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正比例优秀课件

正比例优秀课件

时间:2023-05-07

  如今信息化社会里,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正比例优秀课件文案写作需求,对于《正比例优秀课件》不熟悉、不懂如何下手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正比例优秀课件》是怎么写的吧。

正比例优秀课件 篇1

的一个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对这个内容是有个初步的接触。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

  以上为正比例优秀课件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正比例优秀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构造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生活中测量距离问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书写。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读题能力; 2.辨别运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已知”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热身

  找出下列图案中有哪些全等形?有几种全等三角形?分组活动,找出相应图形并说明道理。

  注:1、老师提问全等形的类别,学生讨论回答。

  2、进一步提问有哪几种全等三角形,每种各有几个。

  活动二、情境创设

  某地质勘测队要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A、B的距离(如图所示),可先在AB的垂线AF上取两点C、D,使AC=CD,再过D作AD的垂线DE,使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时DE的长就是AB的长。请你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解析:由题意知,AB⊥AD,DE⊥AD,所以∠BAC=

  ∠EDC=90?.

  在△BAC和△EDC中,

  所以△BAC≌△EDC(ASA)。

  所以AB=DE.

  注:1、一学生读题,其他学生思考。

  2、分组讨论,学生把答案书写在学案上。

  3、教师点评订正答案。

  活动三、变式探索

  如图,河边有一条笔直的公路l,公路两侧是平坦的草地。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要求测量河对岸B点到公路的距离,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要求:

  (1)列出你测量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2)画出测量的示意图,写出测量的步骤;

  (3)用字母表示测得的数据,求出B点到公路的距离。

  解析:方法一:用活动二的方法。

  方法二:(1)测角器、尺子;

  (2)测量示意图见图;

  测量步骤:

  ①在公路上取一点A,用测角器测得∠A=90?;

  ②在公路上取一点C,用尺子测出AC的长,记为m米;

  ③用测角器测得∠ACB= ;

  ④在公路的下方过点C作射线CM,使∠ACM=∠ACB = ,交BA的延长线于点D;

  ⑤用尺子测出AD的长,记为n米。

  (3)由测量步骤知,

  在△BAC和△DAC中,

  所以△BAC≌△DAC(ASA)。

  所以AB=AC.

  因此B点到公路的`距离为n米。

  注: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教师深入小组指导。

  3、教师引导一题多解,老师点评方法一、方法二,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四、课堂演练

  1、 在墙上有一个很大的圆形设计图,O是圆心,A,B在圆周上,现要想测量AB的距离,但墙很高,又没有梯子,不能直接测量。如果给你一根超过直径的竹竿和一把卷尺,你能测量AB间的距离吗? 画出设计图并写出步骤,解释其中的道理。

  注: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条件,并如何转化构造全等三角形,教师板书示意图。

  2、学生完成方案设计。

  活动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注:个别学生回答,鼓励赞美学生说出真实的体会。

  2、构造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一般步骤:

  (1)审题:理解题意,根据测量条件与测量目标,选择最佳的测量方案。

  (2)建模:确定关键的点、线和角,画出示意图。 建立三角形全等的数学模型。 利用三角形全等可以把实际问题里的未知线段转化为已知线段。

  (3)测量:测量已知线段的长(求数学模型的解) 。

  (4)结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得出实际问题中两点间的距离 (求实际问题的解) 。

  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活动八、作业布置

  现有测量工具(皮尺、测角仪或量角器、标杆)可供选用,如何构造三角形全等,来测量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就实践情况,写一份测量报告。

  注:学生课外完成,并要求上交批改点评。

  以上为正比例优秀课件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正比例优秀课件 篇3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纹样与生活教学课件,欢迎阅读。

  【案例背景】

  20××年10月8日,县教师发展中心发布了一则关于举行20××年中小学综合学科团队赛课的通知。根据文件要求,我们以学区为单位组建了一支5人团队,并且通过第十周的第一次团队教研会议确定了本次赛课的课题为《生活中的纹样》。

  本课选自浙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十三册第四单元。本课在教学资源安排上通过日常生活切入,列举家居、服装、瓷器、工艺品等物品上的纹样,引导学生对周围物品的关注,思考纹样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领会纹样的结构形式。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动物纹样”导入——范作赏析中领会单独纹样、适合纹样、的特点和要求——单独纹样、适合纹样的创意——展示评价中认知——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等等。根据教参中这一要求,我们该如何整合课内外的内容,使之成为既不花俏又要生动的一节课呢?这一问题就要在我们不断的磨课中去解决,为此,我们一次次上课、听课、评课;一次次修改;从第十一周开始总共上了五次试教课与一节展示课。回顾整个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仅是对上课教师的一种挑战,更是对整个团队综合素质的一次大检验。

  【案例描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完成一节即不花俏又要生动的课,它离不开要有好的教学导入。就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也就是说教师在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能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氛围,勾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见,一节课的成败,导课这一教学环节起着关键性作用。

  本人就本次团队赛课的课堂教学导入部分进行描述:

  第一次磨课

  11月29日,我们在水头一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徐老师此次的导入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展示虎、豹、斑马三种动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2. 发现它们身上都有漂亮的纹样。再由此引到这些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

  使用虎纹、豹纹、斑马纹的纹样,从中感受纹样特有的魅力,所产生的别样美感。从而引入课题《生活中的纹样》

  (二)欣赏图片,分析技法

  1. 提问:在我们都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用纹样来装饰的?

  生:... ...

  2. 欣赏生活中的装饰纹样,感悟纹样的魅力。

  现代生活有纹样,古代生活也有纹样。(课件展示古代、现代纹样图片,从衣食住行方面分析)

  3. 教师总结纹样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有了纹样的装饰使得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

  4. 引出纹样的概念:纹样也称花纹,纹饰,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段……

  这堂课, 徐老师的教学导入共花了11分钟,反复从衣食住行方面讲纹样. 所以,学生听的很乏味,课堂气氛也低沉.同时也影响到她自己上课的激情.

