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的信息素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文案方面写作需求,对于《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不熟悉、不知如何下手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
第二十七课:江姐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段。
3.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积累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2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片(文字)。
学生:了解江姐,了解文章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师:你们看过《红岩》这本书或电视剧吗?到过渣滓洞参观吗?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名说)江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江姐的事迹。(板书课题)
(多媒体:简介江姐的情况。)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三、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叙述了哪个部分?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小结:文章用2~15段重点叙述了面对死亡时,江姐的从容不迫。一方面从特务不停地催促来反衬江姐的不慌不忙与从容平静,另一方面从难友们难过、不安、痛哭、舍不得烘托出江姐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可以通过这两条线索,深刻体味江姐那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四、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再次默读课文2~15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江姐动作与神态的句子或词语,并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在这部分中,江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2.同桌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4.讲解4~5段。
江姐梳好了头,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1)出示句子,读一读,思考从“梳好了头”“取出”“脱下”“用手拍拍”“理着”“擦去”“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试着走了几步”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江姐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不迫,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烘托出了江姐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但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她置生死于度外。)
(2)再读,说说这两段话表现了怎样的江姐?(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为了革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3)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可个别读、小组读)
5.再次探讨“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深含着的意思。
6.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江姐崇高的革命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第2、3段,抓住“不慌不忙”“像平常一样”“平静的表情”来谈感受。)
五、品读课文,再识江姐
1.分析江姐的形象。
(1)学生在文中画出叙述江姐语言的句子。
(2)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江姐?(坚强)
(3)学生发言,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2.“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句话到底表现了怎样的一种革命品质?
3.思考:课文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像迎接庄严的战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你感受到了什么?(革命先辈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总结
师:是啊,江姐钢铁般的意志鼓舞着狱中同志们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和江姐一样,顽强地等着黎明的到来,等着胜利的枪声,迎接19××年的春天。可是,丧心病狂的敌人却在解放军的炮火快攻克重庆的时候,当狱中的同志们就要与亲友们团聚的时候,敌人将关在牢中的10××多名的共产党员杀害在革命胜利的前夕。
1.听歌曲《红梅赞》(要出示歌词)。
2.同学们,让我们把江姐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吧!背诵课文4~5段。
以上为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2
8、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亿~2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教学后记:
以上为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3
1、我的家乡在哪里
目的要求:
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了解书信的一般常识,使学生萌发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2、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江省地图。
2、与当地邮局联系,准备实地参观采访。
3、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一、谈话引导,激情导入。
1、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2、是啊,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3、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图,找家乡。
1、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用“我的家乡在 省 市 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找找自己的家乡。
3、自主合作,找到家乡。
(1) 几个学生自由组合成“找家乡小队”,在省地图上找家乡。
(2) 小队上台指着地图汇报。
4、开展小型的在地图上找家乡比赛活动。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书本的空格中。
2、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3、学生上台展示。
四、小结谈体会。
以上为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4
19 常见的农作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研讨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有了倾听,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
二、汇集资料
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但对多数农作物,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常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学生通过交流的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间并不一样。
3、研讨: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期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阅读农作物生长的资料,会发现,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农作物都是同一天播种,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资料:
1、调查收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思考: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都一样吗?
2、调查搜集本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的资料,思考:本地区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
1、提问:你搜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
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有些是本地区没有的,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流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高梁、红薯、水稻等。
2、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也各有不同。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前搜集本地区没有的农作物品种,了解这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研讨
1、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在本地不能生长?这种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推测,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2、讨论: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这些农作物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
3、除了我们知道的本地区的农作物外,你推测,还有哪些农作物可以在本地区正常生长?
本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也许适合有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种植和实验,在本地还没有引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实践活动。
三、课外实践
1、访问有关农学专家,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的种类。
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农产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
2、种植实验:找一种本地未种植,但是本地区的生长条件又能满足其生长的农作物,进行栽培实验,做好记录。学生在进行种植实验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为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难点 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以下几点: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
以上为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全文内容,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教学反思》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