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时间:2023-05-13

  社会信息化正向我们快步走来,信息化将广泛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在各种社会经济信息中,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文案写作需求,对于《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不熟悉、不知如何下手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是怎么写的吧。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2.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3.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2.(出示幻灯片长方体)这是什么体?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同样的方法复习正方体。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公式来表示是怎样的?

  [复习旧知,为后面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做铺垫]

  二、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吗?你们都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有礼物,还有生日蛋糕。

  师:今天是亮亮和爷爷的生日,你们观察一下书的图片,发现了什么?

  生:亮亮的一家在一起过生日,亮亮和爷爷都有一个生日蛋糕,而且爷爷的生日蛋糕大,亮亮的生日蛋糕小。

  生:亮亮和爷爷的生日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说说,爷爷的生日蛋糕,意味着什么?联系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说。

  生:生日蛋糕大,就意味着它的体积大,生日蛋糕小,就是它的体积小。

  师:你们真棒!那么想不想知道两个生日蛋糕的具体大小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三、推导、论证

  1.拿出两个不易分辨体积大小的茶叶筒。

  师:你们能说出哪个茶叶筒体积大吗?怎样比较两个茶叶筒体积的大小呢?

  让学生思考和交流。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

  4.师生合作。用教具把圆柱等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把圆柱等分32份同样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观察两次等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不同点: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起接近一个长方体。

  5.同学们观察一下,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同时板书。

  生:近似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7.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四、实际应用

  1.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生:底面积和高)

  2.如果已知底面积和高,你们会求圆柱的体积吗?

  出示书中的例题:一根圆柱形的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学生读题,特别提示统一单位。学生自主计算后全班交流。

  4.反馈练习。P31页练一练1。

  练一练2:理解题意,使学生理解方钢的体积与锻造后的圆柱形体积相等,再自主解答。

  五、家庭作业

  测量你身边的圆柱的体积并向大家汇报你是怎样测量的?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好?

  以上为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 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回顾

  1、交代任务: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能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三、积极参与 探究感受

  1、利用圆面积的推导,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自学课本19页并思考以下3个问题

  1、你想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电脑演示)

  小组合作讨论:

  (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4、汇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试一试:填表

  6、讨论:(1)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 兀r2 × h

  (2)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d÷2)2×h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C÷兀÷2) ×h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 ( )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 ),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 )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 ) 。

  (2)、判断。

  (3)、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四、小结或质疑

  五、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以上为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体积公式的运用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大小,复习引入

  1、比一比。出示书包、文具盒。问:谁大?谁小?

  其实刚才我们在比他们的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

  2、说出下列图形的体积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都是有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的)

  小结: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只要知道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3、出示橡皮。问:什么形状?它有体积吗?体积多大?请你估一估,猜猜它有多大?

  4、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1、拿出12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个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

  2、汇报交流。问: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四种不同的摆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4、再一次合作摆。边摆边说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又是怎么摆的?

  三、启发探究,自主建构

  1、出示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

  问:要摆成这样的长方体需要多少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开始活动,发现不够摆)

  问:不够,怎么办?你能在头脑中想象,把它补充完整吗?(又开始活动)

  2、汇报交流。并演示摆的过程。

  3、出示长8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你能摆这个吗?

  4、听要求摆。

  (1)自己摆一个长6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并说说它的体积。

  (2)想象一个9米、宽7米、高4米的长方体,并说说它的体积。

  5、思考总结。体积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呢?并快速验证黑板上的数据。

  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

  1、解决橡皮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

  2、自己求数学书的体积。

  3、出示:亚光纸箱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8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小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五、全课总结

  

  以上为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4

  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呢?圆锥的体积课件怎么制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圆锥的体积课件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一、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请你回忆一下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

  你能猜测一下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吗?

  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三、知识应用

  (一)做一做

  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cm2,高是12cm,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 一个用钢铸造成的圆锥形铅锤,底面直径是4cm,高5cm。每立方厘米钢大约重7.8g。这个铅锤重多少克?(得数保留整数)

  (二)解决问题

  1. 填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75.36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m。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41.3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m。

  2. 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体积分别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4dm,圆锥的高是多少?

  想一想,当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体积分别相等时,圆锥的高与圆柱的高又是什么关系呢?

  3. 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28.26m2,高是2.5m。用这堆沙在10m宽的公路上铺2cm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 ... ...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35页练习六,第7题。第36页练习六,第8题。

  以上为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1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5题。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 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八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 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以上为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38页----39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 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观察法和自学交流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目标引领: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三)问题导学:

  1、建立“体积”概念。以小组进行实验,然后汇报:

  (1)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

  (2)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3)结合课本理解体积的意义。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橡皮、铅笔盒、书包。 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生:发现不好比较。

  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具体切分请同学们概括大屏幕演示。

  生:认真观看切分过程: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自学课文15页内容,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自学要求: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学生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问: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通过认真分析,计数得出结论。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练习操作,师观察巡视: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见学案。

  (五)课堂检测:独立完成。

  (六)课堂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以上为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7

  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整理了圆锥体的体积的教学课件,欢迎欣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接着,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我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学生:3次。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板书:圆锥的体积=1/3×圆柱体积

  教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学生:等于“底面积×高”。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教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SH

  2、教学例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第5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以及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求这堆小麦的重量。

  教师: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出什么?

