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时间:2023-05-21

  社会信息化正向我们快步走来,信息化将广泛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在各种社会经济信息中,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文案写作需求,对于《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不熟悉、不知如何下手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是怎么写的吧。

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1

,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扩大,再画在图纸上,比如: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件图时,经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比放大,再画在图纸上。再比如七星瓢虫实际长度只有5mm,本图就用8:1的放大

  以上为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2

  一、教学内容

  1.语音:1)复习音标及字母组合[u:] u, oo; [u] u, oo, oul; 2)学习音标及字母组合[(+] ure, ua

  2.语法:1)小结本单元所学to be going to+动词原形的用法;2)小结本单元出现的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二、教具

  录音机;音标卡片、小黑板等。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复习值日生报告。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形容词原级的小黑板,要求学生迅速写出其比较级、最高级形式。

  2.教师出示音标卡片,复习[u:] [u]两个元音的读音,启发学生分别给出含有这两个元音的单词。教师可将这些单词书写在黑板上,并用彩色粉笔写出读这些音的字母或字母组合。

  教[(+]这个双元音的读音。学生初步掌握其读音后,重复上一步骤。

  3.放课文第1、2部分录音,学生打开书跟读,反复三遍。指导学生做练习册习题1。

  4.指导学生阅读复习要点中例词、例句。教师小结该要点中所列两项语法内容。

  5.指导学生做练习册习题。

  6.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本课第1、2部分中的音标、单词、短语和句子;2)结合书后有关语法讲解,温习本单元语法项目;3)抄写复习要点中例句及词语;4)完成练习册习题。

  四、难点讲解

  形容词比较等级(Ⅰ)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本单元只介绍单音节形容词和少数双音节形容词的变化:

  1)一般在词尾加-er或-est,分别构成比较级和最高级。例如: small----smaller----smallest。

  2)以字母e结尾的形容词,加-r或-st,例如:nice----nicer----nicest。

  3)重读闭音节词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时,双写这个辅音字母,再加-er或-est。例如:big----bigger----biggest。

  4)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双音节形容词。改y为i,再加-er或-est。例如: easy----easier----easiest。

  此外,少数形容词还有不规则变化,需要认真记忆。例如:

  good----better----best; many----more----most等。

  以上为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3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将语言文字训练挤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本课时的设计,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爱国之心。

  在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以“五星红旗”为主线,创设两难情境,让学生与文中的“我”紧紧相连,围绕“我与五星红旗形影不离”的句子,运用“找——读——想——读”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扎实地进行表达训练,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地推向更高层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凝视、犹豫、趔趔趄趄、荒无人烟、无影无踪”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相关语句,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与热爱。

  难点:学习用外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选择中导入。

  1、师生谈话。

  (1)师: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有时也会遭遇饥饿与寒冷。假如你整整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了,现在你眼前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面包,另一样是新大衣,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2)出示五星红旗与面包。

  师:如果在你们面前的是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块面包,整整饿了三天三夜的你又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2、导入。

  师:在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块面包之间,有的同学选择了五星红旗,有的同学选择了面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面五星红旗》,看看文中的“我”选择了什么?

  3、师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艰难地选择,立即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不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思考,游离于文本之外,而会与文本中的“我”同呼吸共命运。]

  二、整体感知,思考中明析。

  1、自由读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带着两个要求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文中的“我”选择了什么?

  2、反馈交流。

  (1)认读字词,理解词语。

  ①多音字词组。

  假日 漂流 背包 系在筏子 旗杆 处境 冲洗 冲我竖起大拇指

  ②四字词语。

  顺流而下 无影无踪 荒无人烟

  身无分文 做工精致 久久凝视

  趔趔趄趄 双手一摊 一脸无奈

  (2)交流:文中的“我”选择了什么?(五星红旗)

  [设计意图:初读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了解课文大意。读课文要有目的,同时还应关注读中和读后的反馈,切实落实好初读的目标,为品读课文作铺垫。]

  三、细读探究,品读中感悟。

  1、师:在五星红旗和面包之间,我选择了五星红旗。在整个故事中,五星红旗始终与“我”形影不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我”与五星红旗形影不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反馈,出示相关的句子。

  3、师:再好好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哪句话让你深深地感受,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4、品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重点交流:

  (1)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①比较句子:这句话如果变成这样,比原句中少了什么?

  我摇摇头,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外走去。

  ②“我”为什么会如此吃力,如此趔趔趄趄,以至于后来都摔倒在地,不省人事了呢?哪一句告诉我们了呢?

