自己能成功完成游戏有信心吗?(点评:老师及时给予点评并鼓励他们)
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谈谈游戏比赛失败后的简单感想。(点评:为后面学生作文做了铺垫,还有心理安慰)
4、我想班上肯定还有好多同学不服气,觉得自己可以完成。现在,我们全班一起在自己的位置上来做这个游戏好吗?(板书:玩)同样我给同学们准备了小奖品,,看谁画得最好。(点评:用小奖品进一步激趣)
5、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同座比赛,画完了可以相互交换作品。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评价。
6、游戏是做完了,但是老师的小奖品却还没送不出去,现在只有物归原主了。游戏比赛没得到奖品,但是大家在下面的活动中努力,你们同样有机会得到,大家加油啊!(点评:有幽默感)
三、游戏中我看到大家都很高兴,但也不免有些沮丧和失望。是不是?生答。
1、大家都非常努力,想把自己的方圆画好,但是大家有没有细致的思考自己为什么没能很好地完成游戏的\'要求呢?
大家认真看看自己的绘画作品,这是什么原因?这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呢?(板书:思)
2、请学生回答:(注:学生可能会有许多的答案,老师不能要求一致化,说出一定的道理就行,比如:一心不能二用等)
大家说得都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喜欢开动脑筋的聪明孩子。为什么我不把我们说的用作文的形式写下来呢?(游戏作文)
3、今天的游戏活动,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那么每人写的角度也就不同,首先请同学们考虑给作文命个什么题目好呢?
学生发言,可能有许多的题目,老师适当地引导,让学生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游戏。(游戏本身,游戏过程,游戏感悟等,参与游戏者可以从自己的心理等方面命题)新颖:一次失败的游戏经历;不按规矩,能成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心不能二用;快乐的游戏课等。(点评:老师的预设不错)
四、作文题目出来,那么怎么围绕自己的主题来“构思”写作文呢?(板书:构)
1、这就需要大家理清自己作文的思路:首先要确立作文的主题,再合理进行选材,确定文章结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清主次,抓住侧重点进行详细的叙述。
这次作文是开放的,大家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写成应用文(书信,游戏简介),还可以用儿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2、下面请大家认真构思,然后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点评:突出了开放性思维)
3、请学生说说自己选择的内容,打算怎么写。
可以抓住一个场面;可抓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情;可以抓自己心理变化;可以抓游戏给你的感悟。(师注意点拨)
五、心动不如行动,有这么多想说的,赶快用自己的神笔把你想说的写出来,画下来吧。大家在写的过程中只需要抓你们感兴趣的片段来写,写出简短的感悟。
(板书:写)
1、可以写提纲,可以写一个场面,还可以写心理的变化等。
2、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看学生的作文情况,记下典型的不同类型学生)
在其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还要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要怕作文。(点评:运用了心理辅导)
六、刚才我看了同学们写的情况,同学们都很认真,而且我感觉大家也没有原来那么怕作文了,下面大家把自己的作文读给自己听,读给同座同学听吧!(板书:读)
我还想请几个同学大胆起来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其余的同学注意听,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指名朗读自己的作文。(师听学生作文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师注意评价语言:你对游戏的过程记叙得很清楚,但是没抓住细节和重点。
你的想法很大胆,很有新意,说明你很喜欢动脑筋。
你说得这么好,如果你刚才不举手,你不是就失去了一次很好展现自己的机会了吗?
说得不错,能根据游戏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你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观察很仔细,你真是个信心的孩子。(点评:又一次运用了心理辅导)
七、同学们写了片段,但是不够完善,还需要修改,下节课我们继续把不合理、不具体的地方进行修改再誊写。
小结:今天的作文课上我看到了同学们童贞的笑容,大家在游戏作文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其实作文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勤于思考,把自己听见的、看见的、想到的进行合理的整理,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就行了。
只要我们努力,坚持,我想大家也都会喜欢上作文的。
以上为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由说到写,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2、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生动具体的把文学作品的内容写出来。
2、对作家生活与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交谈中有所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进行能说会写三:我喜欢----的----板书
二、明确目标
自读提示,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三、指导写作
1.内容要充实,要具体地写。
2.表达的情感要真实,做到情真意切。
在写作文时,应该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文章才会感人
四、交流想法
谁来说一说你最想写位哪文学家的什么作品?
(1)探讨某一部作品的内容。
(2)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神态、动作)
五、起草草稿
六、交流评价
例文:我喜欢安徒生的《丑小鸭》
安徒生是一位伟大的童话作家。这个“长不大的孩子”,用孩子的口吻把他独特的经历和自觉的感受透过孩子的眼睛和心灵记录下来。他成了公认的“现代童话之父。”
我读了安徒生的童话,能感受到童话里的很深刻的涵义:一些无奈的`批判,一些美好的畅想,一些表达,一些寄托。作家从心所欲的写作,用童话的形式来反映现实。我喜欢阅读他写的《丑小鸭》,愿意沉溺于文本所表现的描写丰富离奇,叙述平静美好的故事里。
《丑小鸭》的开头一段的描写:乡下真是非常美丽。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金黄色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子在散步,噜嗦地讲着埃及话,这是它从妈妈那得到的一种语言。田野和牧场的周围有些大森林,森林里有些很深的池塘。的确,乡间是非常美的,太阳光正照着一幢老式的房子,它周围流着几条很深的小溪,从墙角那儿一直到水里,全盖满了牛莒的大叶子。这是一幅色彩明丽,朴素悠闲的乡村风景画。这里的美景是多么美,这个乡下多么宁静,这是个幸福的地方。读者甚至能联想谁会和鹳鸟生活在一起,并和它们噜嗦埃及话。
这就是诗中所含的意蕴,也正是安徒生魅力的所在,安徒生把诗溶入到他所要描写的东西中,使人产生一种仿佛置身其中,并不自觉地感受到他童话所散发的幸福的感觉。这样的写法是安徒生性情的一个表现,同时也吻合儿童的心理,并能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审美引导。
第二课时
一、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回顾习作要求
2.小组评改。
3.班级交流。
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4.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
6.学生互改作文。
二、抄写到作文本上。
三、赏析习作。
1、选几篇好的习作赏析。
2、指名读习作。
3、欣赏好的写法、词句、片段。
四、点评。
五、不满意自己作文的学生可再修改
以上为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6
3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 二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 1 )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 2 )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 3 )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以上为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7
凡卡教学的开展有利于使学生们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凡卡优秀教学课件,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凡卡教学设计 - 燕子 - zhuyan111111111 的博客
3.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凡卡教学设计 - 燕子 - zhuyan111111111 的博客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以上为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8
用模型解释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
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
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以上为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9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反动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xx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 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 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 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神态。
④ 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 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 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 “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 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 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 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 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悄悄地告诉你,下一个单元就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在那里你将会读到更多更好的诗歌,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 诵读这首诗。
2、 搜集鲁迅的名言。
3、 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以上为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全文内容,如《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课件ppt》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