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时间:2023-05-04

  导语:“认识小数”是一节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大多数孩子还是能理解接受,郑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生出示商品标价牌交流价格。师在黑板上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移动黑板上的标价牌把这些数分成两类。

  3、引入课题:右边这组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注意整数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这此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生先看书,再跟小组同学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

  5、学生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以上为《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2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看《西游记》吗?老师也爱看。《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一路跋山涉水,降妖除怪,经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僧和悟空为什么哈哈大笑吗?

  生:学生各抒己见。

  师:为什么0.1米、0.10米和0.100米一样长呢?你们能验证出来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以上为《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初步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2、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学前准备:小黑板(教学目标, 自学指导,总结规律)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1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循环小数”。

  二、出示目标(1分钟)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初步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二)齐读学习目标。

  (三)师: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得靠大家自学。你们有信心学好吗?

  三、自学指导(2分钟)

  (一)过渡语:下面,请打开课本第27页例8。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看课本第27页例8,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2、教材P27页的例8。

  (1)四人为一小组把400÷75进行竖式计算。

  (2)通过计算这道竖式有什么特点?

  四、先学(9分钟)

  过渡语:自学时,比哪组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下面,自学竞赛开始,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一)看一看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

  (二)做一做(第28页上面的想一想,找2人板演)。

  提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并把字写规范。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发现错板书于黑板上对应的位置。

  五、后教(12分钟)

  (一)更正。

  师: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举手。(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二)讨论。(指名汇报)

  通过计算这道竖式有什么特点?

  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第一文库网。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提示: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次自学指导(2分钟)

  (一)过渡语:下面,请打开课本第27页。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看课本第27页例9,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2、教材P27页的例9。28÷18 78.8÷11

  (1)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 观察28÷18 78.8÷11,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3)循环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4)循环小数的写法和读法。

  (5)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第二次先学(4分钟)

  过渡语:自学时,比那组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下面,自学竞赛开始,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一)看一看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

  第二次后教(6分钟)

  (一)讨论。(指名汇报)

  28÷18 78.8÷11,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相同点:总也除不尽。

  不同点:前一道题商中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而后一道题,商中不只一个数字重复出现。

  循环小数的意义是什么?见课本第28页带学生勾画。

  (4)循环小数的写法和读法。

  5.333还可以写作5.3,读作五点三,三的循环。

  (5)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1、有限小数: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如:0.9375 52.52 0.375

  2、无限小数: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作无限小数。如:3.1415926 0.2142857142857

  想一想:循环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有什么区分?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1、上黑板的同学他们错在哪里 ,帮他们更正。

  2、下列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是循环小数的用简便计法来表示。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52.52 52.52525…

  3、总结:循环小数与无限小数有什么区分?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3、家庭作业:练习五30页的第1~2题。

  以上为《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你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呢?

  2、能将这些物品的价格用小数表示吗?(例题中食品的价格先用元角的形式写出来)

  3、一位同学用他的数学日记向我们讲述了他一天中遇到的小数问题,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开始今天地学习好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减法

  1、日记:5月21日,晴。昨天数学课学习了小数,老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小数。今天一大早我就在家门口的早点店看到了它们,正好还没吃早饭呢,我想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吧,要用( )元呢?我还想给妈妈买碗面条,一碗面条比一碗馄饨贵( )元呢?

  2、日记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师板书算式)请你和同桌商量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汇报两题的思考过程)

  3、这两道题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在草稿纸上试一试。(指名板书)

  4、(先问加法是怎么算的,介绍完后再问)为什么这样对齐呢?为什么5和7相加?为什么得数中要有小数点?它应该写在哪呢?看着自己的竖式互相再说一遍计算过程。

  5、(请同学介绍减法的计算方法)竖式中时怎样对齐的?4不够减8怎么办?得数中为什么要写0和小数点呢?0有什么作用?看着自己的竖式再说说计算过程?

