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语文习题 > 初二的语文试题

初二的语文试题

时间:2023-04-06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小编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练习!

初二的语文试题 篇1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洢(yī) 器皿(mǐn)

  罔(wǎnɡ) 贻(yí)

  轩敞(xuānchǎnɡ) 峨冠(é)

  矫首(jiǎo) 黍米(shǔ)

  八分有奇(jī) 轩(xuān)

  箬篷(ruò) 糁之(sǎn)

  多髯(rán) 衣褶(zhě)

  袒(tǎn) 诎(qū)

  椎髻(jì) 壬戌(rénxū)

  甫(fǔ) 篆章(zhuàn)

  二、词语释义

  明有奇巧人:手特别巧。

  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因,就着。

  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盖大苏泛赤壁云:泛舟。

  中轩敞者为舱:高起。

  启窗而观:开启。

  石青糁之:涂。

  东坡右手执卷端:拿。

  东坡现右足:露出。

  佛印绝类弥勒:极像。

  左臂挂念珠倚之:靠。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珠可历历数也:清清楚楚。

  其船背稍夷:平。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三、语句解读

  1.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

  2.词类活用:

  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特殊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句)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句)

  四、作家作品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嘉善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阉党威逼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

  1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

  13.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试结合文中有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1)简洁:

  (2)周密:

  (3)生动:

  14.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

  (2)写一个与“技亦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

  (3)写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5.以上两段文字出自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核舟雕刻的是的故事。

  16.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17.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和,引出核舟的;第二段说明核舟的和。

  18.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19.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20.细读第二段用简洁语言概括船舱的格局。

  (二)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鲁直居。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

  手执卷端,手抚鲁直背。鲁直手执卷末,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足,鲁直现

  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膝,诎臂支船,而竖其膝,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21.给下列各字注音。

  髯()卷()弥()属()

  22.在文段处准确写出所缺的字。

  23.本段是突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中的哪一方面

  A.大苏B.泛C.赤壁D.大苏泛赤壁

  24.本段层次清晰,作者描写的顺序有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

  C.先中间后两边D.先两边后中间

  E.先上后下D.先下后上

  25.从选文内找出相应的原句写在横线上。

  (1)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

  (2)写苏、黄二人友好关系、互相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

  (3)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的句子是:。

  26.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所选这一语段的内容。

  (三)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27.给加点字注音。

  季弟()山坳()城巅()洞敞()

  28.下列兄弟排行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季叔仲伯B.仲季伯叔

  C.伯仲叔季D.叔伯季仲

  29.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指出在句中的意思。

  (1)长五分许许:

  (2)向背皆山向背:

  (3)楼门洞敞洞敞:

  30.给下面的语句补写上省略的成分。

  山坳插一()城。

  31.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A.拿起鼓槌,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

  B.拿起鼓槌在打鼓,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

  C.拿着鼓槌在敲打,像是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

  D.拿着鼓槌,像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

  (四)

  居安思危

  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32.本段文字短小精悍,只有两句描写,却深刻揭示了一个的大道理。

  33.画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通,意思是

  (2)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通,意思是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傥遽自放纵遽:

  (2)今中国幸安幸:

  (3)四夷俱服夷:

  (4)唯惧不终终:

  (5)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故:

  35.翻译下列句子

  (1)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2)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三、写作

  36.选择一件工艺品,仔细观察后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一、1.mǐnshǔwǎnɡyíruòsǎnxuānránzhémíyǐjíjìzhuànrénxū

  2.(1)顺着,就着模仿,这里指雕刻

  (2)赠

  (3)代词,它,指代中轩敞者

  (4)语气助词了

  (5)举不相类似

  (6)平

  (7)清楚明白

  (8)竟然满

  5.(1)有又(2)诎屈(3)衡横

  6.(1)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明说明

  (2)“大苏泛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后赤壁赋》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技亦灵怪矣哉

  7.D8.B9.B10.C

  11.(1)c(2)b(3)a(4)a(5)c

  12.(1)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轴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把桨。

  (3)再刻上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4)总计在这一只小船上,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子。

