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

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

时间:2023-05-06

  社会信息化正向我们快步走来,信息化将广泛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在各种社会经济信息中,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文案写作需求,对于《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不熟悉、不知如何下手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是怎么写的吧。

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 篇1

的对话部分,理解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1.)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呢?

  生:傲慢

  板书:傲慢

  师: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读。)

  (2.)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出示课件2:

  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轻蔑

  板书:轻蔑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神态读一读好吗?

  学生用轻蔑的神态练读。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神态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2)

  (3.)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

  (学生找出句子“住嘴…………在这里”)

  出示对话3“住嘴…………在这里”。

  师: 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读对话3,然后回答。

  生读铁罐的对话,然后回答。

  板书:恼怒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请大家找出表现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

  学生找出句子“和你在一起……碰成碎片。”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狂妄自大的语气

  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谦虚、大度、礼貌……(板书:谦虚、大度)

  师:分别找出表现陶罐谦虚、大度的句子,并读一读,体会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出示课件5:“我确实不敢碰你……再说……”“何必这样说呢?……有什么可吵的呢?”

  生读陶罐的话,教师相机引导。

  四、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以上为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一个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绮丽”“绚丽”殷红“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词句。

  2.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奂美仑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3,以课文为导引,能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

  4,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奂美仑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以课文为导引,能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

  突破方法:由课文落日幻觉的原理,引申到曾学过的诗文,辩证地看问题,再引申到身边的事物,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学生利用所学,自然地逐步深入地探索未知,收获成功。

  【教学方法】

  1.阅读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2.质疑释疑法:师生通过共同质疑释疑,探讨和解决问题。

  3.问题谈论法: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个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伴着一幅幅夕阳美景图,教师深情朗诵:在夕阳的余晖里,凄婉的楚地音乐响起,霸王仰起头颅,拔剑自刎,殷红的血染尽最后一丝惆怅;在落日的寂寥中,倾国倾城的王昭君粉泪盈盈一步三回地走向陌生的蛮夷之地,凄厉的风撕扯着离别的心;在如血的残阳中,剑客荆轲胆气如虹仰天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自古以来,夕阳,总是为悲壮的故事涂抹着悲情的色彩,让人叹惋,让人感伤。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如此美丽的夕阳,竟然是我们眼睛一厢情愿的幻觉。下面,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夕阳,走进关于幻觉的诠释。(附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认真默读,标出自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并总结初读的收获或提出疑问。

  交流反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1).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吟咏(yín) 绮丽(qǐ) 殷红(yān) 坠落(zhuì) 镶(xiāng) 绚丽(xuàn)衰减(shuāi)尘埃(āi)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①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②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③殷红:带黑的红色。

  ④变化多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多种多样新的情况。多端,多种多样。

  ⑤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见第160页注释②)

  ⑥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见第160页注释②)

  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见第160页注释③)

  ⑧绚丽:颜色美丽。

  ⑨衰减:减弱,减退。(见第162页注释①)

  2.简要反馈自读之后的感受,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多媒体展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及图片。你觉得这个诗句有没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那么这句诗要不要改?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点评:应该是长河落日“扁”,是光线的折射原理造成的。不需要改正。诗毕竟是诗,何况王维当年也不一定能认识到。但是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有探索精神,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科学解释。再不能把遗憾留给明天了,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学生交流后回答: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3.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幻觉”?现在能用所学进行解释吗?

  如:站在姚明的身边,1.80米的人都成了小朋友了。

  4.教师小结: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探索之路就是这样一种艰辛又快乐的生活。同学们,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吧,让我们在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在探索中享受真理的幸福!

  四、精读课文,评析语言

  1.本文是一篇地道的事理说明文,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所以语言上既要准确严密,又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语言谈一谈。

  (1)通俗性。作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如:①第四段:“阳光中的短光波……要比长光波——红色光强10倍以上。”②“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③第七段:“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

  (2)准确性。①第四段:“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中的“以上”,能不能去掉?(不能去掉。去掉后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②“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中的“一般来讲”,能不能去掉?(“一般来讲”,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生动性。如第一段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2.教师讲解: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

  (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①句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之情。)

  (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这种美景的依恋。)

  小结:让句子生动起来的方法:①多用修辞;②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③多用描写性语句。

  五、联系生活,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第二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奂美仑,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不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 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

  ——黄秋

  六、作业设计

  《两小儿辩日》里除了告诉我们一个太阳的大小问题,还有一个凉暖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幻觉。请写一段话来说明它。

  以上为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称一称。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

  师:“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很重。

  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苹果。

  师: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

  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

  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克和g。

  (2)掂一掂。

  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

  生1:我的铅笔头。

  生2:一片药。

  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克。

  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

  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

  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

  此外,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2.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要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学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明确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组内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这就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整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搭设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才有机会去表现;才会感觉学习很轻松,思维得到了解放,也有胆量设疑、有信心回答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

  3.适时的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学生因为扣子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执时,教师及时地鼓励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这个讨论原来是设计在最后讨论的,在这里教师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设计)。学生在讨论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应该及时总结,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案例点评〗

  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这节课是成功的。

  从教学设计看,教师能够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自制的两个相同的小盒子让学生猜轻重等。另外,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始终处于极为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有序地合作交流,自主地思考探究。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有关轻重方面的知识,在掂、称、估、找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以上为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魅力。

  难点:理解第六自然段,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板书“魅力”,指名读。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课文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有魅力?

  二、自由读全文:

  读后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摘出重点句:

  通过读书,你认为没有魅力的语言是哪一句?(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

  有魅力的语言又是哪一句?(用红笔在其上方补充“春天到了,可是”)

  四、默读课文:

  1、从哪看出这句话没有魅力?(读好第1-3自然段)

  自读、画批,读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

  (1)抓住“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等词语体会。

  (2)从老人的神态、语言去体会。

  (3)从老人收入的情况去体会。

  2、从哪看出添上几个字以后就变成了有魅力的语言?(读好第4、5自然段)

  引导学生从老人神态的变化、收入的变化去体会。

  师过渡:还是这条繁华的巴黎大街,还是这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前后却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这里我们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去探究呢?(引导学生提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教师勾画板书。(用木牌形状把这句话框起来)

  学生齐读板书: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教师读。(读出感情,给学生以示范。)

  学生再读。

  五、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边演播描绘春天美景的课件,边深情地说:的确,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这一切多美呀,多么令人陶醉呀!可是,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却是一片添黑(屏幕随之变黑)

  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试背。

  师小结:改动后的这句,使人从无动于衷(板书)到纷纷相助(板书),这句话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能——打动人心(板书)。

  六、语言实践活动。

  出示课后的三幅图,用有魅力的语言给图配上警示语。

  给出空白的一句,让学生写自己选定的内容。

  要求:能够打动人心,以情感人。

  写好后,全班交流。

  七、全文小结:

  诗人让?彼浩勒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帮助了一个盲老人,同学们,你们看,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呀,学好它,能够让我们获得很多幸福。

  以上为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全文内容,如《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大家都来参与教学课件ppt》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