  6、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试一试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你都会了吗?完成几道试一试。(第一题)一边做一边想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

  2、小结:列竖式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先计算小数部分,再计算整数部分。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

  3、你能任选出两种食品,先求出他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吗?(写在书上)

  4、汇报结果。怎样才能没有遗漏的将每种组合都写出来呢?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一)习题三

  1、日记:盼了一天终于盼来了下午的科学课,课上老师让我们测量池塘的水深,这里居然也有小数的问题呢?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知道了水深( )米。

  2、他们是怎么测量的,你看懂了吗?(请一位同学演示一下)要求水深多少米,怎样解决呢?

  (二)习题四

  1、日记: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花店,突然想起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买一支玫瑰花和一支康乃馨送给妈妈,给她一个惊喜。可我只带了3元钱,够买吗?

  2、怎么才能知道3元够不够呢?(学生计算)

  3、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加法或者减法问题吗?请你先在心里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解答在本子上,解答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让同桌帮你检查。

  4、根据他的算式你能猜出他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

  四、总结回顾

  1、日记:原来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地方还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观察一定还会发现许多与小数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又学了哪些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呢?今天回去你也可以试着写写数学日记,找找生活中的小数,和他比比谁写得好。

  2、最后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起来,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起来,如果等于1就都起来。

  

  以上为《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5

》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

  以上为《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6

  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认识梯形中班教学课件,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认识梯形(中班)活动名称:认识梯形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活动准备:教具:不同形状的梯形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学具:幼儿两张大小不同的梯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图形分类。

  出示大小、形状各异的长方形、梯形若干,提问:“谁会把一样的图形放在一起?”请一位幼儿操作。“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2、认识梯形。

  出示梯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长方形有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梯形上面边短,下面边长;上面的两条边平平的,不一样长,有四个角,不一样大。“

  3、引导幼儿观察直角梯形、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吗?”“那一个图形是梯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是梯形的?”(它上下两边平平的,不一样长,四个角不一样大)

  一、小组活动

  第一组:变梯形。

  “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们变成梯形。”

  第二组:给梯形涂色。

  “看看图中都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梯形都涂上颜色。”

  第三组:按序填空格。

  “看清空格前后各有几个点子,想想空格中应该画几个点子。”

  重点指导第一组的活动。

  3、活动评价:重点请个别幼儿演示是怎样变梯形的.,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方法。

  活动名称:认识椭圆形

  活动目标:认识椭圆形,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教具:圆形、椭圆形各一个,纸条一根。

  学具:人手同等大小的圆形、椭圆形各一个,纸条一根 (与圆形的直径等长);第一、二组,给椭圆形涂色;第三、四组,给最多的圆点打“*”第五、六组:看符号填圆点。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认识椭圆形。

  出示椭圆形,“它是不是圆形呢?”(不是)“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不是圆形的呢?”“我们一起来比一比。”(引导幼儿将前面的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证实椭圆形比圆形长。)“那么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呢?”(椭圆形)“椭圆形除了比圆形长以外,还有哪里和圆形不一样呢?”(引导幼儿先将圆形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并用纸条测量两次的折印,验证圆形两条折印一样长;然后再引导幼儿将椭圆形上下对折,再次测量折印,验证椭圆形的折印不一样长。

  2、小结椭圆形的特征。

  “椭圆形两头比圆形长,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出来的折印不一样长。”

  3、说出日常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你在家里、幼儿园里还看到哪些东西像椭圆形?”

  二、小组活动。

  1、第一、二组,给椭圆形涂色。

  “把椭圆形找出来涂上同一种颜色。”

  2、第三、四组,给最多的点子打“*”

  3、第五、六组,看符号填圆点 。

  三、活动评价。展示个别幼儿给椭圆形涂色的作业。

  以上为《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 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 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声声慢》的原文阅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的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以上为《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8

  古筝教学课件怎样设计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信息,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古筝,知道它的历史,了解古筝各部分名称

  2、认识民族乐器的基本音阶,能初步会唱五声音阶

  3、了解古筝的音域、定弦

  4、古筝的弹奏姿势和基本手型

  教学重点:古筝的弹奏姿势和基本手型

  教学难点:古筝的音域和定弦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教师弹奏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把学生带入古筝课堂

  向学生提问:听了《渔舟唱晚》,觉得古筝的音色和别的\'乐器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古筝吧!)

