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的信息素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文案方面写作需求,对于《《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不熟悉、不知如何下手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是怎么写的吧。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几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以上为《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 篇2
自由研究
1. 了解生存环境是由多种不同物质和生物共同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组成元素相互影响,共生共荣。
2.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能按照要求完成探究活动。
3. 喜欢大胆想象。
4.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建议
一、复习和整理
1. 上节课我们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污染问题进行了调查,谁来说一说调查结果?谈谈自己调查后的感想。
2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环境污染与保护》。我们通过各种目的不同、方法各异的调查和大量的讨论交流活动,了解了污染环境的几种原因和人们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都调查了哪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用到了什么调查方法?
3. 小结:我们用到了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访谈、实验等方法,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
4. 通过调查我们有哪些收获?
二、确定自由研究的内容
1水、空气、土地、矿产、森林、草原和各种动物等组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你们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预测一下: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减少、变质或者消失,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吗?
2. 你能够用我们前面学到的调查方法,详细的列举出人们为保护某一部分自然资源所采取保护措施吗?说一说自己准备研究那一部分,并且讲讲自己研究这一部分的理由。
3. 你准备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4. 在调查之后,请评价一下人们这些保护措施的优缺点并且提出自己的新建议。
以上为《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
三、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电教法、训练法.
五、教 具:实物投影仪、CAI课件、波的干涉实验仪.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投影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二)、新课教学
1.波的叠加原理
[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
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
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区的情况
总结:
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
强化训练: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
学生讨论后得到: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
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2.波的干涉
实物投影演示
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
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学生叙述现象
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用多体展示课本水波的干涉图样及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结合课本图10~22进行分析:
对于图中的a点:
设波源S1、S2在质点a引起的振幅分别为A1和A2,以图中a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刻计时波源S1、S2引起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下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时,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对于a点,在t=0时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说:在a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加强的点a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引起质点a的振动方向是一致的,振幅为A=A1+A2.
2.振动加强的质点a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那么,振动减弱的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波源S1、S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给减弱点(例如b点)时刻开始计时,波源S1、S2分别引起质点b振动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b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在b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合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b点时引起b点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幅为A=|A1-A2|. 2.振动减弱的质点b并不是一定不振动,只是振幅最小,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
强化训练
1.如图所示,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它们相遇时可能出现的波形是下图中的哪个?
2.如图所示是两列波发生干涉的图样,图中a、b、c、d、e各点的振动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
1.当两列波的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相遇时,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在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重叠的区域里所有的质点振动的合位移为零,而两列波的后半个波(或前半个波)的波形保持不变,所以选项B 正确.当两列波完全相遇时(即重叠在一起),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所有质点振动的位移均等于每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使得所有的质点,振动的位移加倍,所以选项C也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应选B、C
2.解:a是振动减弱点;b、c是振动加强点,d处在振动加强区上,因此也是振动加强点,只好在此时刻它恰好处在平衡位置上;e点既不在振动加强区上,也不在振动减弱区上,因此它的振幅既不是最大,也不是零.
3.产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对比投影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同一振动片带动两个振针振动,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二: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二个振针分别激起两列水波,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看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实验一)
现象二:实验二中,得到的干涉图样是不稳定的.
总结:如果互相叠加的两列波波源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则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说明:
(1).干涉现象中那些总是振动加强的点或振动减弱的点是建立在两个波源产生的频率相同的前提条件下.
(2)..如果两列频率不同的波相叠加,得到的图样是不稳定的;而波的干涉是指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叠加图样.
(3).如果两列波频率相同,但振幅相差很大将不会有明显的干涉现象,因为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都在振动,振幅差别不大.
强化训练
关于两列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参考答案:B、D.
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而选项B是正确的;在振动减弱的区域里,只是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也不可能各质点都处于波谷,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里,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最激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这些点始终是振动着的,因而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应选B、D.
总结:
(1).不论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位移仍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2).一切波都能够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反之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必定是波.
(三)、小结(投影出示小结思考题)
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
2.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3.什么是波的干涉?
4.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三 (1) (2) (3)
以上为《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 篇4
课前透视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插图、符合课文内容的\'两幅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⑴ 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 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⑴ 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 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① 教师引导:
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②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⑷ 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第二课时(公开课)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1、游戏大转盘:
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
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⑵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①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② 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③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
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以上为《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全文内容,如《《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课件ppt》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