  课后,根据徐老师的教学导入我们进行了讨论,得出的结论如下:

  一、 时间过长。

  (正常的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导入时间过长,就会显得先宾夺主,不仅会使课堂导入显得庸俗繁杂,而且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

  二、 内容繁多

  (导入要有概括性忌讳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没有主次,内容繁多,应做到内容简练,语言精练。)

  整合了大家的综合意见后,徐老师进行了二度教学设计。

  第二次磨课

  12月5日,在凤卧中学进行第二次磨课。徐老师对此次教学导入进行了调整: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展示虎、豹、斑马、奶牛四种动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学生:发现它们身上都有漂亮的纹样。

  教师:在生活中有见过这些纹样装饰的物品吗?

  再由此引到这些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引入课题《生活中的纹样》

  (二)欣赏图片,分析技法

  1. 提问:什么是纹样?引出纹样的概念:纹样也称花纹,纹饰,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段。

  从衣食住行方面简单讲纹样的作用。

  2.纹样的历史(图片展示古代纹样)

  3纹样的种类……

  课后,我们就徐老师课堂再一次进行讨论:本次教学导入徐老师花时6分钟,与第一次试教课相比较“时间长,内容繁多”等问题得到了一定解决。但由于师生完全陌生,学生显得有点拘谨。常言道“道始于情”。“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老师应当在适当时间、适当情景,用真挚的感情且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来感染在座的学生。这点徐老师还有待改进。于是,徐老师进行了第三次试教,然后是第四次、第五次试教。难能可贵的是徐老师每次都能不厌其烦的针对前一次的问题进行修改,然后再试教,并且每次试教都能弥补前次的不足,可见她是一位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但是,我们还是鸡蛋里挑骨头,总能挑出一点不足。可能这也是磨课的魅力:每次都有精彩,也有遗憾。正是这一次次遗憾促使我们反思、醒悟、提升。历经两个月的“磨”难,我们既忐忑又满怀期望的迎来了最后一次考验。

  展示课

  经过多次磨课,我们于12月25日在水头一中迎来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展示课。这节课完成情况良好。节选导入部分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展示虎、豹、斑马三种动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2. 发现它们身上都有漂亮的纹样。再由此引到这些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

  使用虎纹、豹纹、斑马纹的纹样,从中感受纹样特有的魅力,所产生的别样美感。从而引入课题《生活中的纹样》(板书:生活中的纹样)

  【设计意图】由虎、豹、斑等动物身上的纹样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要学的纹样设计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巧妙地揭示了课题。简洁、概括、直奔主题。

  (二)欣赏图片,分析技法

  1. 提问:什么是纹样?

  生:... ...

  师总结:纹样也称花纹、纹饰,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段

  2. 欣赏生活中的装饰纹样,感悟纹样的魅力。

  教师总结纹样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有了纹样的装饰使得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

  这堂课通过徐老师的精彩演绎给整个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这节课较之前几次课各个环节设计更合理,课堂实践效果更显著,尤其是教学导入部分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好课,都会在某些地方有所进步,同时也会发现遗憾”,这就有待我们今后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弥补。

  【体会与反思】

  通过此次赛课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完美的教学中也同样需要讲究导入的艺术。“唱戏要看开头锣”,导入是课堂上的第一个高潮。良好的导入对学生一节课的情绪和整堂课起到引领作用:

  一、利于沟通。可以沟通师生情感又可沟通教学内容。

  二、引导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课堂教学导入得好,可牵动学生情绪,打开思路,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学懂知识

  三、调动激情。“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导入达到最佳效果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一、直接导入

  教师用简捷明快的直接点题导入新课。教师一站在讲台上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几句话引入新课。这样,使学生的情绪很快能安静下来,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课程设置留下充足的时间。

  二、设疑导入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三、温故知新导入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四、故事导入

  新课开始可讲美术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教学的导入法很多,以上列举的只是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不管是哪一种其关键就是要能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感悟】

  在这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虽然我们历经“磨”难,但收获颇丰。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真正的上好一节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用心去体会、去斟酌,去积累。同时,通过此次的赛课活动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就如马卡连柯曾说过的:如果有5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要比10个各随己愿单独行动的优秀教师要好得多。我们5个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在这次赛课中相互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以上为正比例优秀课件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正比例优秀课件 篇4

  平均数有 算术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平方平均值(均方根平均值,rms),调和平均值,加权平均值等。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平均数课堂教学课件 ,欢迎阅读。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进行统计或分析统计结果时,经常要用到平均数。(板书课题)这节课,重点复习求平均数。

  二、复习求平均数

  1.平均数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平均数吗?

  (2)下面说法对不对?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那么,求几个数量的平均数需要哪些条件?平均数要怎样求?(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列式不一样?说明:按照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板书: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算式的,(总路程除以时间等于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追问:为什么总路程是140×2?为什么时间是4.5加5.5的和?指出:解答时要认真看题,弄清题意,理解条件和问题的意思。

  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三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追问:110×3表示什么?为什么三人的总分数要用110乘3?

  3.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追问:为什么要用12做除数?说明:要根据问题要求的结果,确定应该用哪个量做被除数,哪个量做除数。

  4.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提问:你从图里了解了哪些情况?想到了哪些问题?请大家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平均每月水费、电费大约各要多少元,并且说说怎样想的。指名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想法。再让学生求出平均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以上为正比例优秀课件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正比例优秀课件》全文内容,如《正比例优秀课件》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正比例优秀课件》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正比例优秀课件》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