  (二)认识古筝

  1、讲古筝的历史,为什么叫古筝

  2、介绍古筝的各个部分

  (三)音乐的音高

  1、在黑板上写出音乐的七个基本音级1234567,分别唱什么呀?do re mi fa sol la si

  2、让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唱一唱这七个基本音级 ,然后告知古筝是五声音阶,在现有古筝定弦上是没有4、7两个音的。

  3、 学唱,认识五声音阶

  (四)了解古筝的音域、定弦

  1、首先让小朋友自己数一数古筝一共有多少根弦(数出来以后对小朋友进行表扬和肯定)

  2、讲解古筝的定弦

  弦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音高 D3 B2 A2 #f2 E2 D2 b1 a1 #f1 e1 d1 b a #f e d B A #F E D

  简谱 1 6 5 3 2 1 6 5 3 2 1 6 5 3 2 1 6 5 3 2 1

  分组倍高音区 高音区 中音区低音区倍低音区

  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可以让学生来考老师,然后比一比,看谁音听得准,看谁弦找得快

  (五)古筝的弹奏姿势和手型

  1、讲解正确的姿势和手型,举例说明容易出现的错误姿势

  2、学生模仿练习

  因古筝的弹奏姿势和手型是学习古筝的基础,如果开始不注意养成错误的习惯,将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把这一学习点作为本节课甚至以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布置作业:听唱五声音阶,熟悉古筝的弦位,练习正确的坐姿和手型

  课堂小结:本节课因为是学生的第一节课,所以内容不能太多,以学生欣赏为主。

  以上为《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身、扬、挂、妈、安、张、城”7个生字,会读“灯笼、联、服、楼”5个生字。学会弓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借助诗歌中的描述的事物,了解中国红的象征意义,通过感受中国红的无处不在,体会中国人对红的喜爱。

  4、通过朗读、背诵,内化语言,仿说“中国红”。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背诵

  难点:通过朗读、背诵诗歌,体会文章中流露出的民族自豪感。

  准备:课件(代表性建筑照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扬、挂、妈、张、城”5个生字,会读“灯笼、联、服、楼”5个生字。学会弓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借助诗歌中的描述的事物,了解中国红的象征意义,通过感受中国红的无处不在,体会中国人对红的喜爱。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背诵

  难点:通过朗读诗歌,初步体会文章中流露出的民族自豪感。

  准备:课件(代表性建筑照片、)

  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出示“红”,给红组个词,或者说说你想到的事物。

  2、出示“中国红”,看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想问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是中国红。

  2、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语,试着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出示生字、词语,指名做小老师领读并说说需要注意的读音,强调前后鼻音。

  4、再读课文,标出关于中国红的事物,在图中找一找,试着把特点读出来。

  5、指名朗读交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课中休息:欣赏有中国红特色的图片:中国结、中国馆、中式婚礼礼服、双喜等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扬、挂、城、妈、张”并认读,自由观察字的.特点。

  2、交流结构上的共同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指导“扬”①指导观察方法:比宽窄、比高矮、比比哪些笔画对齐。②指导横折折折钩写法:头小小,脖子长,背部宽宽向里弯。③范写描红

  4、简单指导“挂、妈”写法,描红后评议、表扬。

  5、指导“张”学习弓字旁。强调第四笔笔顺为撇。

  6、简单指导“城”,描红临写。

  五、作业

  1、观察搜集像课文中有中国红的事物。

  2、向父母或爷爷奶奶请教:他们喜欢红色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身、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借助诗歌中的描述的事物,了解中国红的象征意义,通过感受中国红的无处不在,体会中国人对红的喜爱。

  4、通过朗读、背诵,内化语言,仿说“中国红”。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背诵

  难点:通过朗读、背诵诗歌,体会文章中流露出的民族自豪感。

  准备:课件(代表性建筑照片、)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板题读题

  2、 这些词语大家还认识它们吗?谁来读一读

  太阳 东方升起的太阳

  花儿 春天开放的花儿

  衣服 妈妈身上的衣服

  国旗 迎风飘扬的国旗

  城楼 天安门的城楼

  灯笼 高高挂起的灯笼

  春联 家家门上的春联

  笑脸 我们的一张张笑脸

  3、 先横着读,再竖着读,然后朗读全文。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 竖着读词语,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吗?