  ③学习第三段。

  A、出示第三段。

  B、请用波浪线划出当时遭遇的困难,再用几个词概括地说一说。

  C、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伤痕累累、疲惫不堪、饥寒交迫。

  D、师:三天哪,在伤痕累累、疲惫不堪、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让们好好地来读一读。

  E、指导朗读。

  ④教师引读:

  A、三天时间,我忍着伤痛,忍着饥饿,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面包店,当老板要求用五星红旗与面包交换的时候,“我”选择了五星红旗,此时的我已无力说话。于是,我——(齐读)。

  B、虽然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但在心中衡量了五星红旗与面包之后,毅然选择了五星红旗,坚决放弃了面包。于是,我——(齐读)。

  (2)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① 这句话中,“久久地凝视”是怎样地看?

  ②“愣”又说明了什么?

  ③ 当“我”久久地凝视五星红旗时,可能会想些什么?

  出示相关填空:

  A、五星红旗是( ),我决不能( )。

  B、远离祖国的人,没有了五星红旗,就好像( ),我决不能( )。

  ④有句话说得好“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我”久久地凝视中包含了对五星红旗的多少爱呀!让我们再来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5、小结:

  正因为五星红旗在“我”心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我”顾不得自己伤痕累累,也顾不得疲惫不堪,更顾不得饥寒交迫,也不愿把代表祖国尊严的`五星红旗与人交换。(师随着深情地讲述,一一擦去“伤痕累累、疲惫不堪、饥寒交迫”三个词。)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教师一次又一次的引导,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进行想象,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

  四、总结全文,乐中升华。

  1、师:同学们,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一面怎样的五星红旗呢?

  2、板书:比生命更重要(齐读)

  3、师: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播放歌曲《红旗飘飘》的片尾)。

  全体学生起立,一起朗读歌词: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

  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最后,学生在回旋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国旗,在音乐声中的诵读,让学生在回旋的音乐声中情感得到升华,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以上为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4

  教学目标:学会歌唱的发音、状态、气息运用,使学生懂得在合唱集体里所发挥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嗓音在集体的合唱社团中能协调和控制并达到统一的共性。

  第一课时:合唱社团的组织

  一、挑选队员、划分声部

  考虑到合唱对队员的要求较高,就是说选择合唱队员的范围应在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组建的合唱社团所吸收的成员都是学习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声音、较宽的音域、音调准确、听辨能力较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队员。

  选好队员后根据队员的音色特点,将高音区发声轻松自如、音色清亮充实的划分为高声部,将高音区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自然的划分为低音部,另外还应根据队员的身高体形整理队行的排列和声部的安排。

  二、歌唱姿势:凡是艺术就会涉及到技术、技巧,在谈论技巧之前,我们要强调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唱歌的姿势。

  1. 坐姿:坐着更容易体会气息——腰部像翅膀一样膨胀、扩张。

  2、站姿:两脚张开,身体前倾,重心倾定,肩膀放开(不得上抬)

  三、合力分配合唱团职位

  助理团长:负责全团所有工作:点名签到、请假、卫生、纪律、组织、通知传达等。协助指挥老师做好每节课和每次活动正常开展!

  助理指挥:本职位设置三名队员。主要职责:合唱社团的日常排练指挥,各声部之间的协调等。

  声部长:负责各声部出勤情况,以及各声部日常训练的带领等工作。

  

  以上为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5

  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在边远山区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广大农村教师有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上课的机遇。教学课件也随之走入课堂。课件是教学内容同教学媒体的有机整合,通过形、像、声和色等要素去寻找教学内容最直观,最美的表达方式,把教学内容和信息外化。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质量方面的影响。

  一.课件可使学生产生学习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具体的,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能被欣赏者的感管接受的。课件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声、色等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象能给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为学习知识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视觉是人类最丰富的信息来源,课件不论是图象,文字还是形体动作都是通过视觉传递。有些抽象知识通过课件转变为视觉形式,学生可能会被这些课件的奇特,新鲜的动画及音乐所吸引,从而产生某些审美快适的感觉,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课件不但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更具有教学性,利用课件教学,不但使学生得到视觉、听觉的刺激,而且使学生产生美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件的画面、语言、解说、字幕、动画等制作要符合审美要求。

  二.课件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调节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协同合作,促进整个大脑进行积极思维,这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件的形、像、色、声等片段信息直接呈现于外部,而且他们的信息是逐渐释放的。这样可以调动大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但加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审美情趣和意志力量也被调动起来。这种审美情趣对接受知识起着调节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形成一种愉快的心理状态,一种稳定持久的情绪,从而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认真思考、学习,这不单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会明显提高。

  总之,可见度件的审美效应使学生在审美的娱乐中受到影响,而且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在娱乐中完成矫形任务,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但课件的使用不能有盲目性,不能过分夸大课件的作用,而忽视了知识点的突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把课件的使用和课本知识内容有机统一起来。既能发挥课件的审美效应有能让学生学得知识。

  以上为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6

  一、基本概况: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康熙6年:公元1667年)建省时,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东界距海洋最近处不到200公里,西界距海最远处约600余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全省共有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省会为合肥市。