  学生:必须先求出这堆小麦的体积。

  教师:要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又该怎么办?

  学生:由于这堆小麦近似于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

  教师:但是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

  学生:先算出麦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麦堆的体积。

  教师:求得小麦的体积后.应该怎样求小麦的重量?

  学生:用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乘以小麦的体积就可以求得小麦的重量。

  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50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教师要说明小麦每立方米的重量随着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要经过量才能确定,735千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讨论后.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介绍一下测量的方法:测量底面直径时。可以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小麦堆两侧,测量出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底面直径:也可以用绳子在底部圆的周围围上一圈量得小麦堆的周长,再算出直径。测量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将一根竹竿过小麦堆的顶部水平放置,另一根竹竿竖直与水平的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

  5、做“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

  学生:要先求圆锥的底面积。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3题。

  指定3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2,做练习九的第4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3)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然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九的第5题。

  教师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1)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2)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3)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51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以上为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8

  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关于圆柱和圆锥的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熟练运用所学公式计算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幻灯片、电脑制图

  教学过程:

  一. 出示课题,引人复习内容;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复习”;

  板书课题

  2.圆柱体的体积怎么求?

  板书:V圆柱=Sh

  3.圆锥体的体积怎么求?

  板书:V圆锥=1/3 Sh

  4.公式中的 s、h分别表示什么?1/3表示什么?

  小结:求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首先要正确应用公式。

  板书:1.正确应用公式

  当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底面积,只给出底面的半径、直径或周长时,求它们的体积必须先求出什么?

  二. 基础练习

  根据已知条件求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面积(幻灯出示)

  计算这些形体的体积:

  (1)S底=1.5 平方米 h=5 米 求V圆柱

  (2)S底=1.5 平方米 h=5 米 求V圆锥

  (3)r=10分米 h=2 米 求V圆柱

  (4)C=6.28米 h=6 米 求V圆锥

  (1)、 (2)两题条件相同,所求不同;

  板书:2. 圆锥体积一定要乘 1/3

  (3)、 (4)两题都要先求出底面积;

  板书:3. 单位名称要统一

  三. 实际应用练习:

  我们还可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幻灯出示)

  1.一根圆柱形钢材长2米,底面周长为6.28厘米,如果1立方厘米钢重8克,100根这样的钢材重多少千克?

  默读后问同学:做这道题前有没有准备工作要做?(单位要统一)

  2.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4米,高1.5米,按每立方米麦重700千克算,这堆麦重多少千克?

  默读后问同学:要注意麦堆是什么形状?

  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余在本子上自练;

  3.小结:在解这两题时都用到了什么计算?

  四. 提高练习:

  (幻灯出示)在一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里,放入一段底面半径为10厘米的圆锥形钢材,水面升高了5厘米,这段钢材高为多少?

  (电脑出示图案)观察水面变化情况,求什么?

  1.钢材是什么形状?求圆锥体的高用什么方法?h=3V/S,3V表示什么?

  2. S可以通过哪个条件求?( r=10厘米)

  3.体积是什么呢?(电脑屏幕逐步演示)

  (1)当钢材放入时水面上升,取出时水面下降,和什么有关?

  (2)放入时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3)圆锥体占据了水桶里哪一部分水的体积?

  (4)上升的水的体积等于什么?

  (5)求圆锥形钢材的体积就是求什么?

  (6)求这部分水的体积可通过哪些条件求?(r=30厘米,h=5厘米)

  (7)板演,同学自练;

  五. 圆柱体、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

  1.当圆柱体与圆锥体等底等高时,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逆向)

  2.当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3.当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相等,高也相等时,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1/3,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

  六、总结:

  以上为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9

  《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说课教学课件,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说教法

  为了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知识迁移法。不仅能够清楚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上课伊始先 出示一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问:你会计算那些图形的体积?提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圆柱的体积。

  (二)观察、质疑、大胆猜想

  师出示两组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圆柱大,由此引到圆柱也有体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理由。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极力想办法,找出推导圆柱体积的方法。

  怎样证明圆柱的大小呢?圆柱的体积可能怎样计算呢?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自然的想到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底面积和高有关,从而大胆的猜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演示操作,探究新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学生的猜想,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移植过来吗?2、圆柱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思考后就会发现圆柱和长方体都有高,但底面不同,如果能把底面转化成长方形就好了。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并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是如何转化的。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让他们把各自的发现在组内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探究出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我又课件演示,沿着圆柱底面直径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再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进而可以想到把底面平均分成的次数越多平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最后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小结我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整个探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完成“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四)、教学例6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我安排例6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五)、练习

  1.基础练习。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拓展练习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清晰,一目了然,能够清楚的反映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我是本着复习旧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这一条线进行教学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以上为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全文内容,如《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圆柱体的体积ppt课件》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