  指名交流:①都是红的。出示:

  太阳是红色的

  花儿是红色的

  衣服是红色的

  国旗也是红色的

  城楼是红色的

  灯笼是红色的

  春联是红色的

  笑脸也是红色的

  (你能把这些红色的东西读好吗?读好“XX是红色的”注意节奏和停顿)

  ②都是在课文的图中可以找到的。(是啊,这些词语都是具有红色的特点,它们都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选择一种或者两种你喜欢的说一说吧。如:太阳感觉温暖……指导朗读: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吗?指导有感情朗读。)

  2、 多种形式练读记忆。

  过渡:这样读,其实也是一首诗。写出了哪些是我们的中国红,让我们感觉温暖又热闹。但课文还多了什么呢?

  1、 出示课文内容,读一读,比一比。

  2、 指导比较第一句:

  太阳是红色的。

  东方升起的太阳是红色的。

  ① 读一读,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② 多出来的词语让我们感觉到太阳更红了,原来是为了打扮太阳,让太阳更红的呀,你能加上动作,读好这一句吗?

  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④ 出示第一小节,再读其他几句,你有什么发现?

  ⑤ 小结:加上了打扮它们的词语,就变得更漂亮了。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

  ⑥ 随文识字:学习“身”:出示文字演变图,说说身的组成并扩词。

  3、 出示第二小节,指导朗读

  过渡:这一小节和第一小节一样,写出了中国红的事物。但是,它们更有中国的特点哦,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呢?

  ① 自由读,找一找,想一想

  ② 出示图片,结合图片,读好天安门和灯笼。随文识字,学习“安”

  ③ 简介春联,出示欣赏。

  ④ 小结:这么多红红的美丽事物,都是我们中国才有的哟,你觉得该怎样读?

  ⑤ 指名读,读出骄傲、自豪的感觉。

  ⑥ 读好最后一句:大家都知道了书上小朋友心里的想法了,一起把最后一句读好吧。

  4、 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三、拓展延伸,学习表达

  1、昨天的课后作业,老师请大家回家采访了你的家人,谁来说说?

  2、是啊,红色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了,简直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看到了红色,就像看到了中国。因为它代表着喜庆、美好、温暖和团圆。许多时候和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红色,比如(欣赏幻灯片)

  3、你能像作者一样,说说自己喜欢的什么是红色的吗?

  ( )的红包是红色的

  ( )是红色的

  4指名说,小组说一说,组成一首小诗,到前面背一背。

  四 指导写字

  指导写好“身、安”两个字


  以上为《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10

  1、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的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

  3、教具、学具准备:44页游乐场情景放大图,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20-30根小棒。

  4.教学过程:

  步骤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1、口算

  30+50 70-30 40+6 78-8 20+45 4+3+2 2+2+2 3+3+3+3

  2. 2+2+2 4+3+2 3+3+3有几个加数?加数相同?

  2.准备

  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提出小朋友到公园见过哪些活动?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画面上,启发引导:这列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人?

  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想摆什么,就摆什么。摆好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把算式写出来。让各组把每个加数相同的`等式写在纸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等式,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说明:算几个同数相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方法:乘步骤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解决问题。

  3.新课

  摆图形游戏。

  交流。

  学习乘法。

  尝试。

  4.练习

  5.总结 法。

  举例:3+3+3+3+3+3=18

  6×3=18

  告诉学生乘号的写法,把乘法算式写完整,告诉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同时让学生知道算式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 让学生尝试将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交流

  练习、总结。

  教学反思

  以上为《认识小数》教学课件 篇10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认识小数》教学课件》全文内容,如《《认识小数》教学课件》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认识小数》教学课件》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认识小数》教学课件》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