  二、人口:

  安徽省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较密的省份之一。20××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700多万人,常住人口6120多万人,流动人口较多,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有近800万人,城镇化率约40%。受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全省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为显著。淮北平原、沿江平原、江淮丘陵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人口较少。沿江河、矿区、交通线人口密集,反之人口较少。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文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安徽基本属于汉族聚集区,少数民族不到全省人口的1%,主要有回族、壮族、满族、畲族、蒙古族、苗族、彝族等,主要分布在阜阳市、亳州市、滁州市和六安市。

   三、河流、气候:

  安徽省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流域,河湖众多。全省共有河流2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钱塘江正源)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长江在南、淮河在北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沿江、沿淮湖泊众多,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由于受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候类型(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安徽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典型的天气和气候现象有梅雨、伏旱、寒潮等。安徽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4℃-17℃。淮北平原、大别山区在15℃以下,沿江和皖南南部在16℃以上,南北相差2°C左右。一月平均气温在-1℃至4℃,七月平均气温在28℃至29℃,全省年平均无霜期200-250天,除少数年份外,严寒期和酷热期较为短促。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仅20 至50 天,有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喜温作物的安全越冬。年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雨水丰沛,沿江和江南雨季偏早,春夏雨量相当;江淮之间夏雨占年降水量的40%至50%,淮北大部份地区占50%以上。淮北正常年份降水偏少,以种植耐旱作物为主。因山区日照少,云雾多,湿度大,宜种植茶、林等作物。 由于安徽省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候类型,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造成旱涝、暴雨、台风、寒潮、冰雹、霜冻、连阴雨、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旱涝为安徽省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沿淮和淮北南部是全省旱涝最严重的地区。本省山区由于降水的突发性和集中性,以及大面积砍伐森林,导致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严重,易引起水灾,有时还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影响程度南部重于北部、东部重于西部、山区重于平原。冰雹分布淮北多于淮南,常伴有狂风暴雨甚至龙卷风,危害极大。宿州市是安徽多冰雹区。干热风多发于淮北和沿淮一带,大多在5、6月,对小

  麦丰歉影响很大。连阴雨多出现在春秋两季,容易造成低温冻害和渍涝,无论春季或秋季出现,都是由南向北递减。皖南出现最多,江淮之间次之,淮北地区最少。

  四、地形地势:

  安徽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自北向南,地形上是平原与山地丘陵相间发布。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峰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白马尖、琅琊山等,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4米。

  五、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安徽省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全省耕地面积约408万公顷。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其特点为:①土地的适宜性较大。②区域差异性较大,利用不平衡,平原地区集中了70%的耕地,丘陵地区集中了21%的耕地,其余9%散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③后备土地资源不足。④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⑤淮北平原低产田面积较大,山地丘陵区贫瘠的红壤分布较广。

  (2)水资源: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长江下游、钱塘江流域上游,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水源,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安徽省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夏多冬少。全省水能约为398万千瓦,居全国第20位。

  (3)生物资源: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因此生物种类十分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 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珍稀植物有五针松、醉翁楡、琅琊楡、安徽石斛等,动物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皖南歙县为枇杷之乡、宁国为山核桃之乡、广德为竹子之乡、祁门为红茶之乡,大别山金寨为板栗之乡,淮北阜南为杞柳之乡。

  (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地理位置优越。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8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安徽南部形成以铁、铜等金属矿床为优势矿种,北部以能源为优势矿种,非金属矿散布全省各地的分布特征。淮南、淮北的煤矿、马鞍山的铁矿、铜陵的铜矿全国有名。但也有部分重要矿产品位低,多是伴生矿。

  (5)旅游资源:安徽山河壮丽,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南方以山水著名,北方以文物古迹见长。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亳州、寿县、安庆、绩溪、歙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建筑、徽菜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安徽还有牯牛降、扬子鳄、鹞落坪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国家森林公园、7个国家地质公园(如黄山、八公山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

  六:农业生产:

  安徽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玉米、豆类、高粱次之。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烤烟、茶叶、红麻、黄麻,其中茶叶产量常居全国第三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别较大:

  (1)淮北平原农业区,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光热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甘薯、棉花、大豆、烤烟、高梁、芝麻、花生等。本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中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还有部分盐碱地。该区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是我省重点水果区(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太和樱桃、怀远石榴等)。区内饲草、饲料资源较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沿淮河湖水面可以发展水产业。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春旱以及夏秋季节的旱涝,其发生机率大、危害重。其次夏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2)江淮丘陵农业区,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江淮分水岭以北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水稻占总耕地面积的20-40%,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江淮分水岭以南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水稻占耕地面积的