  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13.(1)文字少,传播信息量大。如第2段用380多个字,写了船、舱、窗、雕栏、刻字等物。

  (2)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如船尾与船头关联、照应。“楫”与“居右者”“居左者”照应,“左手倚一……”与“右手攀……”关联,“右手执蒲”“左手抚炉”关联,“其人”与“居左者”照应。

  (3)本文有些段落运用了描写,写出特点,把无生命的核舟描绘得生动、传神。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的外貌特征;“右手攀趾,若啸呼状”写出舟子的姿态特征。

  14.(1)因势利导(2)独具匠心(3)栩栩如生

  二、(一)15.魏学洢说明文“大苏泛赤壁”

  16.(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他)曾经赠给我一个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4)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7.生活时代姓名精湛技艺来历大小格局

  18.数字说明(列数字)写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19.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0.船在中间处高起,上有箬篷覆盖,两旁各有四扇窗子,且能自由开关,有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分别刻有8个字。

  (二)21.ránjuànmíshǔ

  22.右左右左左右右左右右左左

  23.A24.ACE

  25.(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左手抚鲁直背;苏黄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3)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26.生动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姿态和神情,具体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三)27.jìàodiānchǎnɡ

  28.C

  29.(1)左右(2)正面和背面(3)大开

  30.座31.B

  (三)32.对话安邦治国

  33.(1)傥倘倘若(2)希稀少见、少有

  34.(1)立即(2)幸亏(3)东部民族(4)长久地保持(5)所以

  35.(1)唐太宗对左右近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虽然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2)国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值得高兴,惟独高兴的是陛下身处安稳境地,还考虑到危险的时候啊!

  三、36.(略)

  以上为初二的语文试题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初二的语文试题 篇2

  《短诗三首》

  一.下列黑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qī)上。

  B.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tāo)的清响。

  C.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cháo)里。

  二.下边句子中的“/”表示朗读的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B.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C.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漫灭( )

  清响( )

  回忆( )

  思潮( )

  四.形近字组词

  漫( ) 藤( ) 萝( ) 膝( )

  慢( ) 腾( ) 箩( ) 漆( )

  五.阅读《繁星》(一五九),回答问题。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

  心中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填空。

  冰心,原名_______,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_______(年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_______”。

  【答案】

  一.A

  二.A

  三.

  漫灭(磨灭)

  清响(响声)

  回忆(记忆)

  思潮(思绪)

  四.

  漫(漫步) 藤(藤萝) 萝(萝卜) 膝(膝盖)

  慢(慢慢) 腾(腾飞) 箩(箩筐) 漆(漆黑)

  五.

  1.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困难 挫折 痛苦

  3.对母亲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六.谢婉莹 现代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上为初二的语文试题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初二的语文试题 篇3

  我有一支心爱的铅笔,是爸爸妈妈给我买的。

  这支铅笔花花绿绿,很美丽。铅笔上画着一支大白鹅,红嘴巴,高额头,浑身雪白。它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可爱极了。水面上有一片片的荷叶,好像漂着一顶顶帽子。水缓缓地流着,好像在说:"小朋友,你要好好学习呀!"

  1、这篇短文(    )节。

  2、第二节有(    )句话。

  3、用"_____________"划出描写铅笔头上大白鹅的句子。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用"√")

  ①这支铅笔是爸爸妈妈给我买的。(    )

  ②水要小朋友好好学习。(    )

  ③这支铅笔很美丽。(    )

  以上为初二的语文试题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初二的语文试题 篇4

  1、(4分)朱自清,字________,我国著名________。

  正确答案

  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本题考查对朱自清的了解。

  2、(6分)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正确答案

  ①句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讽刺性自责,后者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分析出两个词语的意思,结合我当时的行为和心理来看,“聪明”是反语,意思都是糊涂,不聪明,表明作者对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深情的愧疚与自责,比“不懂事”的表达效果更生动。

  3、(8分)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正确答案

  触目伤怀;祸不单行;情郁于中;迂

  解析

  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解释,来选择合适的词语,平时注意对课文原文的正确理解和熟悉内容。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触目伤怀。

  4、(12分)给加下划线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

  tuí 唐

  琐屑

  晶莹

  正确答案

  藉;颓;xìe;yíng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70分)

  5、(6分)《背影》开头借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收笔处借回忆照应背影,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全文的________,在结构上起了________的作用。

  正确答案

  线索;贯穿全文

  解析

  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文章线索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背影”是全文的线索,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6、(5分)《背影》一文中,多次写背影,哪些是写眼中的背影?哪些是写心中的背影?