  70-80%,双季稻和较耐寒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油桐、茶树、毛竹等可以种植,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也有部分一年三熟。主要气象灾害是夏季的丘岗、河湖平原的旱涝,以及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3)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位于大别山东段,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该区地处北亚热带,水热条件也较优越,但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明显,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气候条件适合松、杉、竹及茶树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及蚕桑等发展,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我省仅次于皖南山区的第二个林茶基地。经济林中以油茶、栓皮栎、漆树、板栗、油桐、乌桕在省内占重要地位。茶叶中以“六安瓜片”、“舒绿”、 “齐山云雾”、“霍山黄芽”等驰名海内外,蚕桑生产也是省内重要的土特产区之一。本区有六大水库养鱼,水产养殖业也发达。该区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发,诱发地质灾害,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伏旱和夹秋旱造成大秋作物减产。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秋分寒)常造成早稻烂秧,晚稻不实造成减产。冬季强寒潮侵袭,茶树、油茶造成严重冻害。

  (4)沿江平原农业区:本区地跨长江两岸,是全省五个农业区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较少的一个农业区。该区水热条件优越,加之以平原为主的地貌,适宜发展耕作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境内各县还有一定面积的闲置土地,如荒丘、荒岗以及荒滩等可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种植牧草等。沿江平原河湖众多,水源充足,是我省著名的“鱼米之乡”。本区由于降雨变率较大,春夏水涝、夏秋干旱都较突出。

  (5)皖南山地林茶粮区:本区位于沿江平原以南,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休宁的“徽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并拥有楠木、樟木以及华东黄杉等珍贵树种,其它经济林以及山区土特产在全省也占重要地位。皖南茶叶生产的经营历史悠久,目前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外销茶区。“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颇负盛名,享誉国内外。粮食生产具有一定基础,以水稻种植为主,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但由于气候条件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春秋多连阴雨,夏半年多暴雨,常易发生水土流失、洪涝和低温冻害,7、8月常有伏旱天气,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七、工业、交通:

  安徽已逐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汽车、石油化工、纺织、食品等为主体,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 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八、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线是划分我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从安徽北部通过。在其南北气温、降水有较大不同,“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秦岭-淮河线还是我国冬季0°C等温线、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我国水稻和小麦种植(水田区与旱作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等等。正因为如此,安徽的很多地理现象才具有南北过渡性的特点。

  九、皖江开发:

  国务院于20××年1月21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规划》要点:《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在产业结构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并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园区的规范、集约、特色化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地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以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规划》还提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还将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2)区域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近区域。

  ②水陆交通便利。随着皖江城市带交通网络的完善,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的网络化对接,让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

  ③沿江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丰富。

  ④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又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以上,能够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⑤皖江城市带还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

  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长期融合中,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共生圈,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平台也更趋完善,共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65个省级开发区,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区,支持政策也日趋完善。

  合肥、芜湖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承接国内外高技术项目的优势更加凸显。⑥皖江城市带在内需拉动方面也具有优势,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在全国占很大比重,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⑦皖江城市带还将对吸纳劳动者就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皖江城市带开发空间大,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广阔。加之区位居中,便于缩短劳动力来回迁徙的距离,是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⑧皖江城市带还拥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主要原因:①皖江城市带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1、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如下:一是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二是经济互补性强,是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三是安徽有着强烈的加入泛长三角的愿望;四是长三角向泛长三角腹地扩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外拓展的重点之重点。

  2、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加快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进一步做强汽车、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长三角腹地的支撑作用,促进长三角加快发展,也能带动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3、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 《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皖江城市带就是其中的重点城市群之一,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区域。在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

  在这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依托相对优势,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正集聚国内外发展要素,加速规模扩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结构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和中部加快崛起中发挥着引擎和强力带动作用。②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

  1、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2、皖江城市带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3、皖江城市带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大。就业问题涉及民生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大问题。随着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一大批产业工人将离开长三角,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场所。皖江城市带开发空间广,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大,而且区位居中,便于缩短劳动力来回迁移的距离,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

  ③皖江城市带有良好的创新发展传统和基础等优势。1、具有创新发展的传统和基础。安徽人素有敢想敢干、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具有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良好传统和实践经验。从30年前,安徽人以“大包干”揭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到今天,安徽人从未停下改革创新的步伐。

  安徽在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开全国之先河,在全国较早探索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较早培育了一批上市公司,并对大量国有地方工业小企业实行了“九个一批”改革。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

  2、肩负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使命。皖江城市带是安徽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第一站,基础设施建设、思想观念更新率先对接长三角,是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较高、吸纳外资较多的地区,理应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

  3、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实践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解决当前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无序、低效、重复等突出问题,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强化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皖江城市带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首选地,是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对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同时,皖江城市带在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区域合作、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具有承接、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

  以上为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全文内容,如《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春雨滴滴滴诗歌朗诵》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