  正确答案

  第一次、第四次是心中的背影,第二次、第三次是写眼中的背影。

  解析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找到关键语句,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第一次、第四次是心中的背影,是虚写。第二次、第三次是写眼中的背影,是实写。

  7、(12分)按要求填空。

  (1)“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往日”在文中是指______。

  (2)“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的意思是______,请再写出五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______。

  正确答案

  (1)赋闲之前

  (2)死的委婉说法;去世、驾崩、辞世、逝世、老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其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

  8、(5分)《背影》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

  正确答案

  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主题无关。

  解析

  本题是对文章详略安排的考查。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略写。

  9、(24分)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4)文中两个“踌躇”说明了______,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______?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7)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

  (8)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正确答案

  (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父亲还是不放心;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饰反语。表明作者因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而悔恨、自责。反语

  (6)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父亲当时处于生活的极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8)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解析

  ⑴第一自然段,写父亲执意要去送我。第二段写写父亲到车站为我做的一系列小事,但我那时太年轻,却未能体会他的深情。综合表述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细读第一段可知,当时我已是成人,而且北京也去过几次,完全没有必要父亲去送我,而父亲本来也说不送我的,但最终还是决定去送我,可见父亲对我的爱。

  ⑶本题是对文章详略安排的考查。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略写。

  ⑷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踌躇的意思是犹豫,在文中表现出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最终表现了父亲一片爱子深情。

  ⑸结合我当时的行为和心理来看,这两个“聪明”都是反语,意思都是糊涂,不聪明,表明作者对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深情的愧疚与自责。

  ⑹作答本题时,可回答会,也可回答不会,会的理由是年轻气盛,不会的理由是懂得父亲的爱。合理有序表述即可。

  ⑺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父亲当时处于生活的极大压力下,但他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决定自己亲自送,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可以围绕父亲对儿子的爱来展开表述。

  10、(18分)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之中,自然在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根据父亲感情的变化,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用\"||\"在文段中划出。

  (2)父亲信中的话,照应了文段中“______”这一句。

  (3)\"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这是因为______;这一句所写的背影是______。

  (4)文段所体现的感情可由\"______!\"这一句话集中体现出来。

  (5)这一段对背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请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正确答案

  (1)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

  (2)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3)看了父亲的信后又勾起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虚写

  (4)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5)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一方面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

  (6)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解析

  ⑴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层次划分即可。“但最近两年的不见”意思发生转折,写出了父亲感情的变化。

  ⑵文章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的需要,在文章的前面作一些必要的暗示,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仔细地阅读。父亲信中写到的身体的种种不适,照应了上文“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作者第三次流泪是因为对父亲的思念,属于虚写。

  ⑷结合全文来看,“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即由眼前所见引发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后悔之情。

  ⑸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结合本段内容来看,本段主要写了离别后我对父亲的思念,在结构上,与文首相照应,并能篇末点题。

  ⑹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这段主要写了离别后对父亲的思念。

  以上为初二的语文试题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初二的语文试题 篇5

  《狼和小羊》

  一、看拼音,写词语。

  fǎn zhènɡ gù yì dào liú

  (  )(  )(  )

  wēn hé jīnɡ chánɡ chī jīnɡ

  (  )(  )(  )

  二、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坏——(  )温和——(  )反——(  )

  三、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故意——(  )经常——(  )温和——(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狼 (  )地说 气得(  )

  (  )的羊 (  )地喊 热得(  )

  (  )的河水 (  )地扑 渴得(  )

  五、找样子写词语。

  气冲冲(ABB)________________。

  不知不觉(ABAC)________________。

  以上为初二的语文试题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初二的语文试题》全文内容,如《初二的语文试题》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初二的语文试题》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初二的